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5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320篇
测绘学   183篇
大气科学   228篇
地球物理   220篇
地质学   527篇
海洋学   214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132篇
自然地理   14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361.
362.
金属镓资源是我国优势资源, 但随着国内外需求量不断增大, 我国金属镓的后备资源逐步短缺。本文系统搜集了我国富镓矿床研究和勘查成果资料, 初步总结了我国富镓矿的分布规律、成矿机制和找矿方向。研究认为, 我国镓矿主要伴生在铝土矿、煤矿和铅锌矿之中, 以铝土矿中伴生镓最为重要。依据不同成矿作用将我国具有工业价值的富镓矿床划分为沉积型铝土矿、堆积型铝土矿、红土型铝土矿、煤矿床和碳酸盐岩型(MVT)铅锌矿等5种伴生镓矿床类型, 并总结了不同类型镓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上, 我国富镓矿床在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均有发育, 以石炭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四纪为主。其中, 富镓铝土矿主要形成于石炭纪、二叠纪和第四纪, 以石炭纪最为重要; 富镓铅锌矿主要形成于震旦纪和寒武纪; 富镓煤矿主要形成于石炭纪和二叠纪。空间上, 我国富镓矿床主要分布在晋豫成矿区、右江成矿区、扬子陆块西南成矿区、川—滇—黔成矿带、湘西—鄂西成矿带、湘东—赣西成矿带和华北陆块北缘成矿区等7个区带中。不同类型富镓矿床的成矿机制不同, 一般在风化-沉积作用下形成富镓铝土矿, 镓与铝常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 在生物化学沉积作用下形成富镓煤矿, 镓常以无机态、有机态和混合形式存在, 在我国多以无机态的形式赋存于勃姆石、硬水铝石等矿物中; 在热液作用下形成富镓铅锌矿, 镓可能以类质同象形式进入以闪锌矿为主的硫化矿物晶格中。根据不同镓矿的成矿作用、富集过程和地质背景, 建立了煤矿、铅锌矿和铝土矿中镓富集成矿的理想模型, 并对铝土矿、煤矿和铅锌矿中伴生镓矿进行了找矿预测, 提出了找矿方向和重点找矿区域, 其中以沉积型、堆积型铝土矿的找矿为主攻方向, 并可兼顾煤矿和铅锌矿等其他伴生镓矿床。  相似文献   
363.
西南区域中心模式SWC-WARMS降水偏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2014—2015年5—10月12(24)h累积降水资料和西南区域模式(SouthWest Center WRF ADAS Real-time Modeling System,SWC-WARMS)36(72 h)预报时效内降水预报资料,从概率和频次角度分析不同海拔高度地区观测和模式降水在量级及空间分布上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SWC-WARMS模式各预报时效各量级降水的概率密度均比观测偏大,并向10 mm以下雨量集中,且随预报时效延长偏大更显著;模式与观测降水的概率密度曲线差异在盆地小于高原,地形差异小的区域小于地形差异大的区域。SWC-WARMS模式对四川地区降水预报存在雨日较观测明显偏多,量级偏大,降水频次高值区范围偏大、出现虚假高值区等系统性偏差。此外,模式预报在20—08时比08—20时优,24 h累积降水预报优于12 h降水预报,尤以中雨及以上量级降水落区预报为甚。最后,模式极端强降水预报在20—08、20—20时较实况偏大,08—20时,模式预报在盆地较实况偏小,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偏大。  相似文献   
364.
段玮  段旭  邢冬  朱红梅  兰群英 《气象科技》2019,47(2):329-336
利用云南省1981—2013年125站逐日逐6h地面观测的天气现象、能见度和气象要素资料,结合考虑地形高度的高分辨率气象要素场插值技术和不适航雾(能见度≤800m的大雾天气)气象要素判识模型,开展了影响云南适航条件视程障碍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云南最主要的视程障碍天气是雾与轻雾,影响适航条件的视程障碍天气仅为雾。不适航雾生成与相对湿度、风速以及地气温差关系密切,"高湿—弱风—稳定"的气象条件是其形成维持的关键,其量化判识特征为:相对湿度98%、风速3m/s、地气温差3℃。滇西南、滇南、滇东是云南不适航雾的多发区,尤其景东—思茅—版纳、西盟—澜沧、保山—腾冲和罗平等地区。滇中、滇西和滇东北是少发区。云南不适航雾日变化呈现早晨和深夜多,午间和傍晚少的特征;季节变化具有夏秋季多于冬春季的特点。与台站观测相比,高分辨率资料客观判识的不适航雾空间分布与地形有合理的对应关系,能够合理地反映地形复杂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未来技术发展可利用卫星反演资料与台站资料同化订正获取高分辨率气象要素资料,利用深度学习等建立不适航雾的判识模型。  相似文献   
365.
申岚  谭慧静  宋柏睿  冯涛 《探矿工程》2021,48(S1):243-248
地热开采过程中,考虑到水源补给,地热井一般布置在破碎带或构造带上,在钻井过程中利用水泥进行堵漏,但在钻井完毕后为提高产能必须进行解堵。而常规水泥在对地层封堵后需要恢复储层渗透性时,只能通过采取酸化解堵措施,且解堵恢复能力差。如果利用地热开发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制得可降解暂堵水泥体系,简化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过程,有利于降低钻井成本和风险。本文利用G级油井水泥、砂石、增强剂和水溶性纤维制备温敏型暂堵高透水水泥基材料。通过测试材料的抗压强度、孔隙度、密度、凝结时间,以评价其降解效果及基本性能。结果显示,水溶性纤维的加入使水泥抗压强度明显降低,而增强剂可以稍微改善这一缺陷,90 ℃水浴养护后孔隙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孔隙度不断提升,为水泥基暂堵透水材料成功研制奠定了基础,增强剂和纤维都会减少水泥的凝结时间,纤维降低凝结时间的效果更为明显。该材料的研制将简化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过程,有利于降低钻井成本和风险。  相似文献   
366.
文章通过对内蒙古气象预警信息三级发布平台设计理念及应用情况的阐述,重点介绍了本平台的技术框架、设计方法、业务流程及主要功能等方面。平台针对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现有的各种信息发布系统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网络资源,采用B/S模式,建立三级(自治区级、盟市级、旗县级)、多专业、多网络、一体化、综合性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为全区气象部门内及部门外的防灾减灾信息发布提供了便捷支撑。  相似文献   
367.
道路网络示意图是实体网络的抽象表示,因其更加符合人的认知习惯,在地图服务与地图制图领域已得到初步应用。以路径为单位的网络示意图自动生成算法只顾及节点与线段的局部布置,且较难以维护网络拓扑一致性。本文以闭合多边形(网眼)为基本单位,利用网眼的独立性与邻接性,提出了多边形生长算法,核心思想是将道路网络分类为闭合多边形与非闭合线段,以闭合多边形提取、映射、优化为主线,辅助组合非闭合线段。算例分析验证,本算法在网络均衡分布及拓扑一致性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68.
针对现有研究较少关注时空特征对服务质量的影响,预测准确性有限的不足,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区聚类协同过滤的空间信息服务质量预测算法:利用时区特征进行用户和空间信息服务的聚类,并采用时区优化的相似度计算方法寻找相似用户和相似服务,通过构建时区约束的邻近用户—服务矩阵进行空间信息服务质量的综合预测。最后,实验结果证明基于时区聚类协同过滤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空间信息服务质量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69.
MapMatrix是基于航空卫星遥感等数据进行多源空间信息综合处理的平台,功能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灵活。介绍基于地形图矢量数据,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软件MapMatrix进行DEM制作的方法,相对于利用ArcInfo进行地形图矢量化DEM生产的传统方法,该方法优化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370.
华北平原禹城市耕地变化与驱动力分析(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aking Yucheng, a typical agricultural county in Shandong Province as a case, this study applie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to spatially identify factors affecting farmland changes. Using two phases of high resolution imageries in 2001 and 2009, the study obtained the land use and farmland change data in 2001-2009. It was found that the farmland was reduced by 5.14% in the period, mainly due to the farmland conversion to forest land and built-up land, although part of forest land and unused land was converted to farmland. The results of Logistic regressions indicated that location, population growth and farmer income wer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farmland conversion, while soil types and pro-curvature were main natural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farmland change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temporal-spatial variables of farmland changes affected fitting capability of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The ROC fitting test indicated that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gave a good explanation of the regional land-use change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s a good tool to identify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land use change by quantifying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fac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