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1篇
  免费   928篇
  国内免费   1316篇
测绘学   334篇
大气科学   836篇
地球物理   1188篇
地质学   2263篇
海洋学   948篇
天文学   244篇
综合类   606篇
自然地理   496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226篇
  2021年   274篇
  2020年   246篇
  2019年   271篇
  2018年   322篇
  2017年   288篇
  2016年   300篇
  2015年   227篇
  2014年   282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357篇
  2011年   317篇
  2010年   306篇
  2009年   286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257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213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171篇
  1996年   120篇
  1995年   110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100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101.
多龙矿集区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北侧、羌塘地块南缘,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最大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矿集区。地堡是多龙矿集区最西南边缘的矿床,资源潜力巨大,有望达到超大型规模,但研究程度薄弱。本次工作对地堡Cu(Au)矿开展了锆石U-Pb测年、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为推动资源勘查和矿集区成矿规律的总结提供理论依据。含矿斑岩锆石206 Pb/238 U平均加权年龄为111.2±0.4Ma(MSWD=0.67),与矿集区成矿岩浆活动时限一致,是矿集区重要组成部分。石英脉流体包裹体显示矿床主成矿期成矿流体温度集中于140~382℃,主要集中在240~280℃。成岩阶段石英斑晶中Ⅰ型包裹体盐度范围为0.2%~20.7%NaCleqv.,含盐子晶包裹体盐度为33.6%NaCleqv.和43.9%NaCleqv.;成矿阶段不含石膏石英脉Ⅰ型包裹体盐度范围为0.2%~20.8%NaCleqv.,黄铁矿石英脉Ⅰ型包裹体盐度范围为1.1%~11.1%NaCleqv.,石膏中Ⅰ型包裹体盐度范围为0.5%~9.3%NaCleqv.。对钻孔DNZK6428样品进行主微量元素测试并进行因子分析计算,结果表明F1、F2、F3代表成岩阶段,因子主成分为Y-Ho-Er-Tm-Yb-Dy-Lu-Tb-Eu-Gd-Sm-La-Ce-Pr-Nd-SiO_2-Al_2O_3-CaO等,F4和F5代表铜金矿化阶段,因子主成分为Sn-Sb-Ba-Fe_2O_3-Sr-|SiO_2|-Ni-Cu-U-In-Cd-Au-Zn。黄铁矿δ34SV-CDT值总体较为集中,呈"双峰塔式"分布,变化范围为-7.8‰~4.1‰,均值为-4.23‰,为深源岩浆硫,硫的来源接近地幔硫。矿床粒状黄铁矿Co/Ni比值为0.207~10.775,平均值4.39,脉状黄铁矿Co/Ni比值为0.353~23.155,平均值3.802,均为热液成因。矿相学与岩相学研究结果显示矿床具明矾石和硫砷铜矿典型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矿物组合,地堡Cu(Au)矿为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02.
本文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共18个模式的工业革命前实验和CO2浓度突然四倍实验,发现在CO2四倍强迫下,南亚夏季风环流呈显著减弱趋势,但减弱强度存在较大模式间差异.利用Webster-Yang指数和经向哈得莱环流指数的下降趋势表征SASM减弱强度,发现该下降趋势与欧亚大陆-印度洋之间对流层上层经向温度梯度的变化值(EUTT-IUTT)高度相关.进一步利用气候反馈-响应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发现EUTT-IUTT变化的模式间差异主要来自于大气动力过程,其次是云的短波辐射效应的贡献.地表潜热通量和云的长波辐射效应缩小了EUTT-IUTT变化的模式间差异.  相似文献   
103.
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场产品在螺旋度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芬  夏文梅  胡志群  胡胜  宋娟 《气象科学》2007,27(5):495-501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风场产品VWP计算螺旋度的方法,通过对两次大面积降水个例的螺旋度诊断分析发现,利用VWP风场产品计算的螺旋度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大面积降水的螺旋度变化趋势与降水变化趋势比较吻合,螺旋度变化一般提前于降水变化,有2—3 h的提前预报量;螺旋度数值的大小与降水量的大小一般没有明显线性关系;螺旋度可以作为观测雷达站上空风场随高度变化的一个敏感因子;利用VWP风场产品来作为计算螺旋度的风场资料是可行的,比起其它风场资料更适于短时(临近)预报的业务化工作。  相似文献   
104.
江苏省日照时数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沈瑱  曾燕  肖卉  费松 《气象科学》2007,27(4):425-429
利用江苏省内66个气象站1960—1999年日照时数实测资料,分析了江苏省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就整个江苏省平均而言,尽管在1960—1999年期间,省内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但日照时数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80—90年代年平均日照时数较60—70年代的平均值下降了164.7 h,下降幅度为7.35%;日照时数的下降主要表现在夏季和冬季,秋季和春季不明显;对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的空间分析表明,局部地区与整个省域的气候变化趋势并不完全同步,大部分地区是下降的,个别地区则是上升的。  相似文献   
105.
为了适应精细化预报和业务管理的发展需求,国家气象中心建设开发了基于Web的国家级天气预报检验分析系统。系统分为预报检验、检验文件解析处理、检验数据查询分析与检验平台管理4个功能模块,关键技术包括标准化的数据管理、开放式的算法模块管理与调度和检验数据的可视化分析。系统建立了规范高效的检验业务数据流程,兼容处理预报分析制作系统(MICAPS)数据、GRIB2数据、城镇报数据、自动气象站数据等其他专业气象数据,涵盖了国家级省级智能网格预报、全国城镇天气预报、定量降水预报、大城市空气质量预报等数十项检验业务产品,给出了空间分布、柱状图及数据表格等展现形式。系统为全国各级预报员、模式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预报检验反馈信息,为各省以及国家级预报业务考核提供了信息支撑;同时系统提供逐旬、月、年度的智能网格预报以及城镇天气预报的检验结果对比,有力支撑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业务研发和业务试验。  相似文献   
106.
Big data has emerged as the next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in IT industry after cloud computing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limate observing systems, particularly satellit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high-resolution climate models, and the rapid growth in the volume of climate data, climate prediction is now entering the era of big data.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will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limate prediction. The rapid integration, cloud storage, cloud computing, and full-sample analysis of massive climate data makes it possible to understand climate states and their evolution more objectively, thus predicting the future climate more accuratel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big data in operational climate prediction in China; it analyzes the key big data technologies, discuss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limate prediction oper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g data, speculates on the prospects for applying climatic big data in cloud computing and data assimil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notion of big data-based super-ensemble climate prediction methods and computerbased deep learning climate prediction methods.  相似文献   
107.
Variations of precipitation over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re analyzed by using data over station Yaan including daytime, nighttime, and daily-mean precipitation and satellite-derived information. A comparison of some features over Yaan and other stations is also carried out. Over Yaan, light-moderate precipitation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both the number of rainy days (96.9%) and the amount (66.9%) of total precipitation. The light-moderate precipitation occurs more frequently at nighttime than at daytime (by 44.5 days, or 33.4%, and by 520.6 mm, or 134.4%, each year), and the nighttime precipitation is mainly in the form of light-moderate precipitation. The number of rainy days and the amount of total precipitation have decreased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70s and during the recent 20 years, associated with negative trends of light-moderate precipitation. Similar features are also found in the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satellite data. Local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is the main form of the light-moderate precipitation over Yaan. The absorption of latent heat at the lower troposphere and the release of latent heat at the upper troposphere are larger at nighttime than at daytime by 1–2 times and 2–3 times, respectively. Both the peak value and the total release of latent heat over Yaan a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os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eastern China,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These distinct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in city” Yaa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the steep topography on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108.
小麦生育关键期对降水的需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驻马店市1981-200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冬小麦生长季内墒情观测资料和作物观测资料,分析了驻马店市冬小麦在不同生育期和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所需降水量,结果表明:播种期内,土壤重量含水率>16%(<6%)时,10月降水量>15 mm(>45 mm)即可保证小麦顺利播种和一播全苗;10月土壤重量含水率>17%(<10%)时,11月降水量>10 mm(>45 mm),可满足越冬需要;正常年份不必浇灌返青水,2月上旬降水量<5 mm,需浇返青水;拔节-孕穗期,土壤重量含水率13%-15%(<13%)时,3月下旬至4月上旬降水量>45 mm(>70 mm),可保证小麦孕穗需要;开花灌浆期,土壤重量含水率以15%-20%为宜,降水不宜>25 mm.  相似文献   
109.
河南省气象技术装备监控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Web和数据库技术建立的河南省气象技术装备监控管理系统,实现了对自动气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雷电监测设备、自动土壤水分站、新一代天气雷达等气象装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省、市级保障管理部门对辖区内仪器库存、设备维修以及检定情况的管理,以及设备故障的网上申报、故障解决方案的网上在线指导、故障维修的经验积累.系统建成后,...  相似文献   
110.
水体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水汽蒸发、凝结至雨滴降落过程中,δD和δ18 O的变化与水汽来源及周围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等)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研究不同水体中δD和δ18 O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以探讨大气环流特征及全球和局地水循环机制,也可以为古气候、古环境的定量恢复与重建提供新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本文对中国不同水体中δD和δ18 O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国内关于氢氧稳定同位素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探讨了其学科交叉与应用价值,并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