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17篇 |
免费 | 1140篇 |
国内免费 | 253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78篇 |
大气科学 | 544篇 |
地球物理 | 1560篇 |
地质学 | 4928篇 |
海洋学 | 606篇 |
天文学 | 198篇 |
综合类 | 670篇 |
自然地理 | 21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43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529篇 |
2010年 | 315篇 |
2009年 | 470篇 |
2008年 | 161篇 |
2007年 | 320篇 |
2006年 | 546篇 |
2005年 | 632篇 |
2004年 | 1284篇 |
2003年 | 784篇 |
2002年 | 533篇 |
2001年 | 419篇 |
2000年 | 274篇 |
1999年 | 261篇 |
1998年 | 325篇 |
1997年 | 288篇 |
1996年 | 187篇 |
1995年 | 152篇 |
1994年 | 129篇 |
1993年 | 343篇 |
1992年 | 297篇 |
1991年 | 140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73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58篇 |
1986年 | 30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14篇 |
1976年 | 10篇 |
1959年 | 6篇 |
1950年 | 10篇 |
1943年 | 7篇 |
1940年 | 9篇 |
1937年 | 15篇 |
1934年 | 6篇 |
1933年 | 13篇 |
192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生烃性能与中部长庆气田气源成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激光 -荧光显微镜等有机岩石学方法 ,挑选样品中有明显生、排烃现象的碳酸盐岩 ,再以测定的这类碳酸盐岩的有机碳含量为依据 ,确定本区高成熟碳酸盐气源岩残余有机碳的下限指标用 0 .13%~ 0 .14 %比较合理。根据碳酸盐岩储层孔隙中充填沥青和皮膜状残余沥青的分布和含量 ,论证了陕参 1井等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在地质历史中 ,存在若干油气有效储层。采用连续升温 ,步进取样的热模拟实验方法 ,揭示了本区煤与碳酸盐岩干酪根随热演化作用增强 ,烃类气体产物的干燥系数增大 ,δ1 3C1 、δ1 3C2 明显变重的规律 ,并根据样品实验结果推算 ,本区石炭系—二叠系煤最大生气阶段的δ1 3C1 应为 - 2 7‰~ - 2 8‰ ,碳酸盐岩最大生气阶段的δ1 3C1 应为- 31.7‰~ - 33‰。在气源成因判识中 ,根据主生气期阶段对天然气成藏储聚的贡献最大、甲烷碳同位素较重以及长庆气田风化壳气藏天然气δ1 3C1 重值区并不与石炭系—二叠系煤的镜质组反射率高值区匹配的现象等进行气源判识 ,认为长庆奥陶系风化壳气藏 ,具有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气与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煤成气的混源成因 相似文献
992.
大气季节内振荡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复杂多变的传播特征。为了进一步分析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传播特征及其不同传播方向分量的不同作用,基于波的传播理论,对时-空谱分析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时-空二维波传播分解方法,并用理想函数验证了其正确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对任一时-空二维序列,采用此方法均可正确地分解得到空间上具有不同传播方向的3部分分量:前进波、后退波和驻波分量。之后,对向外长波辐射(OLR)、200和850hPa纬向风的东传、西传分量以及驻波分量分别进行联合经验正交函数(CEOF)分析。结果表明,在东传分量上,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主要表现为纬向1波的向东传播,与对流层高、低层纬向风呈现反位相的斜压结构,和未分解的情况相比,前两个主要模态重要性的排序出现了颠倒,说明通过时-空二维波传播分解,避开了各分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进一步揭示了前两个模态的物理意义及其在季节内振荡中的重要性;在西传分量上,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主要表现为纬向2—3波的向西传播;驻波分量主要表现出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反位相结构。对热带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东、西分量的分析,深化了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东传、西传特征的了解,这对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更加准确预报及其... 相似文献
993.
长江三峡库区地震地形变监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三峡地壳形变监测网络结合空间大地测量(GPS、InSAR)和传统大地测量的优点,在1998年以来的三峡工程建设期间和2003年水库首次蓄水中获取了大量监测成果。结果显示库区地壳运动的基本图像:垂直形变较为显著,主要来自因蓄水荷载而产生的形变,水平形变不明显.库区主要断层的活动性在蓄水期间有明显加强迹象。水准测量反映从1998年首期观测至2003年10月首次蓄水后的库区垂直位移.沉降范围较大;GPS给出了2003年蓄水前后库区的垂直位移,形变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水库近岸区域。水准测量与GPS观测反应的垂直位移的量级基本一致,沉降的最大幅度在3~4cm左右。水准监测、GPS观测与重力监测结果有一定的对应性。从地壳形变监测与研究结果分析,近期负荷改变而诱发中强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994.
在进行地下流体数字化气氡观测及将观测资料应用于震情分析的过程中 ,发现某些干扰因素对数字化气氡观测和水氡的影响不同。在目前所用观测仪器和方法的条件下 ,气温对气氡值的影响系数为 - 0 4 % /℃ ;气压对气氡测值的影响系数为 0 1% /hPa ;不同类型的气水分离装置对气氡观测的影响很显著 ;同一含水层的井 (泉 )出水量的短期变化可引起观测水井流量的变化 ,但对气氡测值影响不显著 ;气氡测值对逸出气流量的变化反映不明显 ;逸出气含有杂质及气路泄漏等均会引起测值的下降。结合仪器的工作原理 ,对干扰产生的机制以及排除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5.
996.
白云鄂博矿床东矿段深部及白云向斜核部探矿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云鄂博东矿(铁矿石)已属于轻度危机矿山,解决白云鄂博东矿的资源接续问题已迫在眉睫。依据老地质资料和生产过程中的新发现,参考多位矿床成因研究专家的成果,笔者等认为在白云鄂博东矿体深部及白云向斜核部探矿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7.
In the test-field calibration,multi-azimuth stereo image pairs areproduced of the outdoor large control-field by the stereo-vision system under cali-bration.While in the analytical process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e pairsis adopted as a constraint condition,which ensures the stability and quality of thecalibration result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duction process of the constraintconditions. 相似文献
998.
为实现遥测台网模拟系统向数字化系统的平稳过渡 ,提高速报速度 ,华北联网使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DAPS)纳入了同一技术系统轨道。在系统建设、运行与维护上 ,以及数据产出、数据服务等方面已初具规模 ,并在华北联网各台网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99.
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学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3,23(2):77-80
2000年6月底,东京以南的伊豆岛开始发生火山与地震活动。此后,在伊豆岛观测到异常的地壳变形,8月底,火山与地震活动达到高潮。对潮汐与火山和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地壳变形是由伊豆岛的岩脉侵入引起的,并且与强潮汐天文条件相对应。根据观测和计算数据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 相似文献
1000.
Retrieval algorithm for microwave surface emissivities based on multi-source, remote-sensing data: An assessment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tudying severe weather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globe because of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Moreover, the surface emissivitie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re also important for retrieving surface and atmospheric parameters. In the current study, a retrieval algorithm was developed to retrieve the surface emissivitie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developed algorithm was derived from the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 and was first validated using simulated data from a one-dimensional microwave simulator. The simulated results show good precision. Then, the surface emissivitie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were retrieved using brightness temperatures from the advanced microwave-scanning radiometer and atmospheric profile data from 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Finally, the features of the tim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of the retrieved results were analyzed. In terms of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 spatial distribution con- sistency was found between the retrieved results and surface coverage type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terms of time characteristics, the changes in emissivity, which were within 0.01 for every day, were not evident within a one-month time scale. In addition, surface emissivities are sensitive to rainfall. The reasonability of the retrieved results indicates that the algorithm is feasible. A time-series surface emissivity database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can be built using the developed algorithm, and then other surface or atmospheric parameters would have high retrieval precision to support related geological re- search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