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40篇
  免费   1929篇
  国内免费   3058篇
测绘学   1333篇
大气科学   1659篇
地球物理   2046篇
地质学   5502篇
海洋学   1562篇
天文学   223篇
综合类   857篇
自然地理   1245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267篇
  2022年   523篇
  2021年   645篇
  2020年   522篇
  2019年   666篇
  2018年   625篇
  2017年   579篇
  2016年   703篇
  2015年   626篇
  2014年   680篇
  2013年   689篇
  2012年   757篇
  2011年   714篇
  2010年   620篇
  2009年   615篇
  2008年   519篇
  2007年   546篇
  2006年   437篇
  2005年   405篇
  2004年   373篇
  2003年   310篇
  2002年   434篇
  2001年   382篇
  2000年   312篇
  1999年   256篇
  1998年   153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22篇
  1995年   126篇
  1994年   116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6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5篇
  1973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酸性土壤中20种元素有效态浸提体系浅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李锡坤  李鉴伦  洪翊  冯超  何平 《岩矿测试》2001,20(3):167-173
通过对酸性土壤中Cu、Pb、Zn、Co、Ni、Fe、Mn、Cd、K、Na、Ca、Mg、Si、P、S、Mo、F、Se、As、Hg20种元素有效态的浸提与测定,拟定了一个操作条件宽松、质量稳定,能满足区域调查需要的浸提体系和分析方案。该分析配套方案对20种元素的检出限在(0.0001~4.9)×10  相似文献   
112.
影响文山三七品质的土壤地质背景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农业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初步探讨了影响云南文山地区的三七品质的土壤地质背景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土壤地质背景上种植出的三七,具有不同的品质特征。火山岩形成的土壤,种植出的三七,其总皂甙的得率高,碳酸盐形成的红壤,种植出的三七,则总皂甙得率最低,碎屑岩和碳酸岩形成的混合型土壤,种植出的三七,其总皂甙得率则居于二者之间。高钾的火山岩类土壤地质背景和高稀土的碳酸盐类土壤地质背景,是形成不同品质特征三七的根本原因,钾和稀土是形成三七不同品质特征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13.
罗炳佳  陈洪 《贵州地质》2001,18(4):260-262
通过蛮寨滑坡的调查与分析认为,特有的地质地貌条件及古滑体的存在,是该滑坡形成的内在原因,降雨及人为活动是滑坡的外在因素。蛮寨滑坡属危险性滑坡,目前处于蠕动变形阶段。  相似文献   
114.
南秦岭金龙山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时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龙山金矿带是南秦岭新发现的卡林型金矿带,主要产于上泥盆统南羊山组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中,在上泥盆统冷水河组、下石炭统碳酸盐建造中也有产出,可分为明显受断裂控制的脉型金矿化和受有利岩性及小规模断裂、节理控制的浸染型矿化。  相似文献   
115.
王根贤  陈必河  郑正福  周超 《地质论评》2021,67(6):1557-1585
湖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格局以桃江—白马山—苗儿山一线为界,其南东为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周家溪组陆屑浊积深水盆地相,陆屑来自更南东的湘中南褶皱山地;其北西为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龙马溪组沉积洋盆,南东后缘是上陆棚相,北西前缘是下陆棚相,陆屑都由南东湘中南褶皱山地提供。至兰多弗里世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发生巨变:龙马溪组顶部Coronograptus cyphus笔石带末即大约440.8±1.2 Ma时,发生华夏洋壳板块向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事件,华夏洋壳板块周家溪组本身褶皱造山为华夏褶皱山地,华夏洋壳板块洋盆关闭。同时华夏洋壳板块以A型俯冲形式下插到扬子陆壳板块之下,并使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崛起形成加里东期雪峰造山带。后者将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牵引、挠曲和凹陷成华夏洋壳板块弧后前陆盆地,小河坝组是该弧后前陆盆地的沉积盖层,陆屑都由南东的雪峰造山带提供。该弧后前陆盆地沉积了三角洲相—滨海相的小河坝组,向北东、北西和南西方向相变为台地相石牛栏组,再向北西陕南紫阳相变为盆地相斑鸠关组。小河坝组两次采集的重砂样均出现蓝闪石,它是蓝闪石片岩标志矿物,蓝闪石片岩是确认加里东期华夏洋壳板块与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及形成雪峰造山带的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116.
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东侧原雄松群为一套变基性火山-碎屑岩系,是否属于前寒武系一直存在争议。野外调研期间发现铁矿化线索,初步认为铁矿化与原雄松群变基性火山作用关系密切,并受到印支期二长花岗岩的改造叠加,具有较大成矿潜力。矿石多呈块状、蜂窝状、角砾状,少数呈气泡状、瘤状、绳状。矿石矿物主要为含锰磁铁矿,少量赤铁矿、褐铁矿、孔雀石及氧化残留黄铁矿。捡块样分析, TFe多在50%以上,属于含锰富铁矿。通过LA-ICP-MS锆石微区原位U-Pb同位素测年,赋矿变玄武岩的岩浆喷发时代为(228.3±2.1)Ma,表明该地段雄松群的时代为中三叠世,成矿时代也为中三叠世。含矿变基性火山岩为具E-MORB地球化学特征的拉斑玄武岩系列,指示成矿构造环境可能为小洋盆。铁矿化点与地面高磁异常基本吻合。在金沙江中段甚至更大的范围内,与中三叠世变基性火山岩系(原划雄松群)配套的高磁异常区,是寻找火山岩型含锰磁铁矿的重要方向,可能伴生铜-多金属矿化。  相似文献   
117.
南祁连东段化隆岩群形成时代的进一步限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南祁连造山带基底残块的化隆岩群,由于产出有与Cu-Ni(-PGE)矿紧密相关的基性-超基性岩而倍受关注。随着一些新元古代精细锆石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获得,化隆岩群形成于太古-古元古代的传统认识发生了动摇。通过高精度的LA-ICP-M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锆石微区原位U-Pb同位素测年,获得青海省湟源县南日月乡一带化隆岩群条带状二云斜长片麻岩(副变质岩)最新的蚀源区年龄为891±7Ma,代表化隆岩群形成时代的下限;条带状黑云斜长角闪岩(原岩为中性火山岩)的形成年龄为884±9Ma,将化隆岩群的形成时代进一步限定为新元古代。认为化隆岩群火山-沉积作用应为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地质记录,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及其相关的成矿作用在祁连造山带及其邻区前寒武纪占据不可低估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8.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构造热演化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超  陈刚  李振华  毛小妮  杨甫 《现代地质》2011,25(3):581-588,616
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的构造热年代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不同区段中新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历史,为盆地东北部石油和天然气等多种沉积能源矿产的勘探预测提供新的约束条件。模拟结果表明:盆地东北部经历了250~150 Ma缓慢埋藏增温过程,平均增温速率为0.9℃/Ma;150~120 Ma为快速增温阶段,平均增温速率高达2.1℃/Ma,地层温度达到最高,且均大于130℃。之后不同区段经历差异降温过程:北缘露头区经历了120~65 Ma快速降温,平均冷却速率约1.3℃/Ma;65~10 Ma缓慢降温,平均冷却速率约为0.4℃/Ma。南缘露头区及盆地沉降区则经历了120~30 Ma缓慢降温,平均冷却速率约为0.9℃/Ma;30~10 Ma快速降温,平均冷却速率约为1.5℃/Ma。10 Ma以来,盆地东北部整体抬升冷却,平均冷却速率约6.5℃/Ma。分析结果认为燕山中期构造热事件之最高热增温作用的关键时刻为(120±10)Ma,促成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主要烃源岩层系的成熟生烃和大规模油气成藏。在后期的差异抬升冷却过程中,北缘露头区在65 Ma±通过了110℃等温面,南缘露头区及盆地的沉降区在30 Ma±通过了110℃等温面,有利于相邻地区原生油气藏的积聚和保存,古近纪晚期(30 Ma)尤其是新近纪晚期近10 Ma以来的强烈构造抬升作用有可能是引发原生油气藏调整—改造和次生成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9.
以点电源和线电源为例,叙述了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的直流电法正演模拟过程。通过对COMSOL MULTIPHYSICS正演模拟解与理论值的对比分析,验证了应用COMSOL MULTIPHYSICS进行直流电法正演模拟的正确性与可行性。鉴于COMSOL MULTIPHYSICS强大的剖分求解功能及丰富的后处理操作,可以快速、准确实现正演模拟,其在地球物理正演模拟中的应用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0.
The Hanjiang River, the largest tributaries of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is the water source area of the Middle Route of China’s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The chemical and strontium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river waters are determined with the main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e contribution of chemical weathering processes and anthropogenic inputs on river solutes, as well as the associated CO2 consumption in the carbonate-dominated basin. The major ion compositions of the Hanjiang River water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dominance of Ca2+ and HCO3 , followed by Mg2+ and SO4 2−. The increase in TDS and major anions (Cl, NO3 , and SO4 2−) concentrations from upstream to downstream is ascribed to both extensive influences from agriculture and domestic activities over the Hanjiang basin. The chemical and Sr isotopic analyses indicate that three major weathering sources (dolomite, limestone, and silicates) contribute to the total dissolved loads.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different end-members to the dissolved load are calculated with the mass balance approach. 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solved load is dominated by carbonates weathering, the contribution of which accounts for about 79.4% for the Hanjiang River. The silicate weathering and anthropogenic contributions are approximately 12.3 and 6.87%, respectively. The total TDS fluxes from chemical weathering calculated for the water source area (the upper Hanjiang basin) and the whole Hanjiang basin are approximately 3.8 × 106 and 6.1 × 106 ton/year, respectively. The total chemical weathering (carbonate and silicate) rate for the Hanjiang basin is approximately 38.5 ton/km2/year or 18.6 mm/k year, which is higher than global mean values. The fluxes of CO2 consumption by carbonate and silicate weathering are estimated to be 56.4 × 109 and 12.9 × 109 mol/year,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