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4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32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135篇
地球物理   103篇
地质学   240篇
海洋学   79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8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on daily temperature extremes in North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regional changes of daily temperature extremes in North China caused by ur- banization are studied further from observed facts and model estimates on the basis of ho- mogenized daily series of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observations from 268 mete- orological stations, NCEP/DOE AMIP- Ⅱ reanalysis data (R-2), and the data of simulations by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3). The observed facts of regional warming on long time scales are obtained by analyzing the indices of temperature extremes during two time periods of 1961-2010 and 1951-2010. For urbanization effect, the contributions to decreases in an- nual and winter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DTR) are 56.0% and 52.9%, respectively, and increases in the lowest minimum temperature (TNn) are 35.7% and 26.2% by comparison of urban and rural observations. Obtained by R-2 data with observations for contrast, on the other han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nnual warm nights (TN90p) contributed by urbaniza- tion is 60.9%. And observed facts of regional warming in daily temperature extremes are also reflected in the simulations, but what difference is urbanization progress at rural areas in North China would be prominent in the next few years relative to urban areas to some extent from model estimates.  相似文献   
212.
给出一种利用测定圆管对流换热温度场求解湍流流体热物性参数的方法。根据边界层理论,对管内湍流强制对流换热控制方程组进行简化,并通过考虑湍流运输中的密度脉动,对传统的混合长度湍流模型进行改进,基于该计算模型求解圆管湍流模型的温度场。采用Levenberg-Marquardt方法通过测量温度场反演了湍流对流换热控制方程中的黏度系数。结果表明,利用反问题方法通过测定温度场反演湍流流动流体的热物性参数具有可行性,精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213.
BCC气候模式对中国近50a极端气候事件的模拟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中国区域437站1958—2005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评估了国家气候中心(BeijingCli-mateCenter,BCC)气候模式对中国近50a极端气候事件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等方面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模式对极端温度和降水多年平均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但尚存在系统性的偏差。暖昼日数的模拟优于冷夜日数,全年冷夜日数的模拟优于冬季和夏季的模拟,而全年和夏季暖昼日数的模拟优于冬季的模拟。极端降水频次的模拟优于极端降水量的模拟;夏季和全年的模拟优于冬季的模拟。夏季极端降水频次的模拟较好,但冬季的模拟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偏小、北方偏大,而全年的模拟在长江下游及南部沿海地区系统性偏大;夏季和全年极端降水量的模拟系统性偏低,而冬季在北方偏高、南方偏低。2)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夏季和全年冷夜日数的全国较为一致的减少趋势,再现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冬季冷夜日数的减少趋势,但模拟的趋势较实测偏弱。模式对暖昼日数长期趋势的模拟效果较理想,较好地反映出了大部分地区暖昼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的特征,但冬季的模拟尚有待改进。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夏季和全年极端降水频次的长期趋势,较好地刻画了极端降水频次"南增北减"的特征;模式对冬季极端降水频次的变化趋势几乎无模拟能力。同样,模式也较好地模拟出了极端降水量夏季南增北减的分布形势和冬季的总体增加趋势,但对全年的模拟不理想。3)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冷夜日数和暖昼日数异常变化的主要空间型,对EOF第一模态的时间演变特征具有一定模拟能力;但模式对第二模态时间演变特征的刻画能力较差。模式对极端降水指标的年际变化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对部分区域极端降水事件的年际变化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但模拟能力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性差异,部分区域极端降水年际变化的模拟结果与实况甚至相反,模式对极端降水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还有待提高。所得结果可为BCC气候模式的改进及极端气候模拟、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14.
对2008年固原硝口CO2气体测值异常和整体变化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分析,从气温、降雨、仪器和人为因素等方面排除干扰,认为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后出现的短期异常真实可靠.对距今18年的观测资料进行异常统计,发现18次异常中有6次较好对应周围Ms≥4.9地震.结果发现,该测项短期异常具有短期趋势性下降一转折上升和多次单...  相似文献   
215.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considerable efforts have been devoted to the phenomenon of wave-induced liquefactions, because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for analysing the seabed and designing marine structures. Although numerous studies of wave-induced liquefact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comparativel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mpact of liquefaction on marine structures. Furthermore, most previous researches have focused on complicated mathematical theories and some laboratory work. In the present study, a data dependent approach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wave-induced liquefaction depth in a porous seabed is proposed, based on a multi-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ANN) method. Nume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NN model can provide an accurate prediction of the wave-induced maximum liquefaction depth with 10% of the original databa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capacity of the proposed MANN model and provides coastal engineers with another effective tool to analyse the stability of the marine sediment.  相似文献   
216.
217.
218.
为了对煤矿巷道掘进前方上覆地层的地质异常进行实时超前探测,提出了利用采掘机械为震源、在震源附近布设参考道、在地面接收其透射地震波的井-地联合随采地震方法。在某矿利用采煤机做震源进行了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与同一矿井相邻工作面某掘进巷道井下放炮、地面接收的数据做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煤机震源的数据与炸药震源的数据,纵波初至均清晰可辨,能量都较强,横波能量团的可辨识度比较接近。这说明在采掘机械附近布设检波器采集源场信号,在地表布设测线接收透射地震波,能获得与放炮震源相似的地震记录。该技术可用来监视上覆地层在采动过程中的变化,且有潜力实现监控级地震超前勘探。  相似文献   
219.
通过构建“多投入-多产出”出口效率测度模型,探讨了2001—2019年中国对49个主要贸易伙伴高端技术产品出口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 中国高端技术产品出口效率整体呈增长趋势,国别间差距逐渐缩小。② 中国高端技术产品出口效率的空间格局明显存在空间集聚特征,高-高型国家集聚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并向西蔓延,而低-低型国家分布范围逐年缩小。③ 双边贸易关系对中国高端技术产品出口效率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中国对贸易互竞国家高端技术产品的出口效率要比其对贸易互补国家的出口效率低0.017%,而对贸易互竞国家的邻近国高端技术产品出口效率要比其对贸易互补国家的邻近国出口效率高0.088%。④ 管制性制度差异对出口效率存在直接促进作用,而经济自由度差异对出口效率整体上有阻滞(负溢出)作用。  相似文献   
220.
为阐明珠三坳陷西北部珠江组一段上亚段浅海陆架砂体成因机制,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首先搭建了五级层序地层格架,并以此为约束,开展浅海陆架砂体识别与定量描述,剖析其时空演化规律,进而讨论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珠江组一段上亚段可划分为4个五级层序,自下向上编号为FS4、FS3、FS2与FS1;(2)研究区发育潮流沙脊与滨外沙坝两种类型陆架砂体,两者整体呈NW−SE向展布,潮流沙脊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滨外沙坝则集中于东部;(3)FS4、FS3与FS2 3个五级层序中,潮流沙脊与滨外沙坝均呈现较大规模与较多数量,最上部FS1五级层序中,规模与数量达到最小;(4)沉积基准面(水动力)、同沉积地貌、沉积物碎屑供给等因素共同影响了潮流沙脊与滨外沙坝的发育规模、展布特征与时空演化规律等,综合构成了珠三坳陷西北部浅海陆架砂体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