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4篇
  免费   411篇
  国内免费   575篇
测绘学   103篇
大气科学   475篇
地球物理   575篇
地质学   1187篇
海洋学   251篇
天文学   157篇
综合类   235篇
自然地理   29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31.
利用北京城区及周围3个站的Airda 3000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提供的风廓线资料,详细分析了北京2005年8月3日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表明,降水前十几小时出现双层低空急流,急流层内结构复杂,呈现多中心结构.风廓线观测揭示,南高空槽和弱冷空气共同诱发产生的切变线低涡是产生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中尺度系统,暴雨系统有很复杂的垂直结构.强降水开始前数小时(夜间)城区地面风场辐合,在临近降水和降水开始时辐合(或切变)层向上发展,这一过程有利于降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2.
对2011年3次短历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闪电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3次短时强降水都以负闪为主,负闪占总闪电的比例都在92﹪以上;②小时闪电频数峰值超前降雨峰值1h或同相;③5min闪电频数超前雨量峰值5~60min;④负闪电密集区主要发生在40dBZ以上的回波区,偶尔发生的正闪一般在较弱回波处;闪电大部分发生在回波顶高大于5km以上的区域;多分布在速度不均匀场附近;闪电密集区与VIL大值区对应关系不太好;⑤不同云体,闪电特征不尽相同,闪电频数高峰有的发生在强回波阶段,有的并不是回波最强阶段,而是减弱阶段。强回波前沿出现闪电密集区或前方无回波处发生闪电,预示未来强回波移动的方向;有的云体发展、成熟阶段闪电分布密集,负闪电主要集中在强回波中心附近,云体减弱阶段闪电分散,集中在单体的不同部位。  相似文献   
133.
The number of dispersion curves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hen the scale of a short-period dense array increases. Owing to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data volume, it is important to quickly evaluate dispersion curve quality as well as select the available dispersion curve. Accordingly, this study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dispersion curve quality by training a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 using a short-period dense array. The model can select high-quality dispersio...  相似文献   
134.
中草药防治鱼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草药(traditional Chinese herb medicine)是中药和草药的总称,是中国医药的愧宝。它具有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且其中的某些药物成分不仅有抗菌作用,还具免疫作用,能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提高机体自身的抗菌防病能力。另外由于近年来,集约化、工厂化水产养殖方式的迅速发展,养殖产量的提高及抗生素等抗菌药物的使用,使养殖用水体日益恶化,水产品药物残留居高不下,这不仅威胁到水产养殖本身,水产养殖动物病害越来越严重,同时还威胁到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进一步开展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研究成为必然趋势。1体外…  相似文献   
135.
Introduction Thebasiclandpriceistheaveragepriceofev eryequalparceloreverylandclassspecifiedby thegovernment,accordingtodifferentuseof landsuchascommerce,industry,residence,etc.Asanimportantroleplayingintheurban landpricesystem,thebasiclandpriceinstructs a…  相似文献   
136.
通过对黑龙江亚板块及其临近区域的不同时段地震活动图像研究分析,发现了中强震前地震活动图像的一些特点,再回归到地震动力学环境中去,建立了理论解释模型和两条判据假说。以此为基础并结合近年来地震活动图像综合分析后,我们在2005年下半年黑龙江省地震趋势会商意见中提出:松嫩盆地是5级以上中强震的主要孕震区。2005年7月25日林甸Ms 5.1地震对此给予了验证。本文对此过程阐述并作进一步分析,希望这种综合预报方法对地震预报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7.
华北陆块东南缘凤台组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陆块东南缘凤台组归属于震旦系或寒武系尚无定论,影响了对华北陆块震旦纪与寒武纪转折时期的古构造、古地理和古生物的重大质变事件的探讨。本文根据下震旦统顶部与凤台组之间裂离不整合的发现及其意义的讨论,以及凤台组夹层粉砂质泥岩620Ma的Pb-Pb等时线年龄,基本厘定出凤台组时代为晚震旦世。  相似文献   
138.
曹永强  齐静威  王菲  李玲慧  路洁 《地理科学》2020,40(7):1210-1220
为评价气候变化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以辽宁省为例选取1969—2018年1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实测气象数据,利用模糊数学法建立春玉米气候适宜度评估模型,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依托,探究春玉米气候适宜度的时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玉米气候年景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① 辽宁省春玉米全生育期内日照、温度、降水适宜度波动幅度较大;然而春玉米种植气候适宜度的空间差异性较弱。② 春玉米各生育期气候适宜度由高到低为:出苗期>开花期>成熟期>播种期。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最高,日照适宜度次之,降水适宜度最低。③ 春玉米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气候适宜度最高值分别出现在辽阳、葫芦岛、营口和铁岭。④ 春玉米气候年景准确率达64%,表明该评估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气候年景。近50 a辽宁省春玉米偏好的年景有4个年份(1971、1979、1993、1998年),较差的有1969年(4.98%)及1973年(5.59%)。  相似文献   
139.
浙江省人口健康脆弱性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磊  郑珂  苏飞  汤青  曹轶蓉  郑艳艳 《地理科学》2020,40(8):1293-1299
运用集对分析法从敏感性和应对性2个方面对浙江省11个地市的人口健康脆弱性进行评估。研究表明:① 从敏感性和应对性2个维度对城市人口健康脆弱性进行评估的方法具有一定可靠性,但在突发大型流行性病毒感染疫情的情境下仍需进一步完善;② 各地市脆弱性指数排名与敏感性指数保持较高一致性,而与应对性指数则表现出异质性和随机性,认为降低敏感性是降低城市人口健康脆弱性指数的关键;③ 城市人口健康脆弱性评价还应该增加城市对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的考量,相应的评估方法和模型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0.
Jing  Cheng  Tao  Hui  Jiang  Tong  Wang  Yanjun  Zhai  Jianqing  Cao  Lige  Su  Buda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0,30(1):68-84
The countries throughout the Belt and Road region account for more than 60%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and half of the global economy. Future changes in this area will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global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this study, the proportion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to the total population and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were used to represent the levels of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pectively. Th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levels of the Belt and Road countries for 2020–2050 were project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IPCC's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s), an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1) Th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levels in the Belt and Road region will likely increase under all five pathways. The population will increase by 2%–8%/10 a during 2020–2050 and reach 5.0–6.0 billion in 2050. Meanwhile, the urbanization rate will increase by 1.4%–7.5%/10 a and reach 49%–75%. The GDP will increase by 17%–34%/10 a and reach 134–243 trillion USD.(2) Large differences will appear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 The SSP1 and SSP5 pathways demonstrate relatively high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levels, but the population size is comparatively smaller; SSP3 shows the opposite trend. Meanwhile, the economy develops slowly under SSP4, but it has a relatively high urbanization level, while SSP2 exhibits an intermediate trend.(3) In 2050, the population will increase relative to 2016 in most countries, and population size in the fastest growing country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countries will be more than double. Urbanization will develop rapidly in South Asia, West Asia and Central Asia, and will increase by more than 150% in the fastest growing countries. The economy will grow fastest in South Asia, Southeast Asia and West Asia, and increase by more than 10 times in some counties with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