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2篇
  免费   828篇
  国内免费   1254篇
测绘学   677篇
大气科学   412篇
地球物理   586篇
地质学   2384篇
海洋学   681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283篇
自然地理   517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239篇
  2021年   336篇
  2020年   255篇
  2019年   323篇
  2018年   241篇
  2017年   223篇
  2016年   228篇
  2015年   249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294篇
  2011年   344篇
  2010年   297篇
  2009年   304篇
  2008年   299篇
  2007年   248篇
  2006年   230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基于GPS的短基线定向测量及精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利用GPS载波相位测量技术进行短基线定向的基本方法,推导了估计GPS短基线定向的精度公式,得到了对于边长400~700 m的基线可以达到±(1"~2")的方位精度.  相似文献   
62.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当前针对茎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秘鲁海域,针对赤道海域茎柔鱼特定种群小型群体资源分布及其渔场环境特征研究较少。根据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茎柔鱼生物学数据,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生产和环境数据,运用胴长-体重关系拟合、地统计插值、广义可加模型(GAM)探究其资源分布及渔场环境状况。结果表明: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胴长范围为136~407 mm,体重范围为117~1557 g;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各月渔获量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2月渔获量最高;CPUE曲线除2月增加外,总体呈下降趋势;渔场集中分布于0°~3°S、105°W~114°W海域,不同月份渔场重心经向变化明显;渔场最适SST范围是24.5~25.5 °C,最适Chl-a范围是0.16~0.20 mg/m3,月份是影响茎柔鱼CPUE的主要因子。研究表明:该海域茎柔鱼渔获主要为小型群体;小型群体生长发育期(2–3月)对渔场分布有重要影响,生长发育期前茎柔鱼集群度高,生长发育期后逐渐分散活动;单一影响因子与茎柔鱼CPUE相关性不显著,综合考虑其他环境因素及其交互影响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3.
沙量平衡计算是一种探讨侵蚀泥沙从坡面、沟道等处侵蚀起到流域出口输出这一复杂过 程十分有效的研究方法, 该方法将流域内泥沙的侵蚀、输移、沉积和输出等过程进行综合考虑, 既 打破了流域泥沙研究的破碎性, 也可以有效地评价泥沙输移系统的有效性。近期国外泥沙平衡计 算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 对其进行总结和评价将有助于我国沙量平衡研究 的开展, 从而为流域水沙管理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64.
饱和孔隙介质中非均匀震电平面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志文  高文阳  张言  王克协 《岩土力学》2011,32(9):2810-2814
采用描述地下流体饱和孔隙介质中弹性波与电磁场耦合现象的Pride方程组,利用Helmholtz分解,求解了非均匀震电耦合平面波解,推导了流体饱和孔隙介质中传播的非均匀震电平面波的能流表达式,讨论了非均匀震电平面波的能量特征.结果表明,非均匀震电平面波的平均能流在传播矢量和衰减矢量构成的平面内传播,伴随电磁场对纵波模式的能流没有贡献.当动电耦合系数为0时,震电平面波的能流表达式可退化为Biot弹性波的能流表达式。  相似文献   
65.
城市不同下垫面的能量平衡及温度差异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能量平衡是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物理基础。利用北京市教学植物园2010年的实测数据,设置不同类型下垫面(植被覆盖类型:林地、草地和不透水层覆盖类型:道路、房屋),利用局地尺度城市气象参数化方案模拟并分析了相同气象条件和净辐射通量输入下,不同类型下垫面的显热、潜热通量及蒸散降温效应的差异。结果显示:(1)不同类型下垫面的各能量支出项有明显差异,植被覆盖区域和不透水层覆盖区域的波文比年均值分别为0.28和4.60,且在植被生长季差异较大;(2)城市扩展过程中道路、房屋替换林地、草地的过程,也是显热增加而潜热减少的过程。植被层向不透水层转换的过程中,显热通量年均增加32.74W/m^2,潜热通量减少38.87W/m^2,储热通量增加7.95w/m^2;(3)理论上,植被蒸散的年降温效应使单位面积植被覆盖区域的气温比不透水层区域可低2.63℃。  相似文献   
66.
四川省华蓥市赵子秀山变形体的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子秀山变形体位于华蓥市西北部,变形体一旦失稳将直接对华蓥市造成威胁。本文从斜坡地质结构、变形破裂特征、地貌演化及人类工程活动(采煤)入手,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变形体的变形机制。研究表明变形体的形成是下部含煤层的中倾角反向层状结构斜坡在河谷下切过程中发生倾倒-拉裂变形所致,同时,后期的采煤活动对拉裂变形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7.
人类活动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土壤有机碳库动态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碳平衡, 土壤有机碳库研究是全球碳循环研究中的关键。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特征及其过程机制,不仅可降低对未来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也可为土壤固碳技术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耕作方式与管理两方面详尽阐述了国内外关于人类活动影响下土壤有机碳库动态的研究进展,提出应加强土地管理、采取适当的农业耕作措施来减少土壤有机碳的流失,以提高土壤对碳的固定。  相似文献   
68.
豫北“21·7”极端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爱芳  席乐  吕晓娜  崔丽曼  张宁 《气象》2022,48(5):556-570
利用探空、地面自动站、多普勒雷达等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产品,对2021年7月17—22日豫北地区的极端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极端暴雨过程具有强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极端及地形影响明显等特征。极端暴雨过程发生于稳定的大尺度天气形势下,在日本海高压西伸及台风烟花(2106号)、查帕卡(2107号)西北行背景下,黄淮低涡外围加强北上的东南急流/偏南急流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异常充足的水汽、能量条件,对流层中低层暖湿平流强迫、叠加地形影响的强动力辐合抬升作用及低空弱冷空气扩散南下是形成强降水的重要条件,而大气“强-弱-强-弱”的对流不稳定层结特征转化说明强降水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互补的物理机制。不同阶段极端短时强降水(小时降水量≥50 mm)对流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发展演变特征不同,但从雷达回波的垂直分布来看,系统均具有“低质心”特征,质心强度≥55 dBz且≥50 dBz强回波垂直伸展至5~8 km、持续时间1 h以上。强降水对流系统在太行山前30 km左右范围内的后向发展特征明显,一方面与地面西行偏东风/东北风在太行山绕流作用下形成的地形辐合线不断南伸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强降水冷池效应促使...  相似文献   
69.
70.
海洋红藻多管藻内生真菌EN-22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自广西涠州岛近海多管藻(Poiysiphonia urceolata)分离到的一株内生真菌EN-22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以及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该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等鉴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4-(4-喹啉)-4-羟基-2-丁酮(1),3-羟基-3-(2-氧丙基)吲哚-2-酮(2),3-吲哚乙醇(3),3-吲哚甲酸(4),2-羟基-3-吲哚丙酸(5),2-酮-3-吲哚乙醇(6),3,3-二吲哚-2-羟基-丙醇(7),β-咔啉(8),尿嘧啶(9),环-(S-脯氨酸-S-异亮氨酸)(10),(22E,24R)-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11),(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22-二烯-3β,7α-二醇(12),5α,6α-环氧-24(R)-甲基胆甾-7,22-二烯-3β-醇(13),胡萝卜苷(14),过氧化麦角甾醇(15);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天然产物,并首次报道化合物1的碳谱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