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58篇
  免费   7049篇
  国内免费   11496篇
测绘学   5104篇
大气科学   4318篇
地球物理   5751篇
地质学   19386篇
海洋学   6100篇
天文学   338篇
综合类   2258篇
自然地理   4248篇
  2024年   394篇
  2023年   1002篇
  2022年   1837篇
  2021年   2273篇
  2020年   1814篇
  2019年   2095篇
  2018年   1830篇
  2017年   1652篇
  2016年   1828篇
  2015年   1999篇
  2014年   1946篇
  2013年   2414篇
  2012年   2579篇
  2011年   2700篇
  2010年   2671篇
  2009年   2557篇
  2008年   2568篇
  2007年   2380篇
  2006年   2428篇
  2005年   2025篇
  2004年   1364篇
  2003年   1089篇
  2002年   1003篇
  2001年   921篇
  2000年   781篇
  1999年   386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20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23篇
  1979年   21篇
  1976年   14篇
  1974年   15篇
  1965年   14篇
  1964年   15篇
  1963年   14篇
  1957年   14篇
  1954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生态质量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生态系统要素、结构和功能的综合特征,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状况、生产能力、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抗干扰和恢复能力。生态系统的质量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多时空尺度观测技术的发展为生态系统质量监测与评价提供了新机遇,但同时也对国家尺度生态要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观测标准与技术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自2017年7月立项以来,围绕国家尺度生态质量监测技术与规范,开展了生态系统网络观测技术规范、台站生态要素监测、区域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功能监测技术与规范的研究,在典型农林草湿地生态系统开展应用示范。项目在生态质量综合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观测技术、区域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功能监测、基于无人机和机器学习的荒漠植被监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生态质量监测技术的发展。我们组织本专辑从不同视野集中系统介绍本项目已取得的生态质量监测技术和评价方法,以期促进生态学及其观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2.
智能PID是在结合传统的PID控制和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交流伺服系统的要求,提出智能PID控制算法,旨在提高系统控制的精度,并从理论上对控制律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然后,在Matlab的环境下进行了系统仿真实验,从结果来看,控制策略用于交流伺服系统,能够得到一个较好的系统动、静态性能,从而获得一个较好的控制品质。  相似文献   
193.
能量传递率是衡量贯入类试验锤击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外对这一指标需要进行现场实测,进而修正贯入试验的锤击数,建立评价场地承载力、液化势等特性的标准化锤击数。国内规范中,则较少考虑贯入试验的锤击能量传递率的问题,且缺少现场试验测试数据,导致基于贯入类试验锤击数的地基评价方法难以与国外标准进行横向对比。为解决这一问题,选取川滇地区西昌地震实验场的3个勘察试验点。采用能量测试仪实测标准贯入试验能量传递率,研究我国常规SPT试验装置锤击效率,并评价其稳定性。试验实测结果显示,现场标准贯入试验的锤击能量传递率均值基本超过75%。能量传递率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稍有增加,地表下20 m范围内增长幅值为10%左右。试验结果可为评价我国常规SPT试验设备的锤击效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4.
成都“2008.9.24”暴雨的中尺度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的研究四川成都地区2008年9月23日~25日强降水天气的物理机制,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WRF)模拟了此次过程,并结合FY-2号C星云图资料,对过程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后发现,此次暴雨过程为低层弱低压辐合,同时台风"黑格比"登陆后带来大量水汽,并借助西伸的西太平洋副高源源不断的向四川盆地输送,另外存在来自南方孟加拉湾水汽的持续供应,对流云团形成于地面低压与西伸副高的交界处,并沿着副高边缘由西南向东北移动,雨带分布在副高边缘气压梯度大的地方,模拟结果与观测事实基本相符。利用WRF模式模拟暴雨产生的环流形势,配合卫星云图,能进一步揭示暴雨产生的物理机制,可作为深化暴雨研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5.
遥感技术提取海岸线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岸带是比较活跃和脆弱的地段,快速而准确地监测海岸线的动态变化对于海域的使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遥感技术具有宏观、快速、综合、高频、动态和低成本等突出优势.重点介绍了利用阈值分割、边缘检测、色差算子提取、区域生长提取及神经网络分类等方法自动提取瞬时水边线,通过潮位校正进而提取海岸线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提取方法的优缺点,并就其存在的不足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6.
基于1998、2006和2013年3期水准复测资料,平差计算得到1998~2006年和2006~2013年的垂直形变速率及其垂直形变速率梯度。根据计算结果研究晋冀蒙地区的地壳垂直形变运动趋势以及主要断裂带的活动性,分析区域垂直形变速率和垂直形变速率梯度的演变。结果揭示出吕梁山地块后一时段上升速率增加、太行山地块由前一时段上升变为后一时段下降、盆地地带变化复杂的垂直形变态势。  相似文献   
197.
异育银鲫气单胞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病异育银鲫体内分离到5株可疑菌株,经API 20NE细菌生化鉴定,YCS07-03和YZ07-11株鉴定率为99.2%和99.3%。注射感染中5×108 CFU.mL-1剂量组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12 d死亡率100%。菌株在营养肉汤培养液中呈均匀混浊状;在营养琼脂平皿中呈灰白色半透明菌落;在血琼脂培养基中呈光滑灰白色菌落,YZ07-11株出现透明的β溶血环;在TCBS培养基呈黄色菌落;在SS和麦康凯培养基中形成无色透明的扁平菌落。经负染电镜观察,菌株两端圆,呈直杆状,无芽孢,极生单鞭毛,菌株大小(短径×长径)分别为1.53μm×2.71μm和0.80μm×2.12μm。菌株经生化实验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试验结果表明:菌株对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左氟沙星、复合磺胺、氟嗪酸、洛美沙星、复方新诺明、链霉素和新霉素均产生高度敏感;对万古霉素为中度敏感;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强力霉素和青霉素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198.
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研究区,利用2011年9月拍摄的WorldView 2遥感影像,建立湿地资源解译标志,采用人机交互方式进行湿地资源调查,为哈尔滨市道外区湿地保护及利用规划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9.
中国村庄宅基地空心化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宋伟  陈百明  张英 《地理研究》2013,32(1):20-28
依托全国范围内村庄宅基地空心化的典型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区域、区位和地形条件下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①调查村庄宅基地的平均空心化率为10.15%,其中东、中、西部区域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率分别为14.82%、9.11%和7.15%,呈现出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的格局;②空间上,高空心化率省份主要集中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地区;③城镇远郊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率(11.33%)高于城镇近郊村庄(7.81%),山地区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率(12.24%)高于平原区(9.91%)和丘岗区(5.86%);④村庄宅基地空心化率对于农村非农就业比重和耕地相对稀缺程度较为敏感。在当前背景下,如果能充分利用已有闲置和废弃宅基地,可满足我国未来10~20年新增农村人口的用地需求。  相似文献   
200.
针对陆稻地方物种资源多样性保护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关研究所倡导的农家保护和相应措施,基于土地利用决策行为模式,在世界陆稻多样性中心之一的云南西双版纳,选取景洪市江头曼咪寨为案例点,通过实地调查、村民小组讨论和关键人物的深入访谈,就农户种植决策目标、过程和环境进行分析,探讨陆稻种植演变过程的农家保护驱动力变化,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1)陆稻种植的面积经历了从无到有,规模逐渐扩大,伴随橡胶的种植,而后面积又相应减少,最后完全消失几个阶段;(2)村民的消费和土地利用目标的转变,说明虽然传统文化与陆稻地方品种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消费需求和经济收入来源的多元化,陆稻地方品种在演变的文化中地位下降;(3)虽然现金收入成为当前村民土地利用和种植品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陆稻作为传统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并没有随着市场价格上涨而扩大规模,反而表现出相反的转变,说明经济驱动力的现实实现途径存在障碍;(4)个体种植品种选择受到决策环境的影响和限制,从面和点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陆稻地方品种的农家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归纳和解释案例点微观行为与宏观上表现的陆稻地方种植面积急剧下降、地方品种消失内在联系,进一步提出地方物种农家保护的支持系统转换一般模式,指出陆稻地方品种农家保护所面临的严峻现实和未来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