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16篇
  免费   7970篇
  国内免费   12699篇
测绘学   5490篇
大气科学   5168篇
地球物理   6882篇
地质学   21719篇
海洋学   6675篇
天文学   594篇
综合类   2650篇
自然地理   4807篇
  2024年   441篇
  2023年   1104篇
  2022年   2123篇
  2021年   2570篇
  2020年   2055篇
  2019年   2415篇
  2018年   2149篇
  2017年   1931篇
  2016年   2141篇
  2015年   2281篇
  2014年   2246篇
  2013年   2706篇
  2012年   2882篇
  2011年   2986篇
  2010年   2949篇
  2009年   2795篇
  2008年   2819篇
  2007年   2596篇
  2006年   2588篇
  2005年   2166篇
  2004年   1481篇
  2003年   1190篇
  2002年   1134篇
  2001年   1060篇
  2000年   896篇
  1999年   537篇
  1998年   248篇
  1997年   196篇
  1996年   164篇
  1995年   116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122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74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45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6篇
  1979年   26篇
  1976年   16篇
  1974年   15篇
  1964年   15篇
  1957年   14篇
  1954年   2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正>The South China Sea(SCS)is the largest marginal sea in West Pacific formed by a combined effect of the Eurasian plate,Pacific plate and India-Australian plate,and is thus considered to be a unique natural laboratory to study oceanic dynamics and tectonic evolutions(Xie et al.,2006;Luan and Zhang,2009).Besides,the SCS contains enormous petroleum resources for its favorable conditions of oil-gas generation,accumulation and preservation.It is therefore imperative to intensively study the marine in-situ  相似文献   
102.
何玛峰  陈宗珍 《水文》2000,20(6):48-50
利用Weibull分布的统计方法,并运用Gammar函数,求解相应年代的指标均值E(χ).对滦河中游滦县站近40年的水化学监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试图阐明近40年来,滦县站水质本底值的历史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3.
柴达木盆地南缘香日德南部金水口岩群白沙河岩组的岩石组合自下而上为长英质片麻岩-钙质片麻岩 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组合.白沙河岩组和侵入该岩组的变质花岗岩的锆石逐层蒸发Pb-Pb定年结果表明:白沙河岩组的陆源碎屑来自一个具有2.1~1.9 Ga岩浆变质热事件的陆源区,当考虑现有的年龄资料时,该岩组的形成年龄可进一步约束在1.6~1.0 Ga间;柴南缘的晋宁期深成侵入活动可能推前到中元古代末.  相似文献   
104.
凡炳文  陈文  李计生 《地下水》2010,32(3):118-120,123
以洮河红旗站1956~2005年水文监测资料为依据,通过对泥沙分布特征、年内年际变化规律和水沙匹配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洮河泥沙具有含量高、输沙总量大、产沙的区域性、年际的波动性、年内的不均匀性和时间的集中性六大特点。  相似文献   
105.
为探究湖北清江和尚洞岩壁放线菌物种组成及其与碳酸盐岩相互作用的关系,分别采集该洞穴无光区风化岩壁样品2份(W1和W2)和弱光区风化岩壁样品1份(W3),采用经改良的5种已知放线菌分离培养基及1种自主设计的风化岩壁浸汁培养基两种策略优化设计分离培养基。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放线菌,并选择放线菌特异引物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和序列测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从3份风化岩壁样品中共纯化到放线菌72株,分属于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的4个属:链霉菌属(Streptomyces,69株)、红球菌属(Rhodococcus,1株)、冢村氏菌属(Tsukamurella,1株)和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1株),其中链霉菌属为优势菌属。无光区样品W1和W2分离到菌株较少,分别为9株和10株,而弱光区样品W3分离到菌株较多,为53株。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放线菌与洞穴碳酸盐矿物相互作用的潜在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6.
对冈底斯中段南木林县普洛岗乡花岗岩岩体进行了原位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2个花岗岩样品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4.3±1.1)和(44.5±1.1) Ma,代表该岩体的岩浆结晶年龄为始新世。岩石地球化学资料显示,花岗岩SiO2质量分数为60.53%~65.28%,K2O+Na2O质量分数为6.53%~7.98%,Al2O3质量分数为15.52%~16.13%,铝饱和指数为0.86~0.91,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类。花岗岩轻稀土元素相对较富集,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中亏损Nb、Ta、Ti和富集Rb、Th、U、Pb。锆石Hf同位素初始比值εHf(t)值为8.8~11.1,176Hf/177Hf 为0.282 994~0.283 060,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为422~557 Ma,反映了其岩浆来源于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普洛岗乡花岗岩的形成与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俯冲板片折返断离有关。  相似文献   
107.
简要归纳了陆面露水资源独特的生态和气候效应,分析了开发利用陆面露水资源的理论依据,并重点从局地气候条件的选择和陆水凝结面的改进2个方面讨论了陆面露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思路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8.
谢平  刘媛  杨桂莲  章树安  许斌  刘静君 《水文》2012,32(2):40-43,39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影响越来越显著,大量水文序列的统计规律不再满足一致性要求而出现了变异。水资源日益重要的社会地位,要求在对水文变异进行检测的同时,需进一步量化影响其变异的因素,但目前归因分析的研究仍以定性或半定量为主。由于降雨和径流是水循环中关键的水文要素,且分别可以反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利用降雨-径流关系提出了定量研究水资源变异的归因分析方法。结合乌力吉木仁河三级区1956~2000的年径流和年降雨序列,在对其分别进行变异诊断的基础上,定量地分析了造成该区水文变异的原因。计算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乌力吉木仁河三级区水资源变异的贡献率为24%,而人类活动影响的贡献率为76%,可见人类活动是造成该区水资源变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9.
以岩芯、测井、分析化验和生产动态等资料为基础,通过静态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厚油层内部夹层类型、成因和展布特征,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及其在挖潜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厚油层的夹层类型主要有泥质、物性和钙质夹层三类,以泥质夹层为主,前两者属沉积成因,而钙质类层主要属成岩成因。从厚油层内部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可将其分为层状连续分布夹层、片状不稳定分布夹层和不规则冲刷一充填夹层3种。统计结果表明:横向延展非常稳定且井间对比性较强的夹层数量约占30%,而横向延展稳定性较差且连片程度不高,具空间随机性分布特征的夹层数量约占70%。夹层空间分布特征与注采配置方式共同控制了厚油层内部的不同剩余油分布模式,对夹层的深入研究有效提高了对厚油层内部剩余油的认识精度。从不同空间分布夹层所控制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出发,采用水平井、井网整体调整、补孔等方法和措施可获得较好的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110.
目前,世界核电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核电发展经验,事实证明了核能是一种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但从核电发展初到现在,也出现了不少核电事故。为了让核电工作者更清楚地了解历史核电事故概况,了解核电事故产生的影响以及正确看待核电事故、核电发展,通过调研,收集大量资料,详细统计了历史上发生的主要核电事故,对其事故原因及对核电发展影响进行简略分析。研究指出历史核电事故主要原因是因人失误,但早期事故和核电设计也有关;另外,核电事故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是推动核电安全发展的重要推手,每次核电事故发生后都是核电安全提升一个新台阶的开始,最终促使核电趋向越来越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