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8篇
  免费   426篇
  国内免费   505篇
测绘学   261篇
大气科学   176篇
地球物理   463篇
地质学   1015篇
海洋学   302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138篇
自然地理   253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6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5篇
  1962年   3篇
  1957年   9篇
  1944年   3篇
  1943年   3篇
  1942年   3篇
  1941年   3篇
  1933年   3篇
  1923年   2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The red swamp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i, is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species especially in China. Their exoskeleton places serious constraints on growth and culture management. Their growth is achieved through intermittent molting/ecdysis. The longitudinal genetic dynamics for growth-related traits at different ecdysial points in P. clarkii has been unclear to date. In this study, conditional genetic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for growth-related traits(body weight, body length, chela length, ...  相似文献   
92.
对取自西菲律宾海暖池北缘的Ph05—5岩芯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和有孔虫研究。在利用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和AMS^14C数据进行地层划分的基础上,依据超微化石和有孔虫及其同位素组成等指标,分析了近190 ka B.P以来区域生产力和上层海水结构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其控制因素和所指示的古海洋学意义。钙质超微化石下透光带属种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和基于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的温跃层深度变化表明,Ph05—5岩芯所在的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北缘约190kaB.P.以来,营养跃层和温跃层冰期(MIS 6期和5d-2期)浅,间冰期(MIS5e)和全新世深,而MIS5e期是最近两个冰期旋回中营养跃层和温跃层深度最深时期。通过Fprofunda百分含量初级生产力转换方程计算结果和与钙质超微化石绝对丰度的变化显示,冰期初级生产力高,间冰期和全新世初级生产力低,MIS5e期初级生产力为末两次冰期旋回之最低。此外,Ph05—5岩芯△δ^13Cc.wullerstorfi-coccolith和△6δ^12Cc.wullerstorfi-N.dutertrei.差值变化显示,190ka B.P以来表层输出生产力冰期高,间冰期低,其中最为突出的特征也是MIS5e期为生产力输出的最低值期。上层海水结构和生产力的上述变化特征与现代La Nina事件暴发时的海洋环境相当类似,该海区MIS5e期可能是LaNina事件频繁爆发的一段时期,可以与现代LaNina现象类比。同时,根据Wyrtki提出的信风张弛理论推测MIS5e期,由于LaNina事件的频繁暴发黑潮主流应该是增强的。  相似文献   
93.
常锑  王铮  袁东亮 《海洋科学》2021,45(10):1-10
为研究风急流对吕宋海峡处黑潮路径的影响,本文使用1.5层约化重力浅水模式,设置了与吕宋海峡跨度相接近的缺口宽度,考虑西边界流在西边界缺口处当处于迟滞过程的临界状态时,其路径受风急流影响的动力机制,并初步探讨了在实际海陆边界条件下,实际风急流对黑潮路径的影响。结果显示,理想情况下,当西边界流处在由入侵流态到跨隙流态转变的临界状态时,西风、南风以及西南风风急流可以激发西边界流由入侵流态转变为跨隙流态。当西边界流处在由跨隙流态向入侵流态转变的临界状态时,北风、东风以及东北风风急流可以激发西边界流由跨隙流态转变为入侵流态,并且在风急流消失后西边界流不能再恢复到初始流态。实际情况下,冬季风急流有利于黑潮入侵南海,夏季风急流有利于黑潮跨越吕宋海峡,这和理想情况下的模拟结果以及实际观测结果相一致,这对进一步研究南海北部的上层环流以及南海的质量、能量输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
大洋深部氧化还原环境与深部水体流通状况以及表层水体生产力密切相关。表层生产力与深部流通性变化影响着有机碳-呼吸CO2的转化及其在海洋-大气中的转移,最终与大气CO2分压(pCO2)变化密切相关。故探明大洋深部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对于解决大气pCO2冰期旋回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以中国第31和32次南极科考获得的南极罗斯海柱状岩心ANT31-R23及表层样为研究材料。通过元素钙、钛,以及氧化还原敏感元素(RSE)锰、钼、镍、钴、镉的测试分析,以表层样中RSE与Ti的比值作为判断ANT31-R23孔中相应RSE富集程度的背景值。结果显示,Mn在沉积期均表现出富集,表明罗斯海深部在该孔沉积期为氧化环境。根据Mn在不同层位出现的富集峰识别出4次强氧化脉冲事件,可能由南大洋底层水流通性增强和/或生产力降低导致。4次氧化脉冲事件层位中Mo、Ni、Co的明显富集,是由于锰(氢)氧化物对其捕获或吸附所致。此外,推测分析认为罗斯海对冰期大气pCO2降低似乎没有明显贡献,但很可能对冰消期大气pCO2迅速升高起重要作用。然而这些有关南极罗斯海深部氧化还原环境与大气pCO2变化之间关联的推测,有待后续该孔精确年代模式的构建,方可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5.
周红  常莹 《地球物理学报》2022,65(6):2022-2034

地形效应是地震学、地震工程学和工程地震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地震震后调查发现: 地形起伏变化引起了更严重的地震灾害, 地震仪器也记录到复杂的三维地形对地震动具有放大效应.关于地形激发的地震动效应问题, 目前仍处于定性研究阶段, 得到了一些定性的结论: 如地形效应表现为与地形坡度相关、与山脊和山谷相关、与山形坡面形态相关、与山体高宽比相关、与地形变化的尺度相关等等.这些定性结论没能给出影响地形效应的主要因素, 如何预测地形效应仍是难题.本文通过谱元数值模拟方法, 计算了自贡地区的地震动地形效应的放大系数, 同时引入BP神经网络技术, 揭示了地形放大系数可以用不同尺度地形上的变化来表述, 即可以用地形高程、地形变化梯度及其高阶变化梯度来表示.据此为参量, 文中建立了地形效应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 并将该预测模型的结果与自贡地形台阵在汶川地震中的主震记录获得的地形放大系数结果进行了对比, 给出了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范围, 讨论了造成差异的成因, 该论文提出的研究方法为更全面的研究地形效应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6.

兴蒙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 作为古亚洲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拼合而成, 其经历了大陆裂解、洋盆扩张、洋壳俯冲消减和碰撞拼合造山等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为了利用壳幔结构约束造山带演化的深部过程, 跨越华北地块北缘、松辽—锡林浩特地块、兴安地块以及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和二连—贺根山缝合带, 实施了一条520 km长的深地震测深剖面, 获得了高质量的人工源大当量的宽角反射和折射地震资料, 并采用地震动力学射线方法获得地壳速度结构.结果显示: (1)研究区地壳平均速度为6.15~6.3 km·s-1, Pn波速度为7.8~8.2 km·s-1; (2)地壳厚度约为36.1~42.2 km, 最厚位置(~42.2 km)对应地表大兴安岭主峰, 说明大兴安岭在此位置存在山根; (3)地壳速度在1.5~6.8 km·s-1范围内, 认为在该区地壳内不存在洋壳物质; (4)主要断裂带或缝合带位于速度等值线变化剧烈的梯度带上; (5)速度结构显示研究区具有明显的横向分区和纵向分层的特点.地壳内速度剧烈变化特征表明兴蒙造山带的地壳物质组成不均匀, 尤其中下地壳, 速度等值线起伏剧烈.这种复杂的地壳速度结构应该与中生代以来多板块汇聚引发的多期区域性伸展和挤压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7.
基于国产资源一号02C星高分辨率(high resolution,HR)影像,提取了基于变差函数、灰度共生矩阵和梯度的多纹理特征,结合光谱信息构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多源信息复合模型的图像分类方法,并与传统最大似然法和决策树法的分类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变差函数纹理和梯度纹理参与的多源复合数据有效提高了图像的分类精度,总分类精度由85.14%提高到87.43%,Kappa系数由0.82提高到0.85;绝对值变差函数为纹理最佳窗口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累积步长提取的纹理特征能显著提升图像分类的精度,分类准确率提高了13.94%,Kappa系数增加了0.17;基于多源复合数据的SVM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分类方法能有效解决传统图像分类结果破碎的问题,比最大似然方法和决策树法的分类精度显著提高,总精度达到89.14%,Kappa系数为0.87,分别提高了6.85%和10.84%。实验表明,ZY-102C星HR数据在冬小麦信息提取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优势。  相似文献   
98.
丽西洼陷的储层品质是长期以来制约勘探的关键要素之一。为了分析丽西洼陷缓坡带新的勘探层系−中—下古新统的有效储层发育问题,综合利用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SEM)分析、X衍射分析、镜质体反射率测定、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研究了丽西洼陷缓坡带中—下古新统的储层成岩演化特征。研究表明,丽西洼陷缓坡带中—下古新统成岩演化具有南北差异性,总体上现今南部演化程度高于北部。在斜坡的主体部位(斜坡中带),南部中—下古新统可进入中成岩B期,而北部中—下古新统总体处于中成岩A期。通过实验现象及结果分析,本研究认为影响原生粒间孔隙保存的2大关键要素为刚性颗粒含量和浅埋藏时碳酸盐沉淀;影响次生溶蚀孔形成的2大关键要素为地表酸性水、幔源二氧化碳和烃源岩演化排出的酸等形成的3类酸性环境,以及岩石早—中期碳酸盐含量和长石含量。  相似文献   
99.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基岩潜山十分发育,钻井已证实其含油气性,勘探潜力巨大。综合现有基岩岩芯、铸体薄片、测井、测年、三维地震资料,在构建基岩岩相-地震相模板及岩石物理分析的基础上,对丽水凹陷基岩岩性开展定性和半定量预测,进而预测岩性平面分布特征。丽水凹陷基岩主要由片麻岩、花岗片麻岩、花岗岩组成,片麻岩为古元古界变质岩陆核,花岗岩来自中生代岩浆,沿深大断裂上涌侵入。地震剖面上片麻岩表现为中—高频,中—强振幅,同相轴连续性、成层性好;花岗岩表现为中—低频,弱—中振幅,呈杂乱反射;花岗片麻岩地震相介于前二者之间。岩石物理分析结果显示,密度参数对岩性区分效果最好,叠前密度反演能较好地半定量预测基岩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丽水A洼主体基岩纵向呈片麻岩上覆花岗岩的二元结构特征;平面上不同构造单元的基岩顶面岩性各异,凸起区花岗岩剥蚀程度高,基岩为片麻岩或花岗片麻岩,洼槽区缺乏深大断裂,为原始区域片麻岩基底,其他区域为花岗岩。  相似文献   
100.
二叠系大隆组和三叠系大冶组是清江流域碳酸盐岩区的易滑地层,清江中游的偏山滑坡群即为典型实例,夹泥的大冶组泥灰岩及大隆组顶部泥岩形成了滑体下部与滑带。通过现场调查、取样和室内测试,对两者的矿物和化学成分、力学性质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大隆组顶部泥岩含胀缩性明显的蒙脱石,黏土矿物总含量为40%~75%,泥岩泥化后强度明显降低且表现出典型蠕变特性,通过流变实验得到其长期强度指标黏聚力为23kPa,摩擦角18.1; 大冶组下部泥灰岩含泥量较高,层间黏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和绿泥石,层面水平,顺层错动导致泥灰岩表面磨蚀及层间黏土矿物定向排列,特别是浸水后结构面强度降低明显形成易滑面加剧滑坡体的变形; 滑坡演化与清江发育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作用,类似地质结构和水往复作用地带岸坡需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