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4篇
  2005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两个地震台阵记录的Degelen和Shagan河(东哈萨克)地下核爆炸产生的远震数据的分析表明,低频振幅比P/P尾波随爆炸源深度明显变化。这组数据包括NORSAR和EKA台阵分别记录的22次Degelen爆炸数据(包括8个已公布爆炸点深度的数据)和40次Shagan河爆炸数据。根据这些台阵数据用最小二乘反演,分离震源项和接收项,推导的结果不受记录场效应的影响,也比较了不同深度的相邻爆炸点的P波和P  相似文献   
13.
用不同余震的衰减函数模拟了1968年到1976年在内华达试验场爆炸的7次大核爆炸的余震。也研究了该区的4次天然余震序列。核爆炸余震不同于大多数天然余震,因为它们衰减比较快,并用常常用指数类函数拟合它们的衰减。核爆炸余震的震源深度一般比天然余震的浅,与核爆炸深度相对浅一致。在内华达试验场附近也观测到天然地震浅源余震的快速衰减,这说明余震震源处的条件影响余震随时间的衰减。Dieterich(1994)提出余震衰减理论预示深度浅的余震衰减更快,提供了对观测结果的一种可能解释,由于核爆炸余震的衰减快,目前在内华达试验场观测到的活动很可能已经过充分衰减了,所以目前的活动水平将持续到将来。  相似文献   
14.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