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29篇 |
免费 | 2138篇 |
国内免费 | 284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33篇 |
大气科学 | 817篇 |
地球物理 | 1657篇 |
地质学 | 5684篇 |
海洋学 | 1282篇 |
天文学 | 170篇 |
综合类 | 721篇 |
自然地理 | 5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7篇 |
2023年 | 139篇 |
2022年 | 217篇 |
2021年 | 277篇 |
2020年 | 200篇 |
2019年 | 241篇 |
2018年 | 161篇 |
2017年 | 165篇 |
2016年 | 207篇 |
2015年 | 240篇 |
2014年 | 212篇 |
2013年 | 224篇 |
2012年 | 244篇 |
2011年 | 641篇 |
2010年 | 518篇 |
2009年 | 593篇 |
2008年 | 349篇 |
2007年 | 502篇 |
2006年 | 660篇 |
2005年 | 662篇 |
2004年 | 1035篇 |
2003年 | 691篇 |
2002年 | 527篇 |
2001年 | 409篇 |
2000年 | 278篇 |
1999年 | 235篇 |
1998年 | 257篇 |
1997年 | 225篇 |
1996年 | 150篇 |
1995年 | 121篇 |
1994年 | 100篇 |
1993年 | 280篇 |
1992年 | 242篇 |
1991年 | 119篇 |
1990年 | 38篇 |
1989年 | 57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53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11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8篇 |
1977年 | 11篇 |
1976年 | 10篇 |
1950年 | 8篇 |
1943年 | 6篇 |
1940年 | 8篇 |
1937年 | 13篇 |
1933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徐健;蔡忠亮;赵军;杨文;李伯钊;王淼 《测绘地理信息》2017,42(1):73-77
智能移动终端以及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成熟与普及,使得电子地图向着移动便携化发展。移动计算环境下,电子地图的呈现方式不再保持固定不变,而是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根据具体情境做出动态变化。本文阐述了以自我为中心电子地图的概念、特点以及内容,并提出从自我的角度对电子地图进行空间信息组织以及可视化。 相似文献
52.
中国中部高铝质超高压变质岩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我国中部在超高压条件下形成的高铝质变质岩石, 以蓝晶黄玉石英岩为特征, 具有以蓝晶石、富水黄玉、富镁硬绿泥石、柯石英、硬水铝石等为代表的高压-超高压变质矿物, 矿物组合主要为蓝晶石+ 黄玉+ 石英 (柯石英)、蓝晶石+ 蓝刚玉±富镁硬绿泥石等。化学成分富铝而贫镁, 其原岩为陆缘高铝质泥质沉积岩。实验岩石学的研究表明, 蓝晶石+ 黄玉在1000℃~1200℃,3.1~3.77GPa 条件下仍可稳定存在,而石英已部分转变为柯石英。蓝晶石+ 黄玉与柯石英一起稳定于超高压条件下。这表明以高铝质岩石为代表的地壳物质已进入到地幔深度, 达到这样的深度只能由会聚板块的俯冲作用而引起。因此,高铝质岩石的存在可以作为A型俯冲作用的指示剂。超高压变质的高铝质岩石将成为陆-陆碰撞事件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53.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生物气的形成途径与运聚方式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柴达木盆地三湖(台吉乃尔湖、涩聂湖、达布逊湖)地区第四系生物气区是我国最大的生物气区。笔者系统采集了该气区21个天然气样品,测量了其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重点探讨了生物气形成途径和运聚方式。生物气δ~(13)C_1和δ~(13)C_(CO_2)均随深度增大而变重,显示了CO_2还原途径成气的特征。生物气δ~(13)C_1、δ~(13)C_(CO_2)和δD分布与CO_2还原方式形成的生物气的相应同位素值分布范围接近。在有关成因图解中这些数据主要位于CO_2还原途径成气范围内。生物气CO_2和CH_4之间的碳同位素分馏系数α_c>1.055,具有CO_2还原途径成气的特征。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干旱的古气候、较低的古温度、较高的沉积速率和水体中较高的硫酸盐含量使得甲烷菌的大量繁殖只能在较大的深度范围内才能实现,从而,有利于CO_2还原途径成气作用进行。涩北一号、涩北二号气田生物气δ~(13)C_1组成分布可能表明,生物气形成以后沿疏导层水平运移进入气藏,基本不存在垂向运移。该项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生物气成因、形成条件,确定生物气模拟实验方式与条件,计算生物气资源量,建立成藏模式和选择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块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4.
中国中央造山带内至少发育两个超高压变质带,一个是南阿尔金-柴北缘-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带,超高压峰期变质年龄为早古生代(500~400 Ma),代表扬子与中朝克拉通间的深俯冲和碰撞带;另一个是研究程度较高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峰期变质年龄主体是三叠纪(250~220 Ma),代表扬子克拉通内部的陆内大陆深俯冲和碰撞带。对东秦岭看丰沟及香坊沟的变质岩片详细岩石学和构造学研究以及先期造山带尺度的构造、岩石和年代学研究资料分析证明,南阿尔金-柴北缘-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带,向东不能与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的任一部分相连,包括南大别和西北大别超高压及高压变质岩石。相反,大别-苏鲁超高压及高压变质带,向西经桐柏山,横过南襄盆地延伸到南秦岭的西峡及商南一带。仅在东秦岭-大别山范围内,两个超高压变质带分别位于南丹断裂系南北两侧,沿造山带近平行延展,之间被一系列以断裂或剪切带为边界的岩石构造岩片相隔,不能构成横贯中国中部统一的巨型超高压变质带。任何有关中国中央造山带构造格架及构造演化模型的建立,均应考虑其内部发育两个时代和功能不同的超高压变质带。 相似文献
55.
太平洋中国开辟区铁锰结核稀土元素和铈钕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从东太平洋中国开辟区南部挑选了4个铁锰结核(地理坐标,北纬7.7533°~8.6866°,西经143.875°~146.937°),每个结核以内部较容易剥离面和密集的铁锰质纹层为界,分成核部、中部和边部3部分,共12个样品做了Ce、Nd同位素组成和REE浓度测定。另外,从相同站位上又选择了3个结核进行了全结核的常量和微量元素浓度测定。常量与微量元素浓度测定结果证明,被研究结核属于早期成岩型。稀土元素图形特征与以前报道不同,从较广泛区域内挑选出的样品,除一个基本上无Ce异常外,其他都显示弱的负Ce异常,平均δCe为0.85。更重要的特征是,被测定的12个样品ε_(Ce)和ε_(Nd)都呈负值,同时,ε_(Nd)值高于其他大洋,它们分别为-0.80~-1.9和-1.4~-4.6,在ε_(Ne)-ε_(Nd)坐标图上位于第Ⅲ象限。根据这些特征,结合洋底地质环境,可能暗示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大洋亏损地幔的成矿物质在太平洋结核中占有绝对优势。结核内部壳层之间的Ce、Nd同位素组成和Ce异常强度的变化,可能说明,在整个结核形成期间,成矿组分的来源曾发生过较大变化,幔源组分的强烈活动出现在结核的形成过程中。 相似文献
56.
薛卫星;邱卫宁;花向红;吴帮;蔡建民 《测绘地理信息》2016,41(4):23-26
室内WiFi指纹定位一般取接收信号强度定位技术RSSI信号特征的平均值作为其定位特征值,但由于室内环境的复杂性,平均值并不总能准确地反映RSSI信号特征。选取不同的RSSI信号特征值,即平均值、众数、中位数和最大值,通过实验数据比较分析不同RSSI信号特征值对WiFi室内定位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值作为RSSI信号的特征值用于指纹定位,相对于中位数、众数和最大值等特征值,其定位精度并没有改善,而且稳态环境下其定位结果不如最大值理想,为后续的研究提出一种基于RSSI不同信号特征值的融合算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7.
在致密油气储层中,裂缝是油气运移的重要渗流通道和储集空间,裂缝的发育情况直接控制着储集层的储集性能.为了利用横波和斯通利波衰减信息评价裂缝发育情况,采用三维变网格时域有限差分数值模拟研究了井眼环境下裂缝宽度、裂缝倾角对横波和斯通利波衰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裂缝宽度增大,透射横波、透射斯通利波发生能量衰减;当裂缝倾斜时,透射斯通利波对裂缝倾角不敏感,随着倾角变大衰减变化不大.而透射横波对裂缝倾角较为敏感,当裂缝倾角为0°时,透射横波衰减幅度最大;随着裂缝倾角变大,透射横波衰减幅度明显变小;裂缝倾角大于25°时,随着角度进一步的增加,透射横波衰减幅度缓慢变小.此外,将数值模拟的横波衰减曲线与物理实验中的横波衰减曲线进行对比,两者吻合性良好.本研究对于完善裂缝性储层的声波测井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8.
三峡引水工程秦巴段隧洞总长占线路总长的80%。为了分析隧洞施工及运营中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在地质调查、地应力测量和岩石力学参数测试的基础上,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引水工程北部不同深度、不同截面形态的隧洞围岩的应力重分布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圆形隧洞、城门形隧洞和马蹄形隧洞围岩的应力分布结果。利用Hoek-Brown强度准则,得到了隧洞围岩的强度/应力比值,进而对不同深度、不同截面形态的隧洞围岩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隧洞埋深小于1000m时,应优先考虑圆形隧洞和马蹄形隧洞;埋深大于1000m时,应优先考虑城门形隧洞。这项研究成果为引水工程深埋隧洞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9.
辽西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东段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本文厘定并阐述了辽西地区燕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东段发育的推覆构造的宏观构造格局、运动学特征、形成时代和形成过程;探讨了形成该构造体系的区域构造背景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该区的逆冲构造系统由6条主干逆冲断层组成。分布于西北和东南缘的两条最外缘逆冲断层走向为ENE,居于其间的逆冲断层呈NNE-NE,而且,向东北和南西方向这些断层具有汇合的趋势。在东北端收敛于凌源-东官营子断裂(“内蒙地轴”南缘断裂)上,而在西南端则汇拢于大屯-锦州断裂及其西延的密云-喜峰口断裂。总体上构成一个类似于双重构造(duplex)的巨型逆冲系统。该区逆冲作用始于中侏罗世之前,于株罗纪末达到高峰并基本形成了本区的推覆构造格局。本区逆冲断层系统,总体逆冲方向指向南东,与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西段以向北、北西逆冲为主的逆冲推覆构造明显不同。结合燕山中段发现的近东西向右行走滑断裂系统及其与本区逆冲推覆构造体系的时-空关系分析,指出本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是没燕山东西向构造带右行走滑作用因构造方向的改变发生构造转换的结果。 相似文献
6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装备制造业是支撑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海洋装备产业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着产业“大而不强”、基础理论创新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薄弱等问题,难以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文章立足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考察了我国海洋装备制造业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需求创新、供应链创新以及生产组织创新5个方面的创新能力,并在总结了市场驱动、国家驱动和生态联盟3种创新驱动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海洋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