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0篇
  免费   858篇
  国内免费   1294篇
测绘学   566篇
大气科学   492篇
地球物理   602篇
地质学   2085篇
海洋学   906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253篇
自然地理   489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204篇
  2021年   289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266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212篇
  2015年   236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283篇
  2011年   295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294篇
  2008年   288篇
  2007年   304篇
  2006年   277篇
  2005年   234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陕西榆林地区的脱贫对策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杨友孝  蔡运龙 《地理研究》2000,19(4):415-421
榆林地区是中国西部的贫困地区之一,目前仍有400000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还很艰巨。造成本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脆弱,经济系统低效,社会文化系统落后和政策体制不合理。提出的脱贫对策是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调整扶贫的优先秩序,降低人口增长速度,立足综合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公平合理的政策体系。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给予地方政府矿产资源的部分所有权,荒地的长期使用和经营管理权,以及重视地方和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992.
利用2015—2019年辽宁省发布的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和1605个自动站的分钟级降水资料,统计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和短时大暴雨年际变化和时空分布,分析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的高分布区、易发时段。结果表明:2015—2017年辽宁省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发布站数逐年递增,最大值出现在2017年,发布站数为147个;2015—2018年预警信号准确率提升,提前时间略减少,最低值为2018年,提前时间为19 min;2019年比2018年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发布站数减少59个,提前时间增加29 min;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的空间分布为东南部地区多、中部地区少;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多在夜间发布;在辽宁省发布的50%以上的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中,降水量达到预警发布标准的时间滞后于最大雨强出现时间90 min,最大雨强出现时间为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发布的重要指标。为了达到防灾减灾的服务效果,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时,应充分考虑最大雨强出现时间、发布时机、短时大暴雨高发区及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选取福州大学校园教学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典型冬季日背景,运用三维非静力微气候模型ENVI-met,分析模拟校园热环境的差异变化及其热舒适度响应。结合实地勘测,对模型进行校准和验证。结果表明:ENVI-met模型能较好地表征室外热环境,准确预测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趋势。混凝土路面、灰色地砖路面行人高度的日平均气温分别比草地高出0.1 ℃和0.3 ℃,逐时最大温差分别为0.68 ℃和0.65 ℃。建筑物阴影和树阴可降低行人高度的气温1.1—1.9 ℃;同一组团在有无遮阴的条件下,平均辐射温度(Tmrt)相差最大可达30 ℃;树木附近和建筑物组团内部生理等效温度(PET)值较小,比硬质路面低2—3个等级。无植被方案下,高温低湿区范围有所扩张,在垂直方向上的增温效应可伸展至10.5 m;风速最大增幅可达1.23 m·s-1,平均辐射温度较高区域的面积增加了69.25%;热舒适区和热不适区面积分别增加了19.78%和2.03%。  相似文献   
994.
介绍了采用测边三角网和GPS静态测量实施三峡工程加密控制网的应用情况,阐述了随着光电测距精度的不断提高及水电施工环境的影响,采用测边网加测距三角高程网实施控制网加密是当前行之有效的一种好方法;此外,GPS测量以其限定条件少、操作简单、高自动化的内业处理等优点为施工控制测量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95.
华南农田下垫面地气交换和能量收支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郭晓峰  康凌  蔡旭晖  朱彤 《大气科学》2006,30(3):453-463
利用2004年11月至12月在广东省惠州地区进行的湍流连续观测资料,分析非均匀农田近地面层的基本气象要素特征以及水汽和CO2的浓度与通量输送规律,作为今后深入探讨地表非均匀性效应的基础.通过各辐射分量和感热、潜热与土壤热通量的特征分析,研究能量收支的基本状况,并讨论了造成显著能量"不平衡"的原因.观测的基本结果是:(1)近地面1.8 m高度处以北风为主,风速大多低于2 m/s,正午入射太阳辐射约700 W/m2;CO2浓度的日变化范围为600~900 mg/m3,水汽为5~25 g/m3.(2)各气象要素呈现明显的日变化,当地温度日较差约10℃,相对湿度始终高于50%.CO2和水汽的浓度在夜间较白天高,二者的日平均值为713.7 mg/m3和15.9 g/m3;利用涡旋相关法,测得二者的通量在白天高于夜间,日平均值为25.3 mg·m-2·s-1和-4.7×10-2mg·m-2·s.当地的日平均波文(Bowen)比仅为0.04,这主要是由于当地的高湿度造成的.(3)当地存在显著的能量"不平衡"现象,正午时的差额热通量可高达150 W/m2,这可能与平均垂直运动输送的作用、观测误差以及通量和辐射观测的"源地"不匹配等原因有关.研究结果与荒漠、城市和稻田下垫面的观测事实进行了定量比较.  相似文献   
996.
矢量数据库的建立及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基于这些技术建立的空间数据库技术也日益发展起来。Oracle ArcSDE目前是一种比较成熟、稳定的空间数据管理技术,也是省级基础地理数据库的主流模式。ArcSDE作为中间插件联系应用程序和关系数据库,解决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统一存储。通过广东省1∶10000矢量数据库的设计过程,阐述其中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997.
十红滩砂岩型铀矿床是我国大型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床之一。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含矿砂层在含氧含铀水的渗入径流过程中,由于水介质性状的变化,在与砂体发生水岩作用时形成了完全氧化带、不完全氧化带、还原带和原生带等不同地球化学亚带及其相对应的蚀变矿物群,即完全氧化带为褐铁矿(针铁矿、水针铁矿)、伊利石、蒙脱石、少量黄钾铁矾的蚀变矿物群;不完全氧化带为褐铁矿(针铁矿、水针铁矿)、黄钾铁矾、蒙脱石、伊利石、少量绿泥石、高岭石的蚀变矿物群;还原带为沥青铀矿、黄铁矿、高岭石、绿泥石、少量蒙脱石、伊蒙混层粘土、伊利石和碳酸盐等新生蚀变矿物群;原生带的新生蚀变矿物群以黄铁矿、绿泥石、高岭石为主,有时出现少量碳酸盐、蒙脱石和伊利石等。  相似文献   
998.
蔡志慧  曾令森  张泽明  梁凤华  陈方远 《地质学报》2006,80(12):1898-1903,插2
本文样品是采自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的含金红石榴辉岩,在这些样品中常常含有锆石副矿物,锆石可以呈粒间矿物存在,也可以包裹在其他矿物(如石榴子石、金红石)中。背散射电子图像(BSE)显示这些锆石包裹体的亮度较弱,颗粒较小(约10~30μm),发育多晶面,晶体内部结构和成分均匀。采用能谱分析(EDS)方法来测量锆石的元素成分含量,结果表明:1这些锆石具有很高的Hf含量,金红石中达到1.51%~2.45%,石榴子石中为1.77%~2.13%;2Zr/Hf值约为35.92,比一般的基性原岩中的锆石的Zr/Hf值明显要低,这些特征说明它们很可能是形成在超高压条件下的变质锆石。  相似文献   
999.
基于Web的地图符号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图符号化是当前数字地图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着重论述了Web环境下地图符号的构成特征、地图符号的组织及符号配置,以及符号库的基本传输方法,最后给出具体实例,说明了该实践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00.
北京耕地流失的时空动态与调控途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国际学术前沿土地变化科学的概念框架下, 耕地非农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成为核心问 题之一。研究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力及其调控机制, 不仅是现实的迫切需求, 也可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做出独特贡献。以北京为案例进行研究发现: 1996~2004 年北京土地利 用变化中, 大多数地类转换都与耕地直接有关, 耕地流失是北京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问题; 城镇 扩展主要占用耕地, 且耕地生产力高的平原地区因建设占用而流失的耕地量大; 远郊山区耕地被 建设占用的压力相对较小, 但被生态用地占用的压力相对较大;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府行为与 决策是北京等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耕地流失的重要驱动因素, 解决途径关键在于寻求耕地保护与 耕地非农利用之间的平衡点、积极发挥土地管理政策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