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1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大气科学 | 10篇 |
地球物理 | 114篇 |
地质学 | 16篇 |
海洋学 | 12篇 |
综合类 | 5篇 |
自然地理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6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为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短期温度波动变化规律,利用全国80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资料,计算隔日平均温差大于1℃的天数以及隔日温差的变化幅度,分析了1957~2015年我国短期温度波动频率与波动幅度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规律,探讨了春季短期温度波动与经纬度及海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57~2015年我国春季短期温度波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90年以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季短期温度波动频率及幅度没有明显变化趋势,1990年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约70%)春季短期温度波动呈上升趋势。此外,我国春季短期温度波动规律有地域性差异,表现为与经纬度关系密切,波动频率与波动幅度与经纬度等线性相关系数较高。结合波动趋势分布与隔日温度波动的地域分布可知,处于低纬度地区(如广东、广西等地)波动天数和波动幅度均增加,造成人们对于"天气变化无常"的感受强烈。由于生物生长发育等过程与温度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结果提示在讨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长期影响时可能还需要关注短期的温度波动情况。 相似文献
152.
风浪扰动对太湖水体悬浮物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离心浓缩的方法,获取太湖梅梁湾口东岸处(即梅梁湾与贡湖湾的交界处)不同风浪条件下的悬浮颗粒物.冷冻干燥,微波消解,ICP-AES的方法测定了其中Co、Cr、Cu、Ni、Pb、Zn等重金属元素及Al、Ca、Fe、Mn等相关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发现,小风浪(2 m/s)、中风浪(7 m/s)和大风浪(11 m/s)下:①水体总悬浮颗粒态金属的量依次大幅度增加;②单位悬浮颗粒物中各金属元素的含量在不同风浪下变化不同.Ca在小、中、大风浪下含量依次增大;Zn在小、中、大风浪下含量依次减少;Mn和Cu的含量变化趋势相同:与小风浪相比,中风浪下Mn、Cu的含量显著增大;与中风浪相比,大风浪下含量显著减少;其它元素Al、Fe、Ni、Pb、Co、Cr等在单位悬浮物中,中风浪与小风浪相比含量减少,大风浪与中风浪相比含量略微增加.研究表明:①金属元素在水体总悬浮物中的含量主要受风浪影响,但风浪对单位悬浮物中金属含量的影响则因元素而异;②除Cu、Mn、Zn外,悬浮物中重金属含量随粒径增大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153.
太湖底泥悬浮中营养盐释放的波浪水槽试验 总被引:37,自引:9,他引:37
波浪水槽中研究了小波掀沙(波高8.77cm,波周期0.8s)和大波掀沙(波高12.31cm和13.29cm,波周期1.0s)对太湖沉积物悬浮及N、P营养盐释放的作用规律.结果显示:小波掀沙时,底泥并未发生大量悬浮,SS浓度最高时仅13.6mg/L;大波掀沙时,底泥大规模悬浮,SS浓度最高达达245.2mg/L水体悬浮物、营养盐浓度变化滞后波高变化1h以上.当波高改变1h后,水体悬浮物、N、P营养盐浓度才改变到相应的平衡浓度.除总磷浓度显著提高外,小波掀沙对水体N、P浓度的影响很小,大波掀沙则显著提高了水体总氮、总溶解氮、总磷、总溶解磷、氨氮(NH4 -N)、溶解性活性磷(SRP),其中NH4 -N、SRP最大增幅达30%和20%.小波和大波掀沙过程中,水体溶解氧浓度均持续增加,掀沙2h后增高2mg/L,溶解性有机碳持续下降,2h后下降33%-51%.试验结果表明,掀沙过程中水体充氧及颗粒物的絮凝、吸附作用可能是限制NH4 -N、SRP浓度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4.
太湖不同生态类型湖区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富营养化会对整个水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解太湖富营养化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对太湖3个典型湖区——藻型湖区(梅梁湾)、草型湖区(胥口湾)和强扰动湖区(湖心区)开展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比较研究.3个湖区中,湖心区营养水平最高,胥口湾最低.梅梁湾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最高,其次是湖心区,胥口湾最低.梅梁湾、湖心区和胥口湾的浮游甲壳动物年平均密度分别为199、150和91 ind./L,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950、1.557和0.743 mg/L.在整个研究期间,梅梁湾、胥口湾和湖心区的浮游甲壳动物种类数分别为13、11和11;3个湖区的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均为中华窄腹剑水蚤和简弧象鼻溞,其中中华窄腹剑水蚤在梅梁湾、胥口湾和湖心区的年平均密度分别为57、25和36 ind./L,简弧象鼻溞在3个湖区的年平均密度分别为40、22和32 ind./L.胥口湾浮游甲壳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梅梁湾和湖心区.相关分析表明,浮游甲壳动物密度与叶绿素a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同一湖泊不同生态类型湖区浮游甲壳动物会对水体富营养化产生不同的生态响应. 相似文献
155.
大气平衡态研究中高截断低谱模式的问题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用1951-1990年东亚冬季风强度资料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强度异常与夏季500hPa环流及我国大尺度气候异常的关系。指出,弱冬季风时,夏季500hPa从南海、菲律宾经黄海、日本到鄂霍茨克海呈正-负-正的距平分布,弱EAP遥相关型。 相似文献
156.
157.
太湖水体透明度的分析、变化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本文根据1993—2001年太湖站常规监测资料及2001-2002年周年实验资料,分析研究了太湖水体透明度的分布特征、季节变化,重点分析了透明度与光学衰减系数、悬浮物及叶绿素a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影响透明度的主要因子。研究表明:太湖透明度的区域分布为湖心区最低,其次是河口区.东太湖最高;季节变化表现为全湖平均透明度夏秋季大、冬春季小,不同湖区变化不尽相同;光学衰减系数与透明度的关系为:Kd=0.096 1.852/ST;悬浮质与透明度的关系为:S1/4=8.103—5.847lnST;对透明度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太湖透明度主要受悬浮物的影响,透明度跟叶绿素的相关性不是很大,只存在微弱的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8.
2005年1-12月对太湖霍甫水丝蚓进行了逐月调查.太湖霍甫水丝蚓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273.75 ind./m2和4.697 g/m2,均在2月份达到最大值.根据体长频数分布的周年变化,推测太湖霍甫水丝蚓一年有三代.太湖霍甫水丝蚓密度和生物量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且随季节变化较小,其高值区域均出现在太湖北部梅梁湾和竺山湾及西部河口湖区,而在其它区域的现存量均较低.分析表明太湖霍甫水丝蚓空间差异可能与营养水平、底质类型、可摄食的食物及生境的稳定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9.
关于川藏公路102滑坡后缘平台物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已有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许多学者认为102滑坡发育于巨厚层冰碛物和冲洪积物组成的第四系松散堆积平台上,但支撑该结论的依据稍显不足,缺少深孔资料和物探成果等证据,也没有对位于高山深切峡谷区的102滑坡前后缘同时存在面积较大的冰碛台提出过疑问。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前人关于102滑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工程物探和102隧道勘察、施工期间的成果资料,对比帕隆藏布主沟内邻近且类似平台上获取的钻探资料,并与典型冰碛物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该滑坡后缘平台物质主要为冰碛物的可能性较小;提出了该平台的物质组成为坡积物+冲洪积物+破碎岩质古滑坡体的观点;而古滑坡体前缘斜坡在地下水、降水、帕隆藏布冲刷以及川藏公路修建等因素的影响下,其稳定性逐渐降低,后期在自身重力、爆破振动、机械振动、地震等因素的作用下,古滑坡被诱发复活,即102滑坡形成。通过进一步研究102滑坡后缘平台物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能够更好地认识藏东南地区的地质历史,对藏东南地区同类型滑坡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0.
湖泊水资源持续损失已经成为影响半干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然而,由于缺少长期连续的湖泊动态监测数据,该地区湖泊水资源损失过程及其与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详细的评估.针对此问题,本文以位于半干旱地区的岱海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型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从1986—2020年258景Landsat遥感影像中提取湖泊水体边界,结合湖泊水位数据,重建了近60a岱海水资源量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961—2019年期间,岱海急剧萎缩,湖泊水量共减少9.88×108m3.同时水量变化趋势分段函数拟合结果表明,岱海水量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961—1978年,水量损失速率为0.726×107m3/a的缓慢损失阶段;1979—2004年,水量损失速率为2.10×107m3/a的快速损失阶段;2005—2019年,水量损失速率为3.39×107m3/a的加速损失阶段.相关分析表明:岱海水量损失与流域经济社会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