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9篇
  免费   395篇
  国内免费   463篇
测绘学   251篇
大气科学   199篇
地球物理   223篇
地质学   829篇
海洋学   409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03篇
自然地理   26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41.
德阳镉污染农田区生态安全性及居民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对四川德阳地区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区大米、小麦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并建立了水稻籽实镉含量与根系土镉、有机质含量、pH值的回归方程,据此预测德阳地区水稻镉超标面积。根据当地居民主食(大米、小麦)镉等重金属元素的摄入量,对镉污染区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德阳地区大米、小麦重金属污染均以镉为主。预测水稻镉超标面积达1 547.95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73.47%。人发镉等重金属元素存在明显异常。人发镉含量高值区与土壤镉异常和居民主食镉摄入量高值区分布有一致性。什邡市、绵竹市、安县、旌阳区、广汉市居民主食(大米、小麦)镉摄入量均超标2~10倍。重金属污染造成人体健康风险最高的是绵竹、什邡地区,其次是旌阳区。  相似文献   
942.
恩子坪2~#滑坡特征及稳定性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滑坡是国内外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虽然其形成和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从而表现出多种类型的变形破坏机制,如蠕滑-拉裂型、滑移-弯曲型等,但不同类型滑坡其变形破坏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针对典型滑坡进行深入研究,对类似成因滑坡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为此,本文结合白鹤滩水电站近坝的恩子坪2#滑移-拉裂型滑坡,通过对其形态、物质组成、结构及变形破坏等特征的详细调查与分析,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定性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对该典型滑坡的稳定性及变形破坏接近程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与二维极限平衡分析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943.
藏北高原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藏北高原1971-2006年6个气象站年、季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6年藏北高原年蒸发皿蒸发量各站点均呈现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减少61.7mm/10a(通过99%显著性检验),以夏季减幅最明显。就地域分布而言,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主要表现在藏北高原的中西部。蒸发量减少幅度随经度的增加减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加大。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主要气候因子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表现为显著增加,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速率(0.54℃/10a)明显比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速率(0.17℃/10a)大,导致气温日较差的减小(-0.37℃/10a)。藏北高原平均气温日较差和日照时数的显著减小,以及平均相对湿度的明显增加可能是蒸发皿蒸发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降水量的增加和平均风速的明显减小在蒸发量减少趋势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44.
倪春华  包建平 《江苏地质》2008,32(3):161-164
渤中地区普遍存在油气多期运聚成藏。BZ26—2—1井馆陶组原油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原油具有降解和未降解的双重特征:①正构烷烃系列分布完整,且丰度高;②GC/MS分析检出相当丰富的25.降藿烷系列,且绝对浓度较高。这一现象表明馆陶组原油至少存在两期充注过程。  相似文献   
945.
基于GIS模板的地质剖面图模型及其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质剖面图是表达地质信息的重要专题图件,不同于传统G IS水平空间制图,其表现内容繁杂、过程复杂。本文采用G IS模板技术,基于UML(统一建模语言)对剖面图要素进行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分析。针对地质剖面插值连线或填充制图的难题,采用贝塞尔曲面对剖面进行精确的空间插值。最后基于ArcEngine组件式G IS平台开发了剖面图动态制图系统,实现了地质空间数据库管理与剖面图自动制图的集成应用。  相似文献   
946.
陆海交界区域厘米级精度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得到我国某陆海交界区厘米级精度的区域(似)大地水准面,利用43个高精度GPS/水准点和1045个实测重力点数据对EGM96,WDM94和GFZ计算的局部重力(似)大地水准面进行了比较与评价。结果表明,在该测区用移去.恢复法确定重力(似)大地水准面时,EGM96应该是首选参考重力场模型。该测区处在陆海交界处,海域无GPS/水准数据。经比较发现,采用距离倒数加权平均法将该区重力似大地水准面拟合于GPS/水准数据比在大范围使用的多项式法效果更好。采用该方法计算的测区(似)大地水准面精度优于3cm。  相似文献   
947.
基于NOAA OISST.V2月平均SST资料和FSU月平均风应力资料对南海的SST和风场异常进行了分析,发现:南海对1997/1998年El Nino事件响应最为强烈,并在1997/1998年冬季和次年的夏季SST存在2个异常高峰值,风速存在2个异常减小的极值.为研究南海环流在1997/1998年的异常变化,利用ECOM水动力模型计算了1995-2000年的南海环流场,分析了1998年1月和8月南海水位和环流的异常分布,二者均存在显著的异常:①1月,整个南海海盆为正的水位异常,流场为反气旋异常环流,冬季控制整个南海海盆的气旋式环流减弱;②8月,南海海盆水位为正异常,特别是越南东部海区出现较强的正水位异常,南海南部的高水位中心扩大北移;异常流场表现为南部为气旋式异常环流,北部为反气旋的异常环流,且在越南东部海区形成非常强的反气旋异常环流中心,使得控制南海南部的反气旋环流和北部的气旋环流均减弱.风应力的分析表明,风应力旋度的异常变化是南海环流年际异常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48.
准确获取气溶胶光学厚度对于气候变化研究和大气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波长插值和时空匹配方法,利用气溶胶自动观测站网(AERONET)观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对风云3A/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FY-3A/MERSI)、Terra(Aqua)/MODIS的C5.1(Collections 5.1)和C6(Collections 6)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在中国区域的反演精度进行验证分析。结合一次发生在中国境内的沙尘天气与一次严重雾霾天气个例,分析上述卫星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FY-3A/MERSI AOD的反演精度较高(R=0.887,RMSE=0.234),其值低于AERONET的观测值(Bias=-0.293)。(2)在不同的下垫面下,各种卫星暗像元算法AOD产品反演精度有差异,植被覆盖情况越好,反演精度越高,而植被很少的地区,即亮地表甚至没有反演值。(3)MODIS C5.1深蓝算法产品能在亮地表地区反演AOD,但效果不佳。MODIS C6中的深蓝算法产品在不同下垫面的反演精度都很高(RMSE为0.096-0.127)。(4)在不同季节的对比中,各种卫星AOD产品在夏季的反演精度最差,而反演最好的季节各有不同。(5)在一次沙尘天气污染与一次严重雾霾天气个例中,中国西部与北部区域,MODIS C6深蓝算法AOD的监测效果优于其他算法AOD;MERSI AOD产品在此区域的分布不连续。总体而言,MODIS C6 AOD分布比MODIS C5.1产品连续,MODIS 3 km产品在相同区域的AOD值高于其他产品。以上结论可为卫星AOD产品在中国区域的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9.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yphoon Morakot(2009) during its passage across Taiwan was investigated with the WRF model. When Morakot approached eastern Taiwan, the low-level center was gradually filled by the Central Mountain Range(CMR), while the outer wind had flowed around the northern tip of the CMR and met the southwesterly monsoon to result in a strong confluent flow over the southern Taiwan Strait. When the confluent flow was blocked by the southern CMR, a secondary center(SC) without a warm core formed over southwestern Taiwan. During the northward movement of the SC along the west slope of the CMR, the warm air produced within the wake flow over the northwestern CMR was continuously advected into the SC, contributing to the generation of a warm core inside the SC. Consequently, a well-defined SC with a warm core, closed circulation and almost symmetric structure was produced over central western Taiwan, and then it coupled with Morakot's mid-level center after crossing the CMR to reestablish a new and vertically stacked typhoon. Therefore, the SC inside Morakot was initially generated by a dynamic interaction among the TC's cyclonic wind, southwesterly wind and orographic effects of the CMR, while the thermodynamic process associated with the downslope adiabatic warming effect documented by previous studies supported its development to be a well-defined SC. In summary, the evolution of the SC in this study is not in contradiction with previous studies, but just a complement, especially in the initial formation stage.  相似文献   
950.
青藏高原感热气泵影响亚洲夏季风的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回顾了二十年来关于青藏高原感热驱动气泵(TP-SHAP)及其影响亚洲夏季风的研究进展,并从能量(θ)、位涡—加热(PV–Q)、和角动量守恒(AMC)的不同角度阐述其影响机制。指出高原斜坡上的表面感热加热改变了移向高原的大气质块的能量从而出现垂直抽吸的重要性。强调了高原加热产生的位涡强迫在近地层制造了强度大范围广的、环绕高原的气旋式环流,把丰沛的水汽从海洋输运到大陆,为季风对流降水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证明高原加热还通过改变其上空的温、压场的结构从而制造出高原上空近对流层顶的绝对涡度和位涡的最小值,在角动量平衡约束下,在亚洲季风区激发出与Hadley环流反向的季风经圈环流,从而为季风发生发展提供了大范围上升运动的背景。文中还对近年来有关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风机制的讨论进行概述,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