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1篇
  免费   372篇
  国内免费   400篇
测绘学   173篇
大气科学   149篇
地球物理   348篇
地质学   787篇
海洋学   175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22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黔东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陈国勇  安琦  范玉梅 《贵州地质》2005,22(4):252-259
本文根据控矿构造格局,将黔东地区铅锌矿划为扬子准地台东缘、华南褶皱带西缘,以及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带过渡带等三个铅锌矿带,并分别对其典型矿床进行了解剖和特征描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铅锌矿成矿作用,将黔东地区铅锌矿分为准同生沉积型铅锌矿床和热液交代一充填型铅锌矿床两种成因类型,综述了相应的控矿条件及矿床成因。最后,进行了黔东地区铅锌矿找矿远景分析,提出了6个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972.
根据悬空海底管线治理后的水下结构特点,主要可分为非透空式和透空式两类,其在侧扫声呐探测图像上有着各自不同的反射特征,据此原理可采用侧扫声呐探测方法进行悬空海管治理效果的检测与评估。通过对实际工程中不同治理方式下悬空海管的声呐探测图谱进行总结与分析,揭示了采用侧扫声呐进行悬空海管治理检测的声学解译方法及应用效果。悬空海管在治理前,管线下方与海底面之间的空隙反映到声呐图谱上,表现为管线强反射与声学阴影区之间存在海底面透空反射。如果采用"拋填砂袋结合覆盖层"等非透空式方法治理,由于空隙被填充,声呐图谱上的透空反射会消失,且管线强反射图像会粗化,呈现颗粒状;如果采用"水下短桩支撑"等透空式方法治理,在声呐图谱上只是增加了水下短桩的反射特征,而声学透空反射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973.
基于GIS的冰川中流线自动提取方法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冰川长度是冰川编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冰川变化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基于冰川轮廓矢量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 从冰川形态角度提出了针对单一盆地与单一出口、复式盆地与单一出口、冰帽三种类型冰川的中流线自动提取方案, 并在GIS软件支持下实现了冰川海拔最高点与最低点、冰川中流线的自动提取. 以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喀纳斯冰川、古里雅冰帽和野牛沟冰帽为例, 分别提取了各条冰川的中流线, 结果表明SRTM和ASTER GDEM两类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对冰川海拔最高点与最低点的位置判别影响较小; 对单一盆地与单一出口类型冰川中流线实现了自动化提取, 而对于复式盆地与单一出口冰川类型和冰帽类型, 在冰川中流线提取中仍需专家知识支撑. 与我国第一次冰川编目中的长度数据相比, 本方法提取的冰川长度数据更加合理, 对于补充与完善我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74.
安卫  戈扬  曹伟  宋波 《东北测绘》2012,(1):205-207,210
介绍了高斯投影坐标转换的方法,包含坐标的正算和反算。具体来说就是经纬度坐标(B,L)转换为本椭球系的平面直角坐标(x,y),以及平面直角坐标(x,y)转换为相应椭球系的经纬度坐标(B,L)。本文还介绍了转换软件的开发过程、功能及其转换精度的验证。  相似文献   
975.
试图引入“演化论”,采用“来源域”到“目标域”的“隐喻映射”方法,勾勒地图演化过程的历史脉络;并从地图演化与人类社会的演进及生产力发展、地图演化过程中出现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与社会演进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地图演化与社会科技进步、地图演化与文化变迁、地图演化与地图哲学思维等5个方面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开展地图演化论研究会有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976.
现今塔里木克拉通岩石圈厚度分析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桃园  安美建 《地质论评》2009,55(3):329-334
塔里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周边稳定的克拉通陆块,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一直保持稳定,盆地内部没有发生强烈的变形,其地壳热状态也同样保持稳定,地温梯度没有明显的变化,以热力学为基础的岩石圈热学厚度约为250km左右,该厚度是热稳态岩石圈的厚度。而最新的地震热学方法的研究成果表明塔里木盆地的岩石圈厚度仅为150km左右,这表明塔里木盆地岩石圈的热结构可能并不是处于稳态状态,其底部正在或已经发生了减薄。本文利用构造热演化方法对塔里木岩石圈减薄的热演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塔里木盆地岩石圈减薄可能的三种机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青藏高原岩石圈底部的软流圈较塔里木盆地岩石圈底部的软流圈的温度要高,青藏高原的软流圈地幔向塔里木盆地岩石圈底部侵入形成的热扰动使得塔里木盆地岩石圈底部的温度升高;塔里木岩石圈与其下流动的软流圈的摩擦剪切生热导致其岩石圈地幔底部温度升高,使得岩石圈底部发生热侵蚀,从而使得与软流圈接触的岩石圈地幔不断地加入到软流圈地幔;在塔里木盆地岩石圈的下部,青藏高原的岩石圈在该处发生了拆沉,从而诱发的软流圈地幔对流,上升的软流圈地幔流使得岩石圈地幔的温度升高而熔融,成为软流圈地幔。  相似文献   
977.
内蒙古阿右旗卡休他他铁金矿床属于夕卡岩-热液叠加型矿床。特定岩性、岩浆岩、构造是形成该种类型矿床的基本条件:辉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与围岩的接触带控制矿床的产出部位,岩体接触带的夕卡岩控制着铁、金矿体的分布范围,层间破碎带和构造裂隙带则控制着铁、金矿体的形态。铁矿化产于中基性岩体和围岩接触的夕卡岩带中,金矿体产在富铁矿体及其附近的夕卡岩中,金矿和铁矿是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矿床可能形成于海西中期。  相似文献   
978.
阳原盆地晚新生界以其出露完好, 层序清楚, 富含古生物、古人类遗存而闻名于世。近年来, 随着研究精度的不断提高, 在地层详细划分与地层单元的使用上却不很统一, 甚至较为混乱。我们在开展《1:5万化稍营、北水泉幅区域地质调查及泥河湾层研究》和《我国北方晚更新世标准地层单元“许家窑组”再研究》等科研项目中, 对阳原盆地东部上新世红土、泥河湾层进行多重地层划分与地层单元的厘定。鉴于篇幅所限, 本文仅就阳原盆地上新世红层、许家窑组, 以及许家窑组与泥河湾层的关系等方面作一介绍。其主要成果有: 一、阳原盆地上新世红层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及古环境分析, 应属一套多成因的红层建造, 不应重复建组, 建议合并, 沿用石匣组。二、通过对许家窑遗址一带, 以火山灰层为标志的第四纪地质结构调查和剖面的测制, 化石的新发现, 证实含许家窑动物群、文化层之上的地层时代为晚更新世, 之下的岩石地层应属中更新世。这些成果为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标准地层单元的岩性特征及属性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979.
在分析研究区所涉及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岩土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AHP法建立工程地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的工程地质综合指数法建立工程地质选线分析系统模型,结合Map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叠加分析,通过属性管理系统将数据导出进行处理,得出计算数据。经过计算得出路线工程地质综合指数,通过指数的比较确定优选路线。  相似文献   
980.
张锋  王根厚  安然 《地质通报》2009,28(9):1309-1318
冈塘错花岗岩体是分布于西藏双湖角木日地区的一套晚三叠世酸性侵入岩。于2008年1∶5万区域地质调查填图中首次发现该岩体中的中粗粒巨斑状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的巨斑晶为环带条纹钾长石。主要描述了该岩体中环带条纹钾长石巨斑晶的矿物学、岩石学特征,利用电子探针详细分析了环带条纹钾长石巨斑晶从核部到边缘的成分变化特征,运用二长石温度计简单地计算了斑晶的结晶温度。根据斑晶的化学成分变化特征和结晶温度,结合岩体的岩石学、地质学特征,初步确定该岩体为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