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6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640篇
测绘学   152篇
大气科学   258篇
地球物理   1095篇
地质学   1234篇
海洋学   360篇
天文学   122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23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119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124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84篇
  1987年   72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63篇
  1984年   50篇
  1983年   48篇
  1982年   32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40篇
  1973年   11篇
  1964年   14篇
  1959年   14篇
  1958年   16篇
  1957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291.
据化学演化说,生命必需的有机化合物在生物出现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然而地球没有确切的物质证实生物出现前有机化合物的存在。碳质陨石中含有机化合物。由于陨石形成于早期太阳系中,因而,这些有机化合物属非生物成因和形成于前生物时期。我们调查了几种在生物学上重要的碳质陨石中的有机化合物,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92.
对Oman蛇绿岩的三个岩体进行的详细构造填图表明具底辟特点。镁质岩脉的大量分布以及地幔橄榄岩和上覆层状辉长岩之熔体反应带的过渡演变特点证明,在洋脊熔体萃取过程中底辟所起的主要作用。通过与底辟形状有关的镁质岩脉走向的研究,就能更准确  相似文献   
293.
本文建立了造山阶段变质作用和重熔作用过程热方式研究的二维模式,该模式为:(1)基性/超基性岩浆在大陆地壳中的侵入;(2)流体通过一垂直渗透带的流动;(3)结合前文的合成流体—岩浆模式。问题的解决是利用计算机通过有限差分法完成的,从有关6km厚的似板状侵入体的第一个模式中,可以得出重熔带的宽度在顶岩石中达1km,在底部岩石中达2.5km。在侵入体上部变质带的总厚度能达到5~6km,其中包括重熔的岩石,在地壳内不规则高温的总持续时间为6~9Ma。对于流体的初始温度为700℃、流动  相似文献   
294.
大陆与逃逸有关的平移断裂系一定呈形成大陆地盾沿其侧向挤出的共轭排道对出现。我们研究了土耳其和西藏的逃逸系,在两地,目标一控制逃逸的断层[土耳其的北安纳托利亚(Anatolian)和西藏的Altin Tagh],呈现多束“鱼骨形”构造而且两者“终止”于马尾形逃逸的终点附近,我们注意到,存在着对逃逸断块的构造演化具有根本上不同意义的两类鱼骨形构造:一是由以断块为界的断层之一移人逃逸断块形成的“楔中楔”类鱼骨形构造。这  相似文献   
295.
导电结构存在于一个特殊类型的天然地质建造,它通常存在于上地壳的杂岩中。它们的高导电率归结于硫化物和含碳岩石(硫碳层),它们起源于原生沉积的生物化石的深变质转变,表1中用于研究岩石圈的导电切面,包括硫碳层的一种新的四层地层的模型,是基于对波罗的海地盾和俄罗斯地台上的控制源的测试。  相似文献   
296.
Meike  A 杨永强 《世界地质》1993,12(2):134-141
本文简述了位错强化的选择性溶蚀(DESD)作用的微观机理。位错首先是用来测定静态显微构造的。结构动能学方面的评述揭示了位错显微构造与计算的相同数量级的位错密度反映的能量变化相对应,因而可引入溶蚀作用的确切动能表达法。位错强化的溶蚀作用是最有效的显微结构,它组成了自由位错密度的一个极大梯度值。本文介绍的位错动力学原理指出DESD的显微构造与相对较低的同源温度和应力相关。因此,DESD显微构造以及有利于DESD机理产生的条件可以出现在地壳不同的深度范围内,并且取决于矿物集合体类型。目前对任何单矿物DESD边界条件的精确测定是有困难的,主要由于实验中缺少恰当参数,比如位错活动应力。用来估计位错活动应力的实验在本文中也将作简单介绍。DESD和由弹性应变控制的溶蚀两者的宏观结构差异可通过计算机模拟来定量研究,它主要依据由DESD和弹性机理引起溶蚀处的粒径大小来确定。  相似文献   
297.
0 前言 80年代初期,在芬诺斯堪的亚和格陵兰采用了低密度多元素地球化学测量。降低采样密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覆盖大的区域。多元素分析技术的应用可以发现大量元素的分布模式,包括以勘查为目的的地球化学测量而非传统认识的许多模式。资料的检测表明,许多大规模的元素分布模式可能与主要的构造一地层单元有关。由地球化学资料提供的这些信息在前寒武纪高级片麻岩带具有特别的价值。由于变形和变质作用及地盾的大部分被冰川  相似文献   
298.
在内迪纳拉造山带的蛇绿岩带里,超镁铁质岩石中,普遍发育大量脉状和网状细粒(微晶质—隐晶质)菱镁矿矿体。而在新生代淡水盆地超镁铁质岩石的上部或边部,则覆盖层状菱镁矿矿体和白云岩。南斯拉夫地区几个菱镁矿中碳、氧同位素的研究表明,菱镁矿的富集和形成可能与后生和同生的菱镁矿有关。所有的脉状矿体,除一个例外,其余的δ~(13)C_(PDB)值均在—10‰~—15‰之间(例外的Oshve,其平均值为3.1‰),并且每个矿体均有其特征值。所有赋存于沉积岩中的矿体,其δ~(13)C值为—9‰~+5‰之间,彼此仅因矿区的不同而不同。两个网脉状菱镁矿分析的结果,δ~(13)C值从—10.6‰到+4.3‰之间,网脉状菱镁矿的δ~(13)C值仅有一个与相关沉积岩的菱镁矿相符。例外的Oshve脉状矿床,δ~(18)O_(SMOW)值从24‰到36‰与δ~(13)C值(r=0.90,n=42)相关。沉积岩中赋存的一些菱镁矿(Bela stena)和白云岩(Braneshci,Cherenje),沉积相为湖相(推测其温度为20℃),计算其水的δ~(18)O值为—2‰,表明为大气水,此外湖温越低产生的负值越高,推测具有该δ~(18)O值的大气水即为矿化剂,而70℃的沉积温度表明脉状菱镁矿并非与岩墙紧密相关。在超镁铁质岩体顶部2~3km的范围里,三叠纪或古生代沉积岩中δ~(13)C值小于—10‰,这对于其有机物中产生过的脱碳作用是一个很好的解释,并且产生脱碳反应的温度大于75℃。说明低温脉状菱镁矿物纯度不矛盾。含碳酸盐的大气水,在低温和重力驱动下产生循环对流,与方辉橄榄岩或蛇纹岩相遇后溶解出镁质组分;当CO_2逸出,压力下降时,菱镁矿沉淀,沉积岩中赋存的菱镁矿和网状菱镁矿,高δ~(13)C值说明在接触变质作用期间,可能有大气中的CO_2或碳酸盐溶解加入到热水体系中。对于Oshve脉状矿体,晚期作用尤为明显,使其δ~(18)O和δ~(13)C值分别为19‰和13‰,表明该矿脉与英安岩墙有关。  相似文献   
299.
通过对喜马拉雅三叠纪到第三纪区域沉积特征分析,阐明了雅鲁藏布喜马拉雅特提斯造山带从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前陆盆地的沉积盆地演化史。随着以雅鲁藏布带为代表的喜马拉雅特提斯打开,三叠纪到早侏罗世为特提斯早期裂开的大陆边缘裂谷盆地。早期裂谷中心部位不是现在大陆缝合线的雅鲁藏布一带,而在低分水岭带。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雅鲁藏布江南测为典型被动大陆边缘,其沉积盆地沉降、海平面变化与沉积作用相吻合。晚白垩世到第三纪为前陆盆地演化阶段,从沉积作用可以识别出晚白垩世晚期为造山第一暮,第三纪初为第二幕。  相似文献   
300.
在中国,自从1957年起,与各种地球物理方法(解决石油地貭任务)广泛发展的同时,比較年輕的大地电流法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地中存在大地电流,这在一百多年前就知道了。以往的观測表明,大地电流具有脉动性貭,它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間而变化,并在地球表面很多地区同时出現。大地电流的产生、它的变化以及与地磁場的关系,还沒有搞得相当清楚,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問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