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108篇
海洋学   4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半个世纪以来, 我国气象工作者在青藏高原研究, 特别是1979年和1998年两次大规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科学成果进行了全面回顾, 给出近年来青藏高原研究许多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可概要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两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在青藏高原边界层研究、对流特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发现许多新的观测事实。证明青藏高原也可能是低频振荡源地。试验发现青藏高原摩擦层风的Ekman螺线及热力混合层特征, 发现青藏高原上对流边界层高度可达2200 m, 湍流边界层高度比平原地区明显偏高; 研究给出了青藏高原近地层与边界层动力、热力结构及其湍流、对流云特征可构成青藏高原地区边界层的综合物理图像。追踪分析研究发现, 连续成串从青藏高原中部或东部发生、发展的对流云团族呈显著东移的特征, 认为长江暴雨洪水的初始对流云系统可追溯到青藏高原; 研究发现, 在适当的云天条件下, 在青藏高原上可观测到极大的太阳总辐射、有效辐射和地表净辐射。青藏高原地面反照率的变化产生热源、热汇的区域影响效应, 这种源汇带来季节性和区域性的变化将进一步影响到大气中长波波形的季节尺度变化, 研究还强调指出青藏高原雪盖的年度变化的反馈作用表现对行星尺度环流特征的影响, 在热带洋面也产生对SST异常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系统影响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研究发现, 青藏高原“感热气泵” (SHAP) 的有效工作导致了青藏高原地区由冬到夏大气环流的突变及南亚高压的突然北跳, 并维持着亚洲季风期; 研究揭示出青藏高原周边“大三角”区域是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暴雨的水汽输送关键区, 揭示在青藏高原地区及其东部水汽输送的“转运站”特征。水汽流向东的“转运”效应对长江梅雨期洪涝形成甚为重要; 青藏高原大气物质输送及其臭氧异常特征研究取得进展, 研究发现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大气臭氧总量有一明显的低值中心存在, 并且发现拉萨的臭氧递减趋势比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大, 而拉萨位于青藏高原臭氧低值中心的区域。  相似文献   
242.
近年来,我院办公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几乎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硬件设施,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是工作人员经常探讨的话题。随着我院学生、教职工人数逐年增加,各系部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酬金进行二次分配(以下简称酬金分配)的工作量也不断加大(酬金分配通常根据班级人数、教师职称、本科、专科、研究生、成教学院、滨江学院等不同的测算方法来计算)。  相似文献   
243.
对我国西北和东北(内蒙古东部)36个地点的新生代-现代陆相咸化湖泊沉积中的433块标本进行了采样分析,在其中15个地点38块标本中发现钙质超微化石10个属:Coccolithus, Reticulofenestra, Cyclicargolithus,Quadrum, Discoaster, Gephyrocapsa, Calcidiscus, Umbilicasphaera,Cotonocyclus, Watznaueria等,多数为原地沉积,也有一部分属于再沉积来源。由此可见,不能笼统地把所有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都当作海相或海侵的证据。陆相咸化湖泊沉积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特点是:丰度低,数量稀少;属种分异度低;常与陆相喜盐水生生物共生。第四系和现代陆相咸化湖泊沉积中发现的钙质超微化石属种往往是海相第四系或现代海洋中常见类型。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构造七心1井中-上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岩心中,发现Reticulofenestra bisecta。这是海相中始新世-渐新世沉积中标志化石。看来,利用钙质超微化石进行海、陆相地层对比探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离“统”一级的地层对比还有很大距离。  相似文献   
244.
介绍了含羞草在台风前及榉树、枫树、山茶、月桂等树木生物电位在地震前的异常变化 ,指出了植物生理电位与地震前兆现象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 ,找到了植物生理学与地球物理学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245.
岩石加卸荷破坏细观机理CT实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与CT(computerizedtomography)机配套的专用岩石三轴加载试验设备 ,采用CT实时试验的手段对连续加载试验条件下和卸围压应力作用下砂岩破坏细观机理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岩石的卸荷损伤演化破坏具有突发性 ,卸围压破坏导致的扩容比连续加载破坏时大.  相似文献   
246.
末次冰消期以来苏拉威西海颗石藻化石记录与古海洋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苏拉威西海MD98-2178柱状样(3.62°N、118.70°E)颗石藻化石属种相对含量的统计,重建了2万年来海水古生产力、营养跃层的变化。其中Emiliania huxleyi、Gephyrocapsa oceanica、Florisphaera profunda占颗石藻群落的80%~90%。由于G.oceanica与F.profunda存在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两者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前者代表高生产力以及高营养物质的海水,后者则代表低生产力与较深的营养跃层。推测冰消期颗石藻对环境变化具有两种响应模式:以约13.5ka的生产力峰值期为界,13.5ka之前颗石藻古生产力变化主要响应于径流对海洋营养物质的输入,而13.5ka之后则主要响应于海水-大气之间水循环的强度。全新世F.produnda含量及其所反映的营养跃层变化具有明显的百年尺度波动,与太阳活动的100~260a周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推测全新世苏拉威西海区营养跃层变化受百年尺度的类似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illation,ENSO)的变化及太阳活动的驱动。  相似文献   
247.
Previous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the Yellow Sea underwent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the Holocene, but many questions remain concerning the tim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rn circulation system, which would have major implications for the Yellow Sea ecosystem and carbon cycle. In this study, marine and terrestrial biomarkers were analyzed in Core YE-2 from a muddy area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to reconstruct Holocene environmental and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hange. The content of three individual marine phytoplankton biomarkers (alkenones, brassicasterol and dinosterol) all display a similar trend, and their total contents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362 ng/g) were lower than those during the mid-late Holocene (991 ng/g).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tents of terrestrial biomarkers (C27+C29+C31n-alkanes)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1 661 ng/g) were about three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during the mid-late Holocene (499 ng/g). Our biomarke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odern circulation system of the Yellow Sea was established by 5-6 ka, and resulted in higher marine productivity and lower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inputs. Biomarker ratios were used to estimate shifts i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response to mid-Holocene (5-6 ka)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Yellow Sea, revealing a transition from a dinoflagellate-diatom dominant community structure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to a coccolithophore-dominant community structure during the mid-late Holocene.  相似文献   
248.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与全球冰盖变化、温度、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了解过去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及对二氧化碳与气候之间关系的研究,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长链烯酮碳同位素是重建古大气二氧化碳分压(p CO2)的重要指标之一,广泛应用于新生代以来大气二氧化碳的重建。对长链烯酮重建大气二氧化碳的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颗石藻长链烯酮的地球化学性质,回顾了二氧化碳被动扩散模型的发展、长链烯酮重建二氧化碳的指标的发展及其不确定性,颗石藻的碳浓缩机制以及新生代以来长链烯酮重建大气二氧化碳的地质记录。  相似文献   
249.
广西地区卫星重力异常与区域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国东南部大陆边缘活动带,属古生代扬子板块的南缘,东临华夏板块,西邻印支板块,处在三大板块的结合部位.历史上火山运动剧烈,伴随不同时期的火山喷发及侵入作用,形成各种金属矿产,并且明显受到断裂构造的控制.本文根据卫星重力、高程模型(EGM2008),运用小波多尺度分析及水平梯度模量分析对广西地区区域地质特征进行了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250.
本文给出了局部断层图像重建精确计算定理的简单证明。局部断层图像重建是一类仅需较少的扫面数据的断层成像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扫面物体的辐射剂量,提高图像重建速度。文献[6]针对局部断层成像的概念提出了一种扇形束的一般扫描轨道的局部断层的精确图像重建方法。本文为文献[6]的定理提供了一个简捷的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