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6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联合古陆(Pangea)大陆边缘及泛大洋和古特提斯洋的广大地区在二叠纪时期出现大规模硅质富集事件, 被称之为“全球二叠纪硅质沉积事件”。黔北遵义地区二叠纪瓜德鲁普世—乐平世转换时期成硅事件为该事件重要组成部分, 呈现出“白泥塘层”层状炭硅质灰岩、层状硅质岩和硅质条带或燧石结核三种不同类型硅质富集岩石。遵义地区硅质来源的研究能够深入认识全球性“二叠纪硅质沉积事件”, 同时为研究该时期遵义盆地的结构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窗口, 对遵义锰矿成矿作用也有重要指示意义。文中采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并通过硅同位素的协同指示意义对硅质来源进行厘定, 并对硅质岩成因与沉积环境进行归纳总结, 在研究区建立系统完整的硅质富集沉积体系。实验测试结果显示: “白泥塘层”炭硅质灰岩中δ30Si值介于–0.09 ~ –0.67之间, 层状硅质岩中δ30Si值介于0.03~1.47之间。结合主、微量元素特征和岩石学特征表明: “白泥塘层”炭硅质灰岩形成于深水盆地缺氧还原环境, 硅质来源于海底热液, 沉积中心位于热液喷口的附近, 沉积过程中受陆源硅质输入影响显著。层状硅质岩形成于浅海台地正常沉积氧化环境, 硅质来源于海底热液, 沉积远离热液喷口, 热液沿构造裂隙通道经过了一定的迁移距离, 与茅口组浅海台地相正常沉积的块状-厚层状灰岩发生交代作用, 从而形成硅质岩; 硅质条带或结核形成于浅海台地正常沉积氧化环境, 硅质主要来源于海底热液, 沉积过程中有陆源硅质的输入, 由长时间多期次的海底热液喷流作用带来的硅质迁移至盆地外围浅海台地形成。  相似文献   
22.
为评估贵州本地钴矿的资源保障能力,对贵州省的钴矿资源分布现状及找矿潜力开展研究。通过实地调查贵州省已发现的钴矿,系统总结了贵州省钴矿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矿床地质特征,对典型的黔西太来、兴义乌沙赵家沟等钴矿床进行了重点分析,将贵州钴矿划分为(喷流)沉积型、热液型、风化型等三种矿床成因类型。并对各类型钴矿找矿潜力进行研究,圈定了毕节—水城、黔西—遵义、兴义—安龙三个找矿潜力区,认为黔西—遵义、兴义—安龙地区找矿前景较好,有找到中小型矿床规模钴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23.
三峡库区望霞危岩体地质模式及变形破坏过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危岩体变形破坏预警判据的选择和确定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的关键性问题。结合三峡库区望霞危岩体两次发生大面积破坏过程的监测数据和观测资料,采用地质勘察、地球物理勘查对底部采空区及地质结构特征分析,并结合裂缝位移、GPS监测数据分析危岩体后缘主控裂缝T10号缝的变形特征,将其划分为3个变形区段和3个变形演化阶段。研究认为:底部采空区、后缘塌陷坑、岩体节理裂隙、风化凹槽对危岩体变形具有控制性作用,后缘主控裂缝分为性质不同的东段、中段和西段,整体上呈现直角状,在变形程度上由东向西减弱,东段变形牵引中、西段变形,以塌陷沉降为主,伴随向SSW的强烈扩张,新生多条次级裂缝形成阶梯状陷落地貌,显示台阶式渐进后靠变形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24.
涟江源区河流地貌特征及其与构造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涟江源区河流地貌及地质构造的调查发现,区内河谷地貌平面展布形式有纵谷、横谷及斜向谷,纵断面形态主要为"V"型、次之为"U"型.支流与干流交汇处发育三处盆地,各盆地中均发育三级阶地,分别形成于距今56.7±3.6 Ka,24.2±2.4Ka,0.8±0.250 Ka.区内河谷地貌、阶地特征与新构造运动地壳间歇性抬升...  相似文献   
25.
2010年8月三峡库区望霞危岩变形加剧,对航道安全及坡体上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在对新生裂缝详细调查和对变形历史、地表位移、全站仪监测及裂缝位移监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望霞危岩变形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危岩体变形区总体向SW方向位移,并具有明显的沉陷变形特征.T10缝为控制性裂缝,是整个变形...  相似文献   
26.
三峡库区巫山县望霞危岩体于2010年及2011年两次发生大面积变形破坏,采用全站仪、裂缝位移、GPS等方法对危岩体进行了长期的变形监测,并通过地质基础的调查、监测方案的设计、监测数据的处理、宏观现象的分析,两次成功地对危岩体的垮塌变形实现了预警预报,避免了重大伤亡。研究结果显示,危岩体具有渐变和突变两种类型,在不同的变形阶段应采用相应的监测方法和监测频率,应以地质调查为基础,以监测危岩体关键部位为原则,监测数据的分析要密切结合宏观现象,从后缘、崖壁、崖底全面把握危岩体变形趋势。提出危岩体的监测应做到"详调查、细部署、观现象、握趋势、准预报"5原则,即"望霞经验"。"望霞经验"可以为危岩体的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巫溪县构造上位于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的核心部位,八面山弧形褶皱构造带的北缘,地理上位于三峡库区奉节—巫山段北部,区内以发育近平行的褶皱构造为主,岩层中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区内地形切割强烈、起伏大,表现为中高山峡谷地貌,年降雨量大,地质环境条件脆弱。研究区西溪河北岸多发育高位高危碎屑流型滑坡,具有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论文在Lidar影像分析、野外详查、钻探等手段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滑坡地质环境背景、滑坡的特点及运动堆积过程,认为风化层厚度大、高陡的地形地貌、特殊的构造条件、典型的斜坡结构是滑坡发育的主要因素,持续性的降雨是滑坡发育的直接诱发因素,斜坡上部二叠系炭质灰岩、灰岩的崩落是导致斜坡中下部原本就处于孔隙水饱和状态下的志留系粉砂岩碎屑失稳并转化为碎屑流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类高位高危碎屑流型滑坡,提出了高位崩滑—高速启动—碰撞解体—高速铲刮—抛射堆积的成灾模式,为三峡库区此类滑坡的防治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8.
谯文浪  肖加飞  陈武  姚益祥 《贵州地质》2011,(4):304-309,294
通过对东天山伊吾县解放沟、四道白杨沟、马依当等区段出露岩体的调查研究,查明了其产出形态、岩石类型、岩石组合特征、侵入期次及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主要为闪长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花岗岩、斜长花岗斑岩、花岗斑岩等。本文将从岩石学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并探讨该区侵入岩的成因及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9.
通过对东天山伊吾马依当地区早石炭世火山岩分布、成因与构造环境关系的调查研究,查明了该时期火山岩相从次火山相-爆发相-喷溢相-火山沉积相的分布特点;火山岩组合主要为一套岛弧相的中基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及火山沉积岩.结合该区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岩特征综合研究认为:研究区早石炭世早期处于大陆裂谷向大洋裂谷转变的...  相似文献   
30.
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管理,应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从个人的观点出发,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