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河南鲁山寒武系第二统辛集组为一套风暴作用影响下的含磷和海绿石的碎屑岩沉积,主要由中厚层石英砂岩及极薄层泥岩与砂岩互层组成。遗迹化石发育在交错层理砂岩以及极薄层泥岩与薄层砂岩互层的层面上。Skolithos sp.属于风暴衰减期的Skolithos遗迹相机会种(r-选择)遗迹化石,它们以短小的垂直居住潜穴及低遗迹分异度和丰度为特征。Palaeophycus tubularis,P.striatus,Taenidum sp.,Gordia marina,Planolites montanus,P.beverleyensis等属于风暴间歇期的Cruziana遗迹相均衡种(K-选择)遗迹化石,以水平进食、觅食潜穴为主,遗迹分异度和丰度中等。早寒武世风暴衰减期,频繁的风暴事件不利于研究区机会种遗迹化石的保存,同时风暴间歇期持续时间短、风暴停息期不发育,造成均衡类生物殖居窗口期短暂,亦不利于对沉积底质的连续殖居。这种特殊的风暴沉积以及早寒武世造迹生物较差的掘穴能力,导致研究区遗迹化石种类及数量远不及寒武纪以后的风暴沉积。  相似文献   
62.
齐永安  张洲  周敏  郑伟 《沉积学报》2009,27(2):254-264
豫西济源中三叠世油房庄组下部发育曲流河沉积,以细砂、粉砂和粉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含泥砾和粗砂岩。根据Miall的岩相分类法,油房庄组发育有17种岩相,主要有Sts、Sps、Sws、Fh、Fr、Fc、Ch和Cr等,可归纳为代表曲流河不同发展阶段的7种岩相组合类型。根据岩相类型和沉积构造特征,曲流河沉积识别出3个沉积亚相和8个沉积微相,其中河道亚相包括河道滞留沉积微相和边滩沉积微相;堤岸亚相包括天然堤沉积微相和决口扇沉积微相;洪泛平原亚相由近端洪泛平原沉积微相、远端洪泛平原沉积微相、永久性河漫湖泊微相和暂时性河漫湖泊微相组成。研究区河流曲率P为0.64,属于低弯度曲流河沉积。  相似文献   
63.
近年来,在我国前寒武纪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痕迹化石,其中前寒武纪冰期前的痕迹化石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的长城纪和青白口纪地层中。这些痕迹化石产出时代古老,表明在我国北方14~17亿年前的海水中就可能生活有古老的后生动物,这些痕迹化石的发现对于探索后生动物的起源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前寒武纪冰期后所发现的痕迹化石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震旦纪晚期的地层中,这些痕迹化石在震旦纪地层中的广泛分布,对震旦系及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的划分对比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4.
中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中的遗迹群落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中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地层中的遗迹化石已知七大生态类型近40种,按其形成的沉积环境可大致划分为三大遗迹群落,即(1)Scoyenia遗迹群落,代表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平原至滨湖环境;(2)Macaronichnus-Planolites遗传群落,主要产生于浅湖环境及水下砂扇(扇三角洲、冲积扇)沉积环境;(3)Mermoides-Neonereites遗迹群落,属典型半深-深湖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65.
第8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05年2月17~23日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论文摘要集和野外地质旅行可以看出: 遗迹化石正确的分类命名及其形态功能和生态环境再造仍然是遗迹学的基础和主要内容,常见和复杂遗迹化石的精细研究和重新解释将导致遗迹化石指示古环境和古生态意义的重大变革,遗迹化石特征的实验模拟和实证观测是定量解释造迹生物行为习性和生态环境意义的有效手段,许多鲜为人知或被忽略的问题和现象走进遗迹学家的视野, 陆相遗迹化石群落与遗迹组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遗迹组构的岩心成像技术和三维模拟在油气勘探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学科交叉融合和高新技术测试方法的引进是遗迹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66.
华北上石炭统太原组灰岩中的Zoophycos痕迹组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痕迹组构的分析方法,概要论述了华北沉积地层区上石炭统太原组灰岩中的痕迹化石产状特征和痕迹组构的主要组成特征。结合沉积学分析,首次提出了五种组构类型:类型A-Aoophycos占绝对优势,分异度低,生物扰动强度为2级,常见于泻湖或水体较宁静的海湾环境;类型B-以Thalassinoides和Zoophycos为主,分异度和丰度都较高,生物扰动强度为3级,属正常天气浪基面和风暴浪匡面间的上部沉积环  相似文献   
67.
第13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15年5月14日—21日在日本高知大学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和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1)遗迹化石的演化古生态学和复杂遗迹化石的古生态学、埋藏学精细分析将是未来遗迹学的研究热点;(2)遗迹化石的正确分类命名及其形态功能和古环境分析依然是遗迹学的基础和主要内容;(3)新遗迹学展示了巨大的生命力,成为了将今论古的重要钥匙;(4)三维动画模拟未来将推动遗迹学、生态学的科学普及;(5)遗迹组构在油气勘探应用中已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学科交叉和高新技术测试方法、跨越多学科的思维路线将是遗迹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68.
豫西登封地区寒武系第二统朱砂洞组发育了大量形态极具特色的豹斑状构造。豹斑为灰-深灰色,呈管状、斑块状或网状分布,主要成分为半自形-自形的白云石;而基质为灰白-浅灰色,主要成分为微晶方解石,与豹斑界限明显。根据其形态及发育特征,这些豹斑构造可分为条带状、花斑状、网格状3种类型。根据白云石及方解石含量,含有这3类豹斑构造的岩性分别定名为云斑状灰岩、灰质斑状白云岩、斑状白云岩。研究表明,豹斑是由Thalassinoides造迹生物对沉积物扰动改造形成复杂的潜穴系统,并在成岩期优先发生白云岩交代作用所致。朱砂洞组发育的豹斑自下而上从条带状经花斑状演化为网格状,反映其沉积时的水动力逐渐降低、环境更加稳定,潜穴系统趋于复杂化、生物扰动强度增大,后期白云化程度也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69.
豫西登封地区寒武系第三统馒头组三段发育了一套含大量生物成因构造的碳酸盐岩风暴沉积。风暴沉积标志包括冲刷面构造、砾屑灰岩及各类交错层理,生物成因构造包括微生物成因构造-叠层石及后生动物扰动构造-各类垂直潜穴。该区风暴沉积包括3种沉积序列:序列1由侵蚀底面、砾屑灰岩段和交错层理段组成,代表了风暴高峰期和衰减期形成的原地型风暴沉积;序列2由侵蚀底面、砾屑灰岩段和泥岩、泥灰岩段组成,为风暴高峰期和间歇期形成的近源型风暴沉积;序列3由侵蚀底面、交错层理段和叠层石灰岩段组成,反映了风暴衰减期和间歇期形成的远源型风暴沉积。这些风暴沉积代表了不同风暴作用留下的多期不完整风暴沉积记录。  相似文献   
70.
河南鲁山寒武系第二统辛集组为一套风暴作用影响下的含磷和海绿石的碎屑岩沉积,主要由中厚层石英砂岩及极薄层泥岩与砂岩互层组成。遗迹化石发育在交错层理砂岩以及极薄层泥岩与薄层砂岩互层的层面上。Skolithos sp. 属于风暴衰减期的Skolithos遗迹相机会种(r-选择)遗迹化石,它们以短小的垂直居住潜穴及低遗迹分异度和丰度为特征。Palaeophycus tubularis,P. striatus,Taenidum sp.,Gordia marina,Planolites montanus,P. beverleyensis等属于风暴间歇期的Cruziana遗迹相均衡种(K-选择)遗迹化石,以水平进食、觅食潜穴为主,遗迹分异度和丰度中等。早寒武世风暴衰减期,频繁的风暴事件不利于研究区机会种遗迹化石的保存,同时风暴间歇期持续时间短、风暴停息期不发育,造成均衡类生物殖居窗口期短暂,亦不利于对沉积底质的连续殖居。这种特殊的风暴沉积以及早寒武世造迹生物较差的掘穴能力,导致研究区遗迹化石种类及数量远不及寒武纪以后的风暴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