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广西秋冬季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多种客观和统计分析方法对近46年广西秋冬季降水的异常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ENSO事件为代表的赤道太平洋地区热力振荡是广西地区秋季降水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是该区域秋冬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关键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2.
利用PSU/NCAR MM5V3非静力数值模式对1999年8月11~12日由变性台风引发的山东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数值模拟。用模式输出资料,根据位涡理论探讨了这次特大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西风带弱冷空气侵入台风环流,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是这次特大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应用位涡守恒原理能较好地解释特大暴雨和中尺度低涡发生发展的原因,对流层高层位涡扰动是影响中尺度低涡和特大暴雨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345K湿等熵面上风场和气压场的分布揭示了东南暖湿空气沿等熵面爬升与扩散的冷空气相遇,对流强烈发展,产生特大暴雨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23.
利用崇左国家气象观测站、防城国家基准气候站的雨滴谱观测数据,结合观测站雨量数据及雷达观测资料,分析2019年8月2~3日台风“韦帕”影响期间内陆背风侧(LSI)、近海岸迎风侧(WSC)不同降水阶段的雨滴谱结构特征及其差异。结果显示,台风“韦帕”降雨以中、小雨滴贡献为主,尤其中雨滴贡献率稳定在70%以上。LSI处以层状云降水为主,雨强相对平缓,WSC处表现为积层混合云降水,雨强较大且波动剧烈。因强烈的对流上升运动导致WSC的雨滴数浓度、雨滴直径明显大于LSI。LSI处在台风登陆后雨势增强的最主要因素是雨滴直径增大,WSC处由台风眼墙转变为强对流螺旋雨带影响后其雨势增强则主要是由于雨滴数浓度增加。台风“韦帕”对流降水的质量加权平均直径均值为1.85 mm,对数标准化数浓度均值为3.95 mm-1 m-3;LSI处对流降水位于海洋性对流区域内,而WSC处则介于海洋性和大陆性对流之间。  相似文献   
24.
近50年来南海海面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最新的OAFlux洋面蒸发量资料,使用EOF经验正交分解、谐波分析、小波变换、功率谱分析、趋势分析、M-K检验等方法,对南海海区蒸发量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海地区的蒸发量空间分布上秋冬季节最强,其次是盛夏季节,而春季最弱.2)南海海面蒸发量表现为全区一致变化型和南北反相变化型两个主要模态,并可以解释总方差 60%以上的变化.3)在2-5 年周期的年际变化尺度上,南海海面蒸发量与12-2月Ni(n)o3.4区海温距平存在较大相关.距平合成分析表明,在强La Ni(n)a年,南海海面蒸发表现南北蒸发反相变化型,南海北部为正距平区,南部为负距平区;而在强El Ni(n)o年,整个南海几乎全为正距平区.4)南海海面各个季节的蒸发量空间分布形态都存在高频的2-5年的年际变化和低频的10-14年的年代际变化,这些周期振荡在南海海面蒸发量演变的不同阶段显著性不一.5)不仅从多年平均的年际变化上看南海海面蒸发量在1997年发生突变,而且四季的蒸发量也均在1980年代后期发生过由偏弱转为偏强的突变.  相似文献   
25.
一、引言 月球运动能否对天气产生影响,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也是一个尚在不断探讨中的新问题。从直观上看,月球引潮力变化可对地球产生多方面影响,如自转轴的受迫章动,海洋与地壳的潮夕以及由潮夕摩擦而引起的自转速度减慢和深部质量迁移等。某些研究还表明,月球还对地磁活动产生影响。总之,从整体到局部,从深部到浅  相似文献   
26.
黎伟标  纪立人 《大气科学》1999,23(5):571-580
利用最近发展的完备正规强迫模的动力学方法,对亚洲夏季风活动激发北半球大气遥相关的外部物理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北半球夏季亚洲季风区是哟最敏感区对最优强迫模蝗响应与滞后于强季风候的环异常型结构一致,  相似文献   
27.
文章采用1998—2017年间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JMA)台风最佳路径、热带测雨卫星(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逐3小时降水及日本55年再分析(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 JRA-55)逐6小时数据, 针对起源于西北太平洋、移动路径位于台湾岛以南且台风最外围第一波螺旋雨带经过华南地区的台风, 将符合上述条件的台风筛选出来后, 由卫星云图和TRMM降水资料判断出台风第一波螺旋雨带到达华南地区的日期, 并分析雨带到达之前台风对该地区日降水的影响, 以此探索台风登陆前外围环境场对华南地区降水日变化的影响规律及机理。结果表明, 在台风临近华南地区期间, 一方面台风外围气流会向该地区输送水汽促进该地区降水, 另一方面华南地区在台风外围辐散场下沉气流的影响下降水受到抑制。当前者作用大于后者时, 华南地区降水增强, 此情形下华南地区大气不稳定极值时间多发生于午后, 午后降水明显, 对应的台风多发生于7、8月份,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 有利于台风北移, 台风第一波雨带到达华南地区时台风中心距华南沿海较近; 反之, 华南地区降水减小, 大气层结较稳定, 夜间至清晨出现因辐射冷却导致的层云降水峰值, 对应的台风多出现于9、10月份,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 不利于台风向北发展, 台风第一波雨带到达华南地区时台风中心距华南沿海较远。文章结果有望提高对台风登陆前的外围环流场影响沿海地区云和降水过程的规律性认知。  相似文献   
28.
黎伟标  纪立人 《大气科学》1999,23(5):571-580
利用最近发展的完备正规强迫模的动力学方法,对亚洲夏季风活动激发北半球大气遥相关的外部物理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北半球夏季亚洲季风区是外强迫最敏感区域之一,最优强迫模与亚洲季风区季内时间尺度对流活动的结构特征相似,而且北半球大气对最优强迫模的响应与滞后于强季风候的环流异常型结构一致,由此可以认为,亚洲夏季风活动造成的热状况变化也是导致北半球大气遥相关的重要物理原因。  相似文献   
29.
本文选取了广西28个测站作为研究对象,取其1960~1989年5~8月的逐月降水量,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对我区汛期降水的基本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所得到的各特征向量场及其对应的时间系数很好地代表了广西汛期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包括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这些结果为我们进一步探讨我区汛期降水与其它物理因子的关系提供了较为客观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0.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s Studies),首先选取若干旱涝指标,在验证模式对各旱涝指标的模拟能力的基础上,分析SRES A1B(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 A1B)情景下华南地区21世纪中后期(2040~2099年)各旱涝指标相对气候基准时段(1961~1990年)的变化情况,进而初步探讨华南地区未来旱涝情况的可能变化。研究表明,PRECIS能够较好地模拟出所选取的旱涝指标的年际变化和月变化特征;在SRES A1B情景下,21世纪中后期华南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将显著增加,且强降水期将有所延长,从而使得华南地区出现雨涝灾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与此同时,华南地区未来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发生气象干旱的可能性变化不显著,但在冬季发生气象干旱的可能性却将增加,尤其是在21世纪后30年冬季出现气象干旱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