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4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79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厦门湾水体中2 3 4 Th 2 3 8U不平衡的时间序列数据表明 ,无论是溶解态、颗粒态2 3 4 Th还是总2 3 4 Th ,相对于母体2 3 8U均严重亏损 ,呈现出与开阔大洋水明显不同的特征。溶解态、颗粒态2 3 4 Th的停留时间介于 0 .5— 41d之间 ,其中低潮时停留时间比高潮时小 2— 4倍 ,证实近岸海域具有强烈的清除、迁出作用 ,且潮汐变化对海域颗粒动力学特征有重要影响。2 3 4 Th停留时间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 (TSM)、Chl.a的关系则表明 ,近岸海域元素的清除、迁出作用主要受陆源颗粒物输送的影响 ,与生物活动关系并不密切。此外 ,非稳态与稳态清除模型结果的对比证明 ,稳态模型对于具有强烈清除、迁出作用的近岸海域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92.
In the present paper, iodine(I), iron(Fe), manganese(Mn), cobalt(Co), phosphorus(P) and calcium(Ca)contents in three ferromanganese crusts from the Pacific Ocean are measured by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ers(ICP-AES) to investigate the contents and distribution of iodine in ferromanganese crus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odine contents in three crusts vary between 27.1 and 836 mg/kg, with an average of 172 mg/kg, and the profile of iodine in the three crusts all exhibits a two-stage distribution zone: a young non-phosphatized zone and an old phosphatized zone that is rich in I, P and Ca. The iodine content ratios of old to young zone in MP5D44, CXD62–1 and CXD08–1 are 2.3, 3.4 and 13.7, respectively.The boundary depths of two-stage zone in MP5D44, CXD62–1 and CXD08–1 locate at 4.0 cm, 2.5 cm and 3.75 cm,respectively, and the time of iodine mutation in three crusts ranges from 17–37 Ma derived from 129 I dating and Co empirical formula,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imes of Cenozoic phosphatization events. 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at the intensity of phosphatization is the main responsible for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iodine in the crusts on the basis of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Consequently, iodine is a sensitive indicator for phosphatization.  相似文献   
93.
厦门湾颗粒活性污染物归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敏  黄奕普 《海洋学报》1998,20(5):70-74
采用条件分配系数Kd作为量度污染物颗粒活性强弱的基准,结合234Th-238U不平衡确定的颗粒物停留时间以及水体的停留时间,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模型用于预测具有不同Kd值的污染物在厦门湾的归宿,该模型最终确定了某一污染物进入该海域后迁出至沉积物与离开该海域进入外海水之相对份额大小。污染物质的最终归宿通常依赖于其本身的化学性质、环境中的颗粒动力学性质及水动力作用,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94.
九龙江—厦门湾河口区溶解226Ra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锰纤维富集和直接射气法测定海水中226Ra的方法,对九龙江-厦门湾溶解226Ra的分布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在河口区内溶解态的226Ra呈非保守行为,与世界上几大河流河口区226Ra的行为极为相似。在海门岛附近的水体中(S≈9)发现溶解态226Ra浓度最大,其值为0.598dpm/dm3,说明咸淡水在此处混合最激烈。本河口区溶解226Ra的最大值比Mississippi河的值小,比其他河流的值大2~5倍。  相似文献   
95.
本文研究了南极普里兹湾海域悬浮颗粒物中的天然15N丰度,并就δ15N与POC、PON等生化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对δ15N含量分布特征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物理、生物学过程的耦合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南极普里兹湾悬浮颗粒物中的δ15N与POC、PON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表层水中δ15N、POC和PON的分布和δ15N的垂直分布可能与涡流有关.  相似文献   
96.
对厦门湾塔角附近海域某站位叶绿素 a、POC、初级生产力、234Th/238U不平衡进行的周日变化研究表明,POC含量介于14.4~34.6 mmol/m3之间,其中碎屑有机碳与活体有机碳所占份额分别为74%~92%和8%~26%.POC垂直分布呈现由表及底降低的趋势,且白昼期间POC含量高于晚间,说明研究海域POC含量与生物过程具有密切联系.初级生产力水平在1d之中变化达5倍,垂直分布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与叶绿素a的变化相对应.短时间(2h)培养获得的初级生产力水平明显高于长时间培养(24 h)的结果,证实部分新固定的碳被优先呼吸排出.结合234Th/238U不平衡法获得的颗粒态234Th输出通量及输出界面颗粒物中的POC/PTh比值,可计算出真光层 POC的垂向输出通量为16.0mmol/(m2·d),其中碎屑有机碳与活体有机碳贡献的数量分别为13.3和2.7mmol/(m2·d).POC输出通量与初级生产力的比值(ThE比值)平均为0.31,真光层POC停留时间平均为11d.上述结果与Aksnes和Wassmann[1]的模型计算结果相吻合,但与其他大多数模型的结果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7.
MnO2共沉淀直接β计数测定小体积海水中的234Th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MnO2共沉淀直接β计数测定小体积海水中234Th方法在固体闪烁α/β计数仪上实现的可能性,对实验流程空白、流程化学回收率、仪器探测效率、MnO2共沉淀量对全程回收率的影响以及检测核素的特征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稳定的流程空白和全程回收率、高的探测效率和化学回收率,且所检测核素与234Th的理论半衰期基本吻合.将该流程应用于亚热带北太平洋表层水中234Th的分析也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流程简单、所用水样体积小、快速获得结果等特点,适合于船载分析,由此可实现高时空分辨率数据的获取,为海洋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以及颗粒物迁移速率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98.
1996年 9~10月在厦门湾上屿附近海域定点站连续6个航次测定了水柱中溶解态(DTh)、颗粒态~(234)Th(PTh)和溶解态~238U,获得了~234Th的时空分布图象。研究海域水柱中DTh、PTh和总~234Th(TTh)的放射性比度分别在0.80~3.95山/m~3、1,93~5.65Bq/ m~3和 3.47~9. 18Bq/m~3之间,整个水柱中 DTh、PTh和TTh均与~(238)U呈不平衡,其特征是~(234)Th亏损,且亏损程度明显大于大洋水体。颗粒态~(234)Th和总悬浮颗粒物(TSM)在水体中的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相当一致,非生物过程可能对近岸海域水体中~(234)Th的分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
于2003年3月在厦门湾一个时间系列研究站(24°25.88’N,118°04.72’E)采集了高潮时不同深度的海水,用聚碳酸酯膜分离不同粒级悬浮颗粒物(SPM),用α能谱法测定各粒级悬浮颗粒物的铀同位素,研究了海水中238U和234U的体积比活度(AV)、质量比活度(Am)、活度比值[AR(234U/238U)]及238U、234U条件分配系数的粒级与深度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了以下海洋学信息:(1)各粒级悬浮颗粒物中238U、234U的体积比活度和质量比活度的深度分布均表明,这两核素的深度分布趋势一致,反映出它们地球化学行为的一致性.(2)在所研究的不同水深处,在0.2~0.4、0.4~2.0、2.0~10.0、>10.0μm等4个粒级的SPM中,238U体积比活度AV(238U)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4±0.00~0.15±0.01、0.04±0.00~0.13±0.01、0.29±0.02~0.43±0.02、1.06±0.06~4.11±0.24 Bq/m3;AV(234U)的相应值分别为0.08±0.00~0.08±0.00、0.05±0.00~0.13±0.01、0.27±0.01~0.37±0.02、0.84±0.05~3.95±0.24 Bq/m3.(3)在所研究的4个水深处的0.2~0.4、0.4~2.0、2.0~10.0、>10.0μm等4个粒级的SPM中,238U质量比活度Am(238U)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00±0.000~0.319±0.021、0.022±0.000~0.167±0.013、0.049±0.003~0.113±0.005、0.024±0.002~0.081±0.005 Bq/g,而Am(234U)的相应值分别为0.114±0.014~0.364±0.045、0.027±0.005~0.168±0.013、0.052±0.003~0.098±0.008、0.029±0.002~0.064±0.005 Bq/g.(4)与238U、234U体积比活度的粒级变化顺序[也就是AV(>10.0μm)AV(2.0~10.0μm)>AV(0.4~2.0μm)=AV(0.2~0.4μm)]相反,这两核素质量比活度的粒级变化顺序为Am(0.2~0.4μm)≥Am(0.4~2.0μm)>Am(2.0~10.0μm)>Am(>10.0μm)≈Am(>0.2μm).(5)溶解态铀控制着总铀的地球化学行为,而颗粒态铀的地球化学行为则受控于大粒级颗粒物.(6)表层各粒级颗粒态AR(234U/238U)值均<1.0,而溶解态铀和总铀的AR(234U/238U)值均介于1.10~1.17之间.(7)不同粒级238U的条件分配系数(Kd)介于802~11 406 dm3/kg之间,Kd值随粒径减小而增大,意味着铀更有效地与小颗粒物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0.
深海沉积物岩心锕放射系核素的γ谱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HPGeγ能谱法测定了一个东太平洋沉积物岩心的锕放射系核素^227Ac、^231Pa、235U。探讨了γ谱方法测定锕系各个核素的适用条件。对岩心中各个核素深度分布特征及其所蕴含的海洋学意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