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142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113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273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621.
张十八铅-锌矿床是赣北地区新探明的大型铅-锌-银隐伏矿床,总结其矿床地质特征,提高对其矿床成因及其控矿因素的认识,对指导今后类似隐伏矿床的找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对该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及矿床硫同位素特征.初步研究认为,其成矿元素来源于深部隐伏花岗岩,矿床成因属岩浆期后中温热液交代矿床,并根据控矿因素,以三种控制条件以及Pb、Zn、Cu、Sn综合化探异常作为该矿床的直接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622.
对大兴安岭中段柴河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了解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所揭示的区域构造背景。玛尼吐组火山岩岩相学鉴定结果为安山岩、英安岩,化学成分显示其为粗面英安岩、粗面岩和英安岩。玛尼吐组火山岩锆石多呈自形半自形晶,振荡环带发育,Th/U=0.33~2.08,指示其岩浆成因。定年结果显示,玛尼吐组火山岩形成于139~148 Ma的晚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玛尼吐组火山岩的w(SiO2)为64.87%~68.65%,w(Al2O3)为15.53%~16.72%,全碱w(Na2O+K2O)为6.75%~9.22%,K2O/Na2O=0.63~1.57,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所有样品的稀土配分曲线具有相似的特征,稀土丰度总量w(∑REE)为(124.95~208.57)×10-6,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11.50~14.88, Eu负异常(0.45~1.17),微量元素以富集Rb、Ba、K,亏损Nb、P、Ti为特征。玛尼吐组火山岩原始岩浆来源于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闭合后的岩石圈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623.
一个可供选择的界线层型剖面:吉林二道沟群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几年来实地观察研究,证实原“二道沟群”,总体上为倒转扇形向斜褶曲;轴部为二道沟灰岩,层位在上;翼部为小绥河砂页岩,层位在下;根据多门类化石综合分析和对比,认为灰岩地质时代为早泥盆世早期,砂页岩则为晚志留世晚期。该剖面是我国北方槽区一个可供选择研究的志留系一泥盆系界线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624.
中祁连东段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祁连东段出露很多花岗质岩体,对其中4个岩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分别得到(853±2.3)Ma、(888±2.5)Ma、(846±2)Ma和(756±2.2)Ma的结果.表明在该地区新元古代早中期曾经历了两次岩浆作用,同时从这些岩体中的继承锆石中得到1.7 Ga、2.1 Ga和2.6 Ga的年龄.  相似文献   
625.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古新世大洋红层的分布与时代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特提斯—喜马拉雅北沉积亚带沉积有一套大洋红色岩层,由东往西在羊卓雍错、江孜、萨迦、萨嘎、札达一带断续出露,并与宗卓组上部地层相关。这套海相红层,根据岩性特征和浮游有孔虫可以直接进行区域对比。其时代在江孜地区为Santonian晚期—Campanian中期,包括Dicarinella asymetrica, Globotruncanitaelevata,Globotruncana ventricosa 和Globotruncanita calcarata 浮游有孔虫带;在萨迦地区限于Campanian期,鉴定有Globotruncanita elevata, Globotruncana ventricosa 和G. linneiana等具时代意义的浮游有孔虫;在萨嘎—吉隆地区为Maastrichtian期,识别出Gansserina gansseri 和Abthomphalus mayaroensis 浮游有孔虫带;在札达地区为古新世早期,以Glibigerina eugubina G. fringa化石带为代表。海相红层在西藏南部由东往西其时代逐渐变新,主要沉积时代分布在Santonian晚期—古新世早期。其总体时间跨度较大,大约长达20Ma。而事件在各个地点的延续时间有限,基本在3~8 Ma之内。根据对海相红层和沉积基质中浮游有孔虫的研究,该沉积带宗卓组的顶界时代已超出白垩纪,进入了古新世。  相似文献   
626.
王发亮  林康  孙宪龙 《北京测绘》2021,35(7):910-914
为了研究黄河三角洲植被与建设用地的关系,利用1985—2010年的专题制图仪(Thematic Mapper,TM)影像,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增强的指数型建筑用地指数(Enhanced Index Building Land In...  相似文献   
627.
针对GPT3经验模型估计加权平均温度的泛化能力不足的缺点,该文提出了一种使用神经网络对GPT3模型的残差进行改正的方法,从而建立一个高精度的改进模型。使用了全球站点无线电探空资料数据集(IGRA)提供的中国区域内的38个探空站点共108 633组数据进行建模,其中2012—2014年的数据用于模型训练,2015年的数据用于模型检验。最终结果表明:改进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值为2.91 K,精度相比GPT3模型计算得到的估计值提高了32.2%,加权平均温度估计精度有了显著的提高,且在整个中国区域都有较好的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628.
前人原将塔里木盆地中部古董山地区划为二叠纪的地层中夹有4层火山岩,但对该处火山岩至今没有详细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笔者经过详细的野外考察和室内的实验测试,揭示了古董山火山岩的野外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K-Ar定年及锆石SHRIMP U–Pb定年数据,并对古董山火山岩可能的时代和形成时的构造环境进行了讨论。认为在塔里木盆地古董山地区白垩纪发生过多次岩浆活动事件,锆石SHRIMP U–Pb定年记录的最新岩浆活动是在晚白垩世,而且可能还有更新的岩浆活动,古董山火山岩的时代可能要重新考虑,或许应为白垩纪。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古董山火山岩显著富集TiO2,并且FeO+Fe2O3、P2O5含量较高,Al2O3、MgO、CaO含量较低,主量、微量元素特征均反映出古董山火山岩为典型的板内玄武岩,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629.
工程物探在地铁越江隧道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介绍了工程物探在地铁越江隧道勘查中的应用,根据现场条件、物性差异和干扰情况,合理地选择了综合物探方法技术,为了提高勘查精度,采取了有效措施和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获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为地铁越江隧道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30.
汶川地震(Ms 8.0)地表破裂过程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地震(Ms8.0)形成了具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的映秀-北川破裂带、纯逆冲性质的灌县-安县破裂带以及它们之间具左旋走滑-逆冲性质的小鱼洞破裂带,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空间上分布最为复杂、长度最大的逆冲型地震地表破裂带.其地表破裂过程对理解发震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章根据地表破裂带的不同运动特性以及分段性,并结合不同地段同震断层擦痕行迹,探讨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过程.通过详细分析,认为沿地表破裂带出现南北两个大的滑移量峰值,以及南北两段破裂带的几何分布和运动特性均不同,表明汶川地震是由南北两个次级破裂事件组成,这个结论与地震波数据反演结果一致,并根据八角庙和北川地区同震断层擦痕的运动学对比研究,推测汶川地震初期破裂以逆冲运动为主,沿映秀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同时形成约100-80kin长近纯逆冲性质的映秀-清平段地表破裂带和灌县-安县地表破裂带,并且在这两条破裂带向NE方向扩展过程中形成了小鱼洞地表破裂带.由于南部初期破裂事件触发了北川断裂的活动,造成后期破裂事件的发生.后期破裂事件以右旋走滑(或右旋斜冲)运动为主,沿映秀-北川断裂形成龙池-深溪沟-八角庙-清平-擂鼓-北川-南坝-石坎等一线破裂带,该破裂带在映秀断裂带上叠加了第一次破裂事件形成的部分破裂带,整体地表破裂带南段(映秀-清平段)叠加了两次不同性质的破裂过程,北段(擂鼓-北川-南坝-石坎段)只反映了第一二次破裂事件的过程.所以,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中约270km长的映秀-北川破裂带具有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而约80km长的灌县-安县破裂带为纯逆冲性质.地震破裂过程是一动态复杂的物理过程,上述地表破裂模型可以解释两条不同性质破裂带的形成.但是否符合实际的地震破裂过程,还需要通过近台网地震波数据精细反演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