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COVID-19虽以肺部表现为主,但该病除累及呼吸系统外,还可累及多个系统,其中尤以对骨肌系统影响的研究较为缺乏。本研究纳入33例有入院、出院及1年后随访胸部CT资料的COVID-19患者,分析其骨及体质成分特征,共纳入无症状感染者、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各2、8、19和4人,无危重型患者。平均住院时长为(29.5±9.6)d,平均随访时间为(423.0±53.6)d。入院、出院及1年后胸椎骨密度未见明显变化;胸12~腰1椎间隙层面腹部皮下脂肪、腹腔内脂肪及腹部总脂肪面积亦未见明显变化。无症状感染者及轻型组患者入院及1年随访胸1~胸12平均BMD高于普通型及重型组;普通型及重型组患者入院及1年后随访腹腔内脂肪面积及腹部总脂肪面积大于无症状感染者及轻型组。本研究首次探索COVID-19对骨肌系统的影响,提示感染COVID-19一年后,并未导致患者胸椎骨密度和腹部脂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2.
淮南市八公山区原肥皂厂近些年出现大规模的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为了查明该调查区地下溶洞、裂隙管道等不良地质体的发育位置,笔者采用高密度电测深法、音频大地电磁法和地震折射法对塌陷区进行野外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受滨河浅滩第四系淤泥低阻覆盖层的影响,高密度电测深法和音频大地电磁法测量的视电阻率值偏小,普遍小于200Ω·m,对低阻异常体识别度很低,很难通过视电阻值大小来准确判定基岩与低阻异常体之间的相对空间位置,相比之下,地震折射法受低阻覆盖层的影响较小,覆盖层与基岩之间纵波速度相差很大,实验得出,河床淤泥层纵波速度小于1000 m/s,第四系含砂黏土层纵波速度在1000~2200 m/s之间,基岩纵波速度大于3000 m/s,基岩与覆盖层之间的溶蚀层位纵波速度介于2200~3000 m/s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在滨河浅滩第四系淤泥层等低阻覆盖层的影响下,高密度电测深法和音频大地电磁法测量的视电阻率值偏小,仅仅依靠视电阻率值来判定基岩与低阻异常体之间的相对空间位置不够严谨,在此基础上采用地震折射法,利用基岩、低阻覆盖层与溶蚀层之间的纵波速度差异,能够更加准确的划分并圈定覆盖层、溶蚀层和基岩面的空间位置.  相似文献   
63.
64.
针对火箭助推器残骸海上落区监测面临的挑战,对助推器残骸海上监测内容、监测平台、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助推器残骸海上监测技术路线。在此基础上,成功实施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监测任务,为研究火箭残骸再入及解体规律,完善落区设计与选择提供技术支撑。最后给出了火箭残骸海上监测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内容,以期对后续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5.
为了推广电渗析在分散源海水淡化领域的应用,针对电渗析脱盐过程能耗较高的问题,设计了电渗析浓水分段外排脱盐实验。研究了不同浓水外排段数对电渗析脱盐过程效率、能耗以及水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浓水分段外排实验脱盐效率大幅提升,其中四段脱盐效果最优,相对于常规的一段浓水直排脱盐方式将盐含量从35 000 mg/L脱至500 mg/L以下所需时间减少25 min、淡水室至浓水室的水渗透量降低35.4%、吨水能耗降低31.6%、效率提高约26%。浓水分段外排脱盐方式提升了脱盐效果。  相似文献   
66.
67.
盐度是水体最基本的属性之一,古盐度是古环境、古气候和古生物研究中常用的指标.对来自不同海域的现代水体盐度和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进行整理,发现硼/镓(B/Ga),锶/钡(Sr/Ba)和硫/总有机碳(S/TOC)等比值与水体盐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有做作为示踪水体盐度的指标.这些化学元素的双变量图显示,每个指标的不同阈值指向...  相似文献   
68.
以呼和浩特市城区北部大青山南麓山洪沟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流域内国家气象站以及区域气象站逐小时降水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资料,采用FloodArea淹没模型,对1998年7月12日和2020年8月1日暴雨时段进行洪水动态淹没模拟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对于1998年7月12日暴雨过程,F1oodArea水动力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该流域内9条山洪沟洪水淹没深度与累计9小时滑动面雨量的相关性最好,并构建了面雨量与淹没深度的回归关系方程,基于隐患点3个风险等级,最终确定了不同等级下的临界面雨量,以红山口沟为例,分别为69.9mm(1级),39.3mm(2级),17.2mm(3级)。对于2020年8月1日暴雨过程,模型模拟结果基本与山洪过程一致,也证明了上述线性回归模型的适用性,为今后进一步建立全市山洪灾害预报服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9.
蔡栋  李满春  陈振杰  魏巍  胡伟 《测绘科学》2010,35(3):106-109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共同作用的地域单元。如何及时、准确地划分城市边缘区,是目前研究在GIS和RS相关软件的支持下,以南京地区2003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计算依据,以信息熵理论为基础,结合分析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特征,改进了传统的土地利用信息熵模型,分析熵值分布特点,最后采用突变检测的方法,以熵值60和68确定南京城市边缘区内、外边界的位置,划定了南京城市边缘区的大致范围。研究认为城市边缘区边界是动态变化的;在城乡断面上城市边缘区的景观紊乱度明显高于城市核心区和城市影像区,这为客观划分城市边缘区和利用遥感影像监测城市边缘区的动态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