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篇 |
大气科学 | 20篇 |
地球物理 | 5篇 |
地质学 | 28篇 |
海洋学 | 16篇 |
综合类 | 7篇 |
自然地理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5篇 |
2002年 | 2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文中对目前矿产资源整装勘查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类统计,综合分析成果实现过程中成功经验以及整装勘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对整装勘查需要配套的政策措施初步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22.
三种抑制剂对眼点拟微球藻的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 DCMU、氟哒酮及亚油酸对眼点拟微球藻的生长、总脂含量及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1)当 DCMU的浓度在 0 .8μmol/ L以上时 ,眼点拟微球藻的生长抑制率达80 % ,其总脂占干重的百分含量减少了近 30 % ;在 1.0 μmol/ L 时 ,EPA占其总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增加了 10 8.6 1%。 (2 )当氟哒酮的浓度在 8.0μmol/ L以上时 ,眼点拟微球藻的生长抑制率为82 .9% ,其总脂占干重的百分含量下降了 2 1% ,而 EPA占其总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增加了6 0 %。(3)当亚油酸的最终浓度在 4 0 0 μmol/ L 以上时 ,眼点拟微球藻的抑制率达 6 4 %以上 ;大于30 0 μmol/ L、4 0 0 μmol/ L 时 ,EPA占其总脂的相对百分含量在 4 .77%以下 ;在 5 0 μmol/ L 以下时 ,EPA占其总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从对照组的 2 0 .96 %下降到 19.4 9%以下。结果表明 ,眼点拟微球藻在养殖中 ,当生物量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时 ,可以用加入一定浓度的 DCMU或氟哒酮的方法来大幅度提高 EPA的含量。 相似文献
23.
24.
报道以青岛野生型龙须菜(wt)、黄色突变体(ye100)、4株绿色突变体(gr180、gr184、gr186、gr188)、委内瑞拉野生型龙须菜(lv)、南非野生型龙须菜(sa)及真江蓠(ga)为材料,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完整的藻胆体。用540nm激发,野生型的荧光发射峰位于578nm和670nm,相对荧光强度FAPB/FPE的比值为1.50。几种材料的PE和APB荧光发射峰没有明显区别(不超过2nm),但两峰荧光强度比值显著差异。结果显示lv的FAPB/FPE比值最低,只有1.20,gr186的比值最高,为5.67,野生型中sa也比较高,为4.79。用670nm激发,野生型龙须菜的荧光社发光谱有5个峰,分别为499nm、540nm、568nm、614nm、650nm,与其吸收光谱一一对应。野生型和突变体、不同产地龙须菜及真江蓠的荧光发射峰的波长都与其吸收光谱相对应。 相似文献
25.
细胞生长时期对两种海洋微藻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报道海洋微藻后棘藻 (Ellipsoidion sp.7- 14)和眼点拟微球藻 (N annochloropsis oculata)细胞生长时期对细胞内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种微藻的总脂均在稳定期含量最高 ,分别占干重的 54.5%和 4 3.3% ,而 EPA、ω- 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总 PUFA的最高比例均出现在对数早期 ,EPA占总脂肪酸的比例可分别高达 2 7.3%和 2 7.7% ,同时总脂的含量却最低 ,分别占干重的 2 2 .9%和 2 2 .0 %。在生长对数期中 EPA是脂肪酸的主要成分 ,而在稳定期中16∶ 0、16∶ 1ω9和 18∶ 1ω9是脂肪酸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26.
27.
28.
末次冰期以来辽东半岛风沙沉积的粒度端元特征与古气候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东半岛风沙沉积位于东亚季风区边缘和海陆交界地带,对研究东亚季风演化、海平面升降变化、古气候环境变迁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参数化端元分析模型对辽东半岛整体厚320 cm的风沙沉积剖面的粒度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出反映沉积动力特征的3个端元组分,结果表明:1)EM1由细粉砂和极细砂组成,是受冬季风影响的敏感粒级,指示冬季风强度变化,EM2与EM3由粒径较粗的细砂和中砂组成,在低空地方风系作用下以尘暴形式对近地表粗颗粒沉积物进行搬运堆积;2)OSL测年结果显示剖面自末次冰期开始堆积,期间经历了冷暖旋回的气候变化,并发育相应的沉积地层;3)结合OSL测年结果,各端元含量、磁化率和中值粒径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辽东半岛风沙沉积揭示的沉积环境演变与全球环境变化密切相关,虽然存在一定的内部差异,但在反演古气候变迁方面仍具有很好的优越性,是研究渤海沿岸古环境特征的良好信息载体。
相似文献29.
利用北京地区稠密的地面观测网资料以及北京市观象台、海淀、上甸子3部风廓线仪的观测资料,通过分析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期间发生在北京地区的降水过程,讨论了此次过程中在环境风场、地形和城市热岛作用下,中尺度系统发展或减弱的可能机制及对城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热岛和地形作用形成的次级环流圈对城区南北两侧的影响不同,在城区南侧,次级环流圈使南风减弱,同时受次级环流圈下沉气流影响,中尺度系统北上时会减弱;在城区北侧,次级环流圈使南风加强,中尺度系统南下时会使气流辐合增强,有利于中尺度系统发展。当环境风场是较弱的偏南风时,城市热岛-地形次级环流圈在城区1500 m以下形成辐合,以上辐散,在3000 m左右辐散最强,不利于北上的中尺度系统向城区发展形成降水。 相似文献
30.
夷平面是一种与长期稳定的构造环境相关联的大尺度地貌景观,将夷平面与风化壳作为整体来研究是现代夷平面研究的主流。为了探讨辽东半岛夷平面的性质、形成环境等发育特征,对该地区的红色风化壳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和粒度测试。辽东半岛红色风化壳主要出露于半岛东西两侧,厚度多在4 m左右,化学蚀变指数CIA平均值为82.70,ba值((Na2O+K2O+CaO+MgO)/Al2O3)平均为0.39,S/A值(SiO2/Al2O3)平均为4.86,黏粒含量平均为8.31%。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出,辽东半岛红色风化壳是下伏基岩原地风化的产物,推测其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与南方岩溶区红色风化壳相比具有盐基淋溶率低、富铝化程度低和黏化作用弱的发育特征。结合区域地貌特征,认为研究区红色风化壳的发育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 (1)岩溶作用在古侵蚀基准面之上的整个岩体内进行,地貌起伏逐渐增大;(2)地貌起伏达到最大,覆盖型岩溶、灰色风化壳开始发育;(3)岩溶双层夷平面基本形成;(4)灰色风化壳的发育近乎停止,原本位于古侵蚀基准面之下的灰色风化壳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全部抬升于现代侵蚀基准面之上形成红色风化壳。因此,研究区的夷平面为古夷平面,发育阶段为红土化阶段。该研究成果可为辽东半岛新近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及海平面变化研究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