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由政府等权威机构监测、采集地震灾情信息后,向公众通告并指导公众采取应对措施,是当前防震减灾过程中的主要信息流通模式。然而,在这种信息单向流动模式中,公众缺少主动查询获取和反馈灾情信息的渠道,不利于防震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本文针对现有地震信息系统在公众信息服务方面的不足,首先分析了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PPGIS)的特点及应用,从地震灾害管理的整个周期出发,将地震灾害信息分为4大类,进行平台数据库和功能设计;随后,探讨了基于PPGIS的大众地震信息服务平台,在公众主动获取多源地震灾情和地震知识、提交和反馈灾情信息与救助需求,以及参与灾后重建等方面的作用,并分析了该平台中用户数据质量及质量控制流程;最后,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PPGIS的大众地震灾情信息服务平台原型系统,为解决公众地震灾情获取和反馈提供了可行性方案,为类似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2.
高效、准确地获取目标数据及其关联数据,是决定大数据共享与挖掘分析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传统的数据检索方法无法利用地学数据间的显性或隐含关系,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对检索结果质和量的需求,而本体理论和技术的语义检索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时间这一地学数据的本质属性,在系统研究地学数据时间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地学数据时间本体模型,并深入论述了模型中的时间关系、时间坐标系等内容,提出了时间位置和时间距离的描述函数,同时研究了二者的本体表达方式。构建了包括地质年代等在内的地学数据时间本体库,并以语义网开发框架Jena为基础,经本体解析、元数据时间信息抽取与标注等过程,将时间本体应用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元数据检索之中。结果表明,以时间本体的地学数据语义检索查全率约为关键字方法的1倍,检索结果排序,以及关联数据推荐方面也有更好的效果,为促进地学数据共享与关联发现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3.
塔城盆地暴雪预报方法和白灾的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70--1997年28a的资料中筛选出30个个例为对象,对其从高、中、低、地面4个层次形势场进行对比和分类,对产生暴雪的物理机制进行诊断分析,采用统计预报中的多因子综合相关预报方法筛选预报因子,用集合预报方法集成预报结果。据此提出畜牧业生产防御暴雪的对策。  相似文献   
44.
大力促进山东探区物探技术进步,是实现我国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目标的需要。本文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对山东探区物探技术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和今后发展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45.
造山带岩石圈去根作用作为碰撞后或造山后阶段构造-岩浆活动的重要机制,是研究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不可或缺的环节。近年来通过地震层析成像技术获得的一系列成果表明俯冲板片发生断离/拆离作用残留在对流地幔中,表现为高导低阻而冷的高速体;这些被断离/拆离的板片直接记录了造山带巨厚岩石圈去根作用。板片断离/拆离作用导致岩石圈深部伸展-减薄作用和热的软流圈地幔上隆,从而引起强烈的交代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作用和断陷盆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46.
用于地震定位的SAMS方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地震定位受发震时刻与震源深度间强烈的折衷关系的困扰及反演问题的非线性影响,该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 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定位方法--SAMS法,该方法利用走时残差和到时残差之绝对值极小作为目标函数,用快速模拟退火法求解反演问题的解答. 并将该方法用于1999年9月21日台湾集集地震的再定位,其结果与其他方法相比,SAMS方法不仅降低了发震时刻与震源深度间的折衷关系对定位结果的影响,而且其定位结果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47.
2000年7月30~31日,青岛市人民政府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海洋局在青岛联合举办"2000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国际论坛".  相似文献   
48.
冰雪冻灾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干扰之一,对森林结构及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影响,快速准确评估森林资源受损程度,对灾后森林修复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有重要意义。根据2001—2007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提取灾前植被NDVI参考值和植被正常生长变化范围,利用灾后同时段NDVI数据,提取湖南省2008年森林冰雪受灾范围。在图像阈值法基础上,提出阈值比值法,评估森林冰雪受灾区域森林资源受损程度。与图像阈值法相比,阈值比值法评估结果与人工调查数据更加接近,标准误差为0. 95,不足图像阈值法的1/3。阈值比值法评估结果显示,全省森林资源受损严重,森林重度受灾率高达53. 69%,森林中度受灾率达27. 50%,森林轻度受灾率仅为18. 81%。与海拔、坡向等地形因子叠加分析,发现高海拔森林受损程度比低海拔森林严重,800 m以上的森林重度受损率高达58. 91%,处于阴坡的森林受损程度比阳坡森林严重。  相似文献   
49.
三峡地区更新世人类适应生存方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20年来,一大批重要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使三峡地区成为目前我国旧石器考古研究的重要地区之一。该地区在更新世总体上是以亚热带湿热森林环境为主。长江的发育和两岸丰富的动植物为古人类适应、生存和迁徙提供了资源。广泛流行的砾石石器工业是当地古人类在背山面河的自然环境下从事狩猎-采集活动所必需的。早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早期,古人类从洞穴居住逐渐转为旷野游动生活,石器保留砾石石器的面貌;晚更新世末期,石片石器取代砾石石器而居主要地位,石器组合中出现了小型的刮削器和磨制石器,部分遗址伴生陶片,这说明人类生存行为由狩猎-采集向农业耕作-家畜驯养的过渡,生存方式也转为以定居为主。古人类在三峡地区的生存方式是长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50.
郭志  高星  王卫民 《地球物理学报》2008,51(4):1103-1113
2006年12月26日12点26分27秒(GMT)台湾南部滨海发生Ms7.2(Harvard CMT)级地震.震中位于台湾南部滨海之南海次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碰撞引发造山作用生成的海洋增生楔内, 这次地震是该区域百年来震级最大的地震.我们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SDN)和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所(IRIS) 提供的上地幔及远场范围宽频带P波垂向记录资料,基于点源和有限断层模型进行波形拟合反演,获得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给出了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为东倾正断层兼小幅度走滑破裂事件, 断层面走向为341.5°,倾角为77.9°,震源深度6 km.所得正断层震源机制解表明,地震可能与板块的拆离(break-off)作用引发的在台湾造山带局部存在伸张作用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