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0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12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81.
黄渤海水体交换、悬沙特征及其对渤海海峡沉积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桂芝  高抒 《海洋通报》2002,21(1):43-48
根据渤海潮流、环流和悬沙浓度特征,黄海水体由渤海海峡北部输入渤海,在渤海循环后,经由渤海海峡南部输出到北黄海。输出水体的悬沙浓度达到0.01kg/m^3的量级,远高于输入水体。因此,黄、渤海水体交换的结果是悬沙向北黄海输出。渤海海峡南部是高悬沙浓度区,又是渤海水体输往北黄海的通道,因而渤海海峡楔状堆积体似乎是截留部分悬沙并发生堆积的结果。但是,渤海海峡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物分布特征均不支持这个假说。楔状堆积体的主体部分可能是在全新世高海面以前就形成了,而其物质可能是来源于海面上升过程中的海底物质改造和局部的海岸侵蚀。要弄清渤海海峡楔状堆积体的成因和物质来源,还需深入研究堆积体的表层沉积速率、泥碳的年龄、泥质沉积区的动水沉降通量、以及浅地层剖面层序。  相似文献   
82.
浙江象山港潮汐汊道细颗粒物质的沉积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抒  谢钦春  冯应俊 《海洋学报》1990,12(4):463-469
象山港属基岩海岸潮汐汊道,而其物质供应以细粒沉积物为主.本文探讨了象山港沉积物分布和悬沙搬运特征,并以潮交换过程、汊道地形、时间-流速不对称和悬沙沉降性质的综合作用解释其成因.虽然象山港落潮流占优势,但由于潮交换作用,净输沙方向仍指向湾内,导致纳潮海湾的缓慢淤积.另方面,随潮交换过程输向湾内的粉砂相对较少,从而造成湾内、外的沉积分异.  相似文献   
83.
江苏大丰潮间带粉砂滩的潮流边界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江苏大丰潮间带粉砂滩的潮流观测数据,运用Karman-parndtl模型分析了流速对数剖面的出现频率和边界层参数(摩阻流速与粗糙长度)。结果表明,不同时间尺度(10^1-10^3s)的平均流速对计算u-lnz线性关系出现频率的影响不大,而不同层位组合的影响较为显著,影响流速对数剖面分布的自然因素为波浪、风、潮流旋转、表底层流向差异、滩面坡度和水流加减速等。相邻层位的流速在时间序列上存在很高的线性关系,回归直线的斜率与水层距底床的高度、粗糙长度和摩阻流速有关。涨潮阶段床面粗糙长度大于落潮阶段,涨潮阶段摩阻流速小于落潮阶段。  相似文献   
84.
黄河三角洲北部潮间带沉积物的粒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1964-1976年在黄河河口区选取的两条潮滩断面水准测量和底质粒度分析资料,并对样品用激光粒度仪进行分析,探讨黄河三角洲北部潮滩对黄河口南迁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开敞程度较高的断面,潮间带狭窄,水边线附近形成贝壳担,从高潮位到低潮位粒径变细、分选性变差,表现出波浪作用特征;在开敞程度较低的断面,潮间带较宽,由高潮位向中潮位沉积物逐渐变粗,再向下粒径基本不变,从高潮位到低潮位分选变好,潮流作用较为显著。此外,两断面下部均形成了波浪侵蚀陡坎。这些特征说明黄河改道后,这晨岩滩波浪作用加强,其侵蚀效应已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85.
1998年11月长江河口悬浮体粒度特征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Cilas940L型激光粒度仪对1998年11月取自长江河口的46个悬浮体样品进行了粒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河口悬浮体粒度特征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变化。悬浮体粒度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和峰态等参数,以及粉砂和粘土级含最在河口区平面和垂向上的分布的变化部较为显著。悬浮体的粒度分布为非正态分布,表层悬浮体为双峰分布模式,底层悬浮体为双峰或三峰分布模式。重点探讨了长江河口悬浮体粒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中的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作用和悬浮细颗粒絮凝这两个主要的因素。对长江河口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通量进行了估算,表明,不同区域的再悬浮作用存在较大的差异,拦门沙地区为主要的再悬浮发生区。  相似文献   
86.
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环境动态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冯志轩  罗贤  高抒 《海洋通报》2007,26(6):68-74
根据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两个时相陆地卫星影像资料的分析和对比,研究了 10 a 内核心区的植被演替、人工开发及潮沟系统演化,探讨自然及人为因素对整个原生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互花米草滩的面积 10 a 间扩展了 10 倍以上,而作为珍禽的主要栖息地的盐蒿滩、草滩和芦苇滩的面积 10 a 内均有所下降,其中草滩面积的下降尤为明显.10 a 间芦苇田和水禽湖这两种人工湿地的面积增长显著.潮沟系统呈减少和萎缩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是海岸开发活动和互花米草盐沼扩展的结果.保护区核心区的原生生态系统已有退化迹象,珍禽的原生栖息地的面积有所下降,因此建议保护区将工作重点放在保护和重建原生湿地上.  相似文献   
87.
图解法与矩法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对比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2  
采用Folk Ward图解法公式和McManus矩法公式 ,分别计算了山东半岛月湖地区 2 70个底质样品的粒度参数 (粒度分析用Cilas 940L型激光粒度仪与筛析法相结合 )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两种方法所获的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基本相同 ,偏态值相差较大 (但仍存在显著相关性 ) ,而峰态值不能相互转换。偏态值差异的原因在于 ,图解法的偏态指示了主要粒度组分的尾部特征 ,而矩法的偏态反映了样品总体的尾部特征。峰态值的差异是由于图解法所反映的往往只是样品的某一组分的粒度特征 ,计算方法比较粗略 ,而矩法反映了样品的总体特征 ,计算方法比较精确。在沉积环境分析、粒径趋势分析、历史数据解译时 ,应充分考虑这两种方法的差异。  相似文献   
88.
海南岛洋浦港潮汐汊道口门的均衡过水面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高抒  张红霞 《海洋与湖沼》1994,25(5):468-476
将汊道均衡与潮汐特征,纳潮量,淡水径流量及沉积物搬运格局相联系,确定了洋浦港的均衡条件,根据纳潮盆地的水面面积-水面高程曲线以及相关的特征潮位估算平均纳潮量,利用1977-1979年波浪观测资料和CERC公式计算沿岸输沙率;此外,还用改进的Gadd公式确定口门涨、落潮流输沙率,计算中引入汊道口门流速频率分布函数的定义。由此而得洋浦港均衡过水面积为5800m^2,与O'Brien方法所得结果相比,本  相似文献   
89.
激光粒度仪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与历史数据的对比问题,因此需要建立激光粒度仪与早期分析结果之间的关系。根据江苏海岸潮滩沉积物样品的激光粒度仪和移液管—筛析法分析,对粒度参数、粒度组分等进行了对比,对两种方法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江苏潮滩沉积物粒度参数中平均粒径的激光粒度仪与移液管—筛析分析结果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筛分法测得的粗颗粒物质较激光法偏少,而移液管法法测得的细颗粒物质较激光法偏多;将样品分类之后再进行两种方法所获粒度参数的回归分析,相关性得以提高,说明不同粒度组成的沉积物对分析结果的对比有不同的影响。两种方法之间的换算关系不仅与研究区域有关,而且与沉积物本身的粒度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90.
南黄海沉积学研究新进展——中韩联合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1996年6 ̄7月开展了中韩南黄海联合调查,此次调查取得若干新进展:(1)根据沉积物颜色探讨了黄河物质的影响;(2)从东到西获得到了连续的回声测深记录;(3)首次查明了东部泥的分布特征;(4)对中部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5)取得了有关悬浮物分布的的新资料;(6)揭示了东部泥形成的水动力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