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71.
关于韧性变形与成矿作用的一些实验结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72.
韧性剪切带中的有限应变和增量应变组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imps.  C 马瑞 《世界地质》1991,10(1):112-113
长英质韧性带中组构的形成机制超出了其狭窄的变形条件范围而显著地变化。低绿片岩相岩石中狭窄的半脆性糜棱岩和超糜棱岩带在岩石露头上显示出与叶理相关的单一有限应变,而在露头上则可显示出增量应变。较宽的两种叶理(S-C)糜棱岩带则更典型地被发现在中等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岩石中。动态重结晶矿物相的粒度和结晶强度的不同及正、逆反应的产物在判定组构发育类型时是至关重要的。未变的长石在低绿片岩相条件下较石英要强硬,同时常有石英充填在其张性裂隙中,显示出重要的局部矿物转变。压溶表面更加难以被察觉,但可以表现为波状的富云母带。裂隙中细脉里定向纤维质生长可能表明晶格优选方位(LPO)的程度极高,在其  相似文献   
73.
为定量研究地表与井下背景噪声的异同,在同一台站地表架设地震计,与井下地震计进行同步观测。首先选取样本数据计算背景噪声功率谱密度,分析不同类型地震计安装在不同深度时功率谱密度及平均噪声RMS值的变化特征。通过对比分析3种地震计记录的近震和远震波形发现,地表宽频带、短周期和井下短周期地震计记录的近震波形都比较清晰,震相易于识别,且地表宽频带与井下短周期地震计记录的远震波形更清晰;而地表短周期地震记录的远震波形较差,失真严重,震相不易识别。在进行震源频谱对比分析中发现,相对于地表地震计,井下地震计记录的近震波形在7~12 Hz频段受干扰较为严重,远震波形则在4~7 Hz频段受干扰严重,震相分析时需慎重处理。  相似文献   
74.
:刻画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过程及精确计算二者的交换量始终是个挑战,而新兴的温度示踪方法对于这方面的研
究具有独特优势。重点介绍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温度示踪方法原理、应用及相关模拟的研究进展。温度示踪方法的数
据获取成本低且温度适宜密集与连续监测,可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过程进行精细刻画;在进行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
水-热耦合模拟时,温度数据可用于进一步校正模型,降低模型的不确定性,以提高交换量的计算精度。监测河水温度和河床沉
积物内的水温,运用温度示踪方法研究河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过程,并将水流及热运移数值模型相耦合,利用多源数据进行模
型校正,可精细刻画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量、相互作用带内的水流途径、流速及其变化趋势和控制因素,为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
作用研究提供新的模型与方法。   相似文献   
75.
华北地块北缘中新元古界沉积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文献资料及对研究区8 条实测剖面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Columbia 超级大陆的裂解导致华北陆块北缘大陆裂 谷盆地的形成。随着大陆进一步伸展和洋壳的形成,华北地块北缘逐渐发展为被动大陆边缘。在1400 Ma 左右,即铁岭组 沉积后,华北地块北缘转变为活动大陆边缘。早期洋壳向华北地块低角度的俯冲造成弧后地区发生挤压(芹峪上升),导致 铁岭组抬升和剥蚀,而后期洋壳高角度的俯冲又造成弧后区域发生强烈的伸展和断陷,沉积了下马岭组,并伴随辉绿岩的 侵入。华北地块与相邻地体之间的碰撞导致下马岭组的抬升(或蔚县抬升)以及碰撞花岗岩的形成,挤压构造发生的时间 对应于Rodinia 超级大陆的形成期。新元古代沉积是Rodinia 超级大陆裂解的结果。龙山组石英砂岩和海绿石砂岩是Rodinia 超级大陆裂解后的最早期沉积,记录了海侵初期的超覆过程。  相似文献   
76.
含熔体差应力状态下中下地壳岩石的变形结构与物质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辉长岩、麻粒岩、斜长角闪岩高温高压变形实验样品的研究,确立了含熔体差应力状态下中下地壳岩石共轭扇式变形模型的合理性,划分出垂直于轴向压应力定向和剪切定向两种变形组构。并通过对主要变形矿物、变形组构的识别,详细勾画了辉长岩、麻粒岩、斜长角闪岩3种典型中下地壳岩石的变形结构图式和变形机制。辉长岩为弥散带状变形结构,麻粒岩、斜长角闪岩为共轭扇式模型结构;中下地壳岩石的变形可能主要集中在流变性最强的一种或者几种组分上;变形集中化的过程,也往往是某些组分集中化的过程;变形不仅是造成岩石圈深部层次物化环境不均一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成矿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7.
选取了湖北英山东冲河含有含水矿物黑云母和角闪石的退变质榴辉岩块状样品, 在0.1 GPa的恒压下, 分别进行了750、800、850、900℃四个温阶、恒温加热4 h的开放体系的脱水部分熔融实验.熔融从含水矿物的脱水暗化开始, 850℃时出现玻璃质熔体.镜下观察显示, 熔体主要分布在后成合晶边界、熔融程度最高的样品顶端、石英颗粒边界及裂隙内部这3个局部熔融体系内.受局部体系内部物质组成的控制, 同一温阶、不同体系内的熔体成分变化很大, 呈基性、中性和酸性.随着温度的升高, 同一体系内的熔体成分均向酸性方向演化.该实验结果表明, 恒压下局部熔融体系内物质组成的不同和温度的变化是影响熔体成分的2个重要因素, 这为理解榴辉岩块状样品的脱水部分熔融行为及与其他基性变质岩类的熔融行为进行对比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8.
岩溶湿地是广泛分布于岩溶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湿地类型.受特殊水文地质结构的控制,岩溶湿地生态系 统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湿地类型有着显著差异.基于国内外湿地及岩溶湿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我 国西南岩溶湿地具有上下双层结构、封闭的储蓄水构造、快速的生态水文循环等特点,以及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生态需水转化的规律和研究方法,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岩溶湿地水量、水质以及生态系统演化的影响,并总结了岩 溶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最后,针对目前岩溶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 δ来研究中应加强对岩溶湿地结构及生态水文循环过程的研究、查明人类活动对岩溶湿地产生的影响、构建生态 水文耦合模型等建议.   相似文献   
79.
针对台站形变观测中经常出现的仪器故障,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式企业微信报警的新方法。对传统的依托于台站工作人员登录Web网站、查看仪器工作状态的方式进行了改进,并提供了一种可实现、可操作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实现过程。该设计框架不但解决了行业内外网切割导致数据采集和报警信息无法发送的问题,还解决了长期以来台站仪器经常性网络不通、断电、死机、超量程等突发情况所导致的形变观测数据缺失和错误无法及时报警的问题。通过Python语言编程,采集实时测量数据,通过逻辑运算后将结果推送到指定的企业微信,实现仪器故障报警,以达到降低数据损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80.
地震台站背景噪声是影响地震观测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分析背景噪声随频率的分布对于地震观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宁夏陶乐、灵武井下地震观测站地表背景噪声记录,对比分析二者原始地动波形差异及其频谱特征,计算观测站背景噪声功率谱密度PSD值及三分向1—20 Hz各倍频程带宽平均噪声RMS值,分析井下与地表背景噪声PSD值、RMS值差异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同一观测站,井下地震计平均噪声RMS值比地表小10倍左右;对比分析陶乐、灵武井下地震观测站地表平均噪声RMS值,二者相差不大,但对比井下平均噪声RMS值发现,灵武井下地震观测站平均噪声RMS值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