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对1986年门源6.4级地震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生的一系列6级强震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提出了这些地震为成组孕震的观点,并从背景空区、诱发地震、地震活动增强及前兆异常的突变等方面论证了成组孕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2.
本文利用三角级数分区对青海省内自1900年以来发生的五级以上地震进行了发震周期的模拟,建立了计算发震时间间隔的公式,并对此公式进行了内检及误差分析,提出了下次地震的预报时间段。 相似文献
23.
地震活动图象做为了解地震发生的物理——力学过程和提取预报信息的一个重要依据,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地震工作者的重视。青海省是我国大陆地震较多的一个省份,因地处偏远,历史地震记载较晚,尤其是中小地震漏记甚多。70年代省内地震台网始建,至今,也都偏重于青海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台站稀少, 相似文献
24.
25.
本文采用模式识别中的CORA—3方法。通过祁连山地震带近二十年地震活动的图象识别,对该区中强地震的发震时间做了预测。文章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特征因子的选取及其对结果的影响。(2)通过历史试验,K值试验等自我检验证明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3)结合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6.
27.
格尔木台地磁加卸载响应比与青新交界8.1级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早在1991年,尹祥础和尹灿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地震预报思路和方法——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并将其运用在测震学方面。宋治平等(1996)将其理论应用在地震活动性预测地震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与此同时,很多地震预报专家将其理论应用在中国的地形变、地倾斜、地下水位和重力等参量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曾小平等于1996年首先提出磁暴过程作为地磁场对太阳风的加卸载响应,研究磁暴场的暴时扰日变化Ds响应比值P(Z)的变化与中强地震的关系,取得了较好的检验效果。 在青藏高原这块强震多发地区,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各学科各手段方面的应… 相似文献
28.
8.1级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性图像显示出多种异常形态,地震背景空区、地震条带、小震活动平静等地震活动性异常配套出现。余震集中区远离主震震中,并在地表形成350km的破裂形变带。8.1级地震后东昆仑断裂带中段出现中等地震平静,应力场呈闭锁状态,有较强地震的孕育迹象。 相似文献
29.
对德令哈6.6级地震前后前兆异常用常规分析方法和部分“十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了此次地震前出现的前兆异常形态及特征,探讨了此次地震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关系。认为,在8.1级地震的影响下,外围区域应力场调整,地壳介质变化,是此次地震前地下流体出现异常较多、分布广泛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