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3篇 |
免费 | 137篇 |
国内免费 | 16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0篇 |
大气科学 | 112篇 |
地球物理 | 152篇 |
地质学 | 591篇 |
海洋学 | 130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109篇 |
自然地理 | 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47篇 |
2009年 | 56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36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38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25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6篇 |
1980年 | 11篇 |
1964年 | 16篇 |
1960年 | 13篇 |
1959年 | 17篇 |
1958年 | 14篇 |
1957年 | 20篇 |
1956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针对<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竣工验收检测技术规范>的部分条款作了解释和说明,阐述了某些条款设立的理由,以帮助工程人员正确理解和使用<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竣工验收检测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992.
为了用中尺度模式研究干旱地区非均匀下垫面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边界层气候的影响,本对Nickerson等提出的β-中尺度模式进行了某些修改.在此基础上我们着重对模式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对植被覆盖度和背景风速十分敏感。其次我们用此模式研究了我国北方(40°N,100°E)夏季非均匀下垫面对边界层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最近几年来,仪器法观测固体潮获得了广泛的发展。丰富的观测资料各有不同的重要价值。这不仅决定于仪器灵敏度和观测期限的长短,同时还取决于各测站的地理位置。众所周知,测站离海岸远,因海潮而产生的误差影响就小。所以大陆内地各测站的观测资料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基于对上述情况的估计,苏联科学和中国科学院决定在中国腹部地区共同组织了固体潮垂直分力的联合观测。观测地点选定为兰州市观象台。 相似文献
994.
前言一般认为内陆地震发生地点的长期预测是相当困难的。目前还没有从物理上判断某活断层是否即将发生大地震的方法。虽然地震发生与否取决于断层强度和其上应力的大小,但是与地震发生直接有关的地震发生区深部的强度和应力方面的认识目前几乎仍是一片空白。即使是将来,... 相似文献
995.
996.
东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水热系统演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曾出现大量流体,由溶解作用产生的流体在变形分解内运移,形成古水热循环系统,该水热系统使岩石中如铀等大离子富集成矿,水岩相互作用造成秦岭杂岩中稀土元素四重分布效应。 相似文献
997.
998.
涂永能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4,(3):143-146
基于田长制管理工作需要,借助卫星遥感、地理信息、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手段,以“互联网+田长制”的思路,在构建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系统支撑层、应用服务层和用户支持层等5个分层支持体系和两大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搭建田长综合管控、移动巡田APP、管理驾驶舱等应用服务的耕地保护“田长制”监管信息平台,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市、县、乡、村4级田长日常管护机制,为田长制工作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服务支撑。 相似文献
999.
1000.
本文利用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及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13年7月8~11日和7月17~19日四川盆地出现的两次极端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中尺度环境条件和触发机制、水汽条件异常特征、地面能量和水汽压的分布及演变特征进行了诊断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均发生在500h Pa为东高西低的形势下,暴雨落区位于低层低涡右侧、偏南气流左侧,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2)副高外围偏南风持续向四川盆地上空输送暖湿气流,形成高能、高湿和层结不稳定的有利环境条件,500h Pa高原低值系统东移诱发低层正涡度辐合,造成对流强烈发展,是两次过程的共同特征,副高、低层低涡和辐合区位置、盆地内能量和水汽条件分布的差异是导致两次过程暴雨落区不同的主要原因。(3)两次过程都存在明显的水汽条件异常特征,其中降雨极端性更强的"7.8-11"过程标准化距平更大。(4)初始对流主要出现在地面水汽压的24h显著增量区域和地面能量锋偏低能区一侧,强降雨开始后,地面水汽压的演变趋势对降雨强度和强降雨持续时间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