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27篇
测绘学   86篇
大气科学   126篇
地球物理   128篇
地质学   289篇
海洋学   8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泥石流空间易发程度调查是开展地质灾害防范和制定生态修复计划的基础之一。目前单纯依靠野外调查并结合遥感观测,或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泥石流模拟,均难以在大空间范围内高效、准确地识别潜在泥石流沟。鉴于泥石流是一种高能重力流,此次研究以金沙江流域为例,在假定物源供给无差异条件下,提出通过求算河流功率梯度(ω)来实现地表外动力活动强度定量刻画和泥石流空间易发程度调查的新方案,并将泥石流沟验证点数与ω值关系曲线的比降趋势突变位置作为阈值(1×10?4 W/m2),提取出大约3.2万条长度超过200 m的高能河谷或泥石流易发沟谷。这些沟谷基本位于金沙江和雅砻江干流中下游,在大约30 km距离的缓冲区范围内密集分布,其数量与缓冲区宽度存在乘幂函数关系。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发生极端气象事件可能性趋于增加,这些地带,尤其是梯级库区河段应做为泥石流灾害的重点防范区。研究的最终结果提供了金沙江流域泥石流易发沟谷的空间位置及ω值的点阵数据集,可供检索高能河谷的准确位置,也可作为相关地质灾害与地表过程研究的基础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72.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北两侧在地形地貌、地理和气候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和特征也明显不同。受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等项目资助,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的影响专题考察分队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的10—11月对唐古拉山各拉丹冬南侧的色林错上游扎加藏布源区(简称“湖源区”)和北侧的长江上游沱沱河源区(简称“江源区”)进行了多年冻土野外考察。利用钻探、坑探、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对多年冻土的分布边界、多年冻土剖面的地层、地下冰等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取样,同步构建了多年冻土温度和活动层水热观测网络,为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影响的机理分析、数值模拟以及情景预估提供数据保障。对野外调查资料的初步分析认为,各拉丹冬南北两坡地层沉积类型和地下冰赋存状态存在明显差异,北坡多年冻土的热稳定性、地下冰含量、冰缘地貌类型多样性均高于南坡,但由于受到构造地热、河流融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北坡的冻土分布形式更为复杂。江源区100 m钻孔剖面揭示了连续分布的、厚度大于50 m的地下冰;在该区域发现了多年生冻胀丘分布群,并利用钻探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对该区域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冰核型冻胀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勘察剖析。两次野外调查工作共采集钻孔岩心、表层土壤、冰水等各类样本近1.2万件,为后期区域冻土理化指标分析,冻土环境化学、古气候环境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3.
党的十八大报告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应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之中,成为"五位一体"。这项发展战略将对我国今后的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出发点,根据自然条件及其发展效应概括了八种不同的城镇群发展类型,指出了现阶段因地制宜发展城镇群的必要性;并针对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讨论,重点针对普遍存在的水、土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极端自然灾害问题、大型工程建设与发展的综合环境不良效应问题,环境污染的危害问题进行了探讨。基于以上分析讨论,作者对城镇建设划分为五个级别,并分别探讨了不同层次城镇的功能,强调了城乡一体化以及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4.
贵州施秉白云岩溶蚀特性及孔隙特征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贵州施秉白云岩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白云岩的溶蚀特性及孔隙特征,结果显示:(1)在众多影响施秉喀斯特发育的因素中,矿物成分是最基本的内因,水是最关键的外因,孔隙结构起辅助作用。(2)极细晶白云岩的单位表面积溶蚀量一般大于细晶白云岩的,在晶粒相同的情况下,白云岩的溶蚀量与Ca O和Mg O的含量分别成正比,且Mg O的含量影响较Ca O大。(3)施秉白云岩溶蚀速率不仅受岩石矿物颗粒粒径大小的控制,还受岩石内部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颗粒粒径越大,孔隙度越高,连通性越好,越有利于水溶液进入,溶蚀量也就越大。(4)施秉白云岩的溶蚀特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必须把各个因素分离开来,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逐个作详细的分析研究,然后综合起来,才能对喀斯特发育规律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5.
利用超分辨率重建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其中先验模型的选取尤为关键。在最大后验概率(MAP)的框架下引入双边结构张量测度,联合像素邻域4个方向的梯度算子提出一种局部自适应先验方法,构建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模型,并利用迭代重加权范数(iteratively reweighted norm)对其进行转换求解。基于标准的测试图像进行了实验,并将本方法与拉普拉斯先验、Huber-Markov先验以及BTV先验的重建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6.
通古斯大爆炸,是1908年6月30日上午7时17分发生在现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埃文基自治区上空的爆炸事件。爆炸发生于通古斯河附近、贝加尔湖西北方800公里处,北纬60.55度,东经101.57度。当时估计,爆炸威力相当于两亿万吨炸药,造成2,150平方公里内的8千万棵树焚毁。据报道,当天早上,在贝加尔湖西北方的当地人观察到一个巨大的火球划过天空,其亮度和太阳相当。几分钟后,一道强光照亮了整个天空。稍后,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附近650公里内的建筑物的窗户玻璃震碎,并伴  相似文献   
77.
四川广元长江沟上二叠统大隆组是以灰岩为主夹泥岩的沉积类型,生物群组合面貌十分丰富,沉积特征以还原、低能、低速、缺氧为特点。根据生物群组合面貌和沉积特征,其形成环境应为较深"浅水",而并非"半深海"。本区大隆组由于生物多样性和始终处于特殊的斜坡和缺氧环境,具有优质烃源岩特征,有机碳平均含量达5%,是四川今后寻找油气的有效标志层。  相似文献   
78.
南方两次降雪过程的降水相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NCEP GFS分析资料、卫星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通过对比分析寒潮型暴雪和冷暖空气对峙型(下称对峙型)雨雪两类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温湿廓线和对流层中低层风场特征,发现温度平流的强度和高度层次是两类雨雪天气过程的最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低层风向可以用来判定冷空气的强度和爆发时间.从热量的收支来看,温度垂直廓线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温度的水平平流和非绝热过程.逆温层的出现主要是温度水平平流项的贡献;强降水期间,非绝热加热与温度水平平流的增温效果相当.对峙型降雪的平流降温明显小于寒潮型降雪,对峙型降雪的中低层更多的是暖平流.950 hPa混合降水凝结比可作为降水相态的预报因子,混合降水凝结比接近100%,雪混合比>0.2 g·kg-1,地面降雪;凝结比在95%~100%之间为降水类型过渡区,结合非绝热降温幅度和地面温度,可以用来判定过渡区的降水类型;凝结比<90%,地面温度在0℃以上,类型为降雨.  相似文献   
79.
花岗岩的源区、温压条件及与其他岩石的共生组合的研究可以限定其形成构造背景,了解其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本文对浙江中部中生代芙蓉山花岗斑岩及其暗色包体开展了全岩主微量元素、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Ti温度计和全岩Sr—Nd同位素研究,探讨芙蓉山花岗斑岩的成因类型、源区特征及其与镁铁质包体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限定其...  相似文献   
80.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GPS观测的位移时间序列结果   总被引:32,自引:9,他引:23  
对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网于1998年9月-2001年10月GPS连续观测结果所获得的位移时间序列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了适用于地震分析预报的位移时间序列生成中的基准选择。选东部长期相对水平位移很小的9个站组成的一组稳定点作为基准,得到水平位移时间序列;选分布于不同区域相对垂直位移较小的7个站为稳定点组,得到垂直位移时间序列。2000-2001年我国西部的基准站出现2次明显的水平与垂直位移异常变化,这种异常变化有可能与南北地震带上云南地区发生的6级左右地震活动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