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6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3篇
天文学   2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2001年11月14日在新疆-青海交界地区发生了8.1级大震.震中为90.9°E,36.2°N.本文对这次大震的粗略预测作了回顾,并讨论了有关8级大震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63.
利用古代日食观测记载研究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方法和已有的结果为基础,研究了日本的古书中记载的可能与古代一次日全食有关的“天门”传说,及朝鲜的古书中与此有关的记载。本文的结果支持一些学者认为这个传说是由发生于公元158年7月13日的日全食引起的观点,并在历书时ET系统下计算分析了该日食的参数,由此得到表示地球自转变化的△T值约为2.22小时。  相似文献   
64.
从天文观测提取地震前兆信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天文时间和纬度观测的残差值在仪器周围地区发生中强地震前夕出现短期异常的现象已被初步证实.本文进一步讨论时纬残差异常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并认为布设观测网点获得多架仪器的资料,将可为地震三要素,尤其对震中位置的判定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多架仪器的资料对垂线变化和垂线偏差研究也将是有价值的.建议在地震高发地区组建观测网,并研制主要用于地学研究的小型、高精度天文时纬观测仪器.   相似文献   
65.
本文简要介绍了利用古代天象观测记载研究地球自转长期变化所揭示的两个重要现象,即存在着使自转速率加速的非潮汐因素;地球自转在约千余年之前出现过较大的起伏。  相似文献   
66.
由日本古代中心日食记载得到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古代中心日食的观测记载在地球自转变化研究中的意义.给出了由日本的6例古代中心日食记载得到的表示地球自转变化的△T值,相应的日长变化的均值约为1.6ms/cy(cy为世纪,下同)  相似文献   
67.
天文学与自然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概述了天文因素与自然灾害的可能的关系,以及开展天文与自然灾害相关研究的意义和可能性,认为此类交叉研究是自然灾害研究中的重要方面,同时简述了天文与自然灾害相关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对今后开展这一研究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8.
IntroductionEarthquakepredictionisanundertakingofpublicwelfare,butearthquakecannotbesuccessfullypredictedatthepresentstageduetotechnologicalreasons.Howtoadaptthepresentsituationofearthquakepredictiontotheneedofsocietyisasubjectthatshouldbestudiedearnestly.Logicallyspeaking,themostimportantproblemindisasterpreventionisthemagnitudeofthecomingearthquake(becauseitconcernstherangeandinvestmentforprevention);Thesecondproblemisthemostdangerousseismiczone(becauseitconcernstheconcretearrangementforprev…  相似文献   
69.
本文介绍了天文时间和纬度观测资料的残差值在天体测量仪器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地震发生前夕出现短期异常波动的现象,及不同地区天体测量仪器的观测残差与地震关系的特征,认为地方铅垂线的震前异常变化是造成天文时纬观测资料的残差值出现异常波动的主要原因.相关的研究结果曾两次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本文还论述了该现象发展成为有效的短期地震前兆的可能性和目前该研究面临的情况,及利用天体测量仪器监测垂线变化及对其开展深入研究的意义.讨论了利用一定数量的天体测量仪器组建试验观测网对认识什么构造区带上的什么类型的地震更容易使处于何种构造区带上的时纬仪器提前出现残差异常,异常特征和时间提前量出现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异常与地震三要素的定量或半定量的关系,以及优化观测和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的必要性.讨论了组建观测网所需观测仪器的性能,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合作试制的新仪器的特征.再次提出了在多震的华北、西北地区组建试验观测网的建议,讨论了组网的意义、可行性和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70.
为了满足新时代科学研究对VLBI的要求,以及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在观测资料处理、设备的运行和维护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进,并尽可能减小系统建设和运行的成本,国际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服务组织(IVS)提出了关于VLBI的更新计划,即研制新一代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系统--VLBI2010系统,主要目标是计划实现全球基线测量达到1 mm的高精度等.本文简要介绍了VLBI设备的现状,总结了近些年VLBI各方面新技术的进展情况,并介绍了VLBI2010系统的目标、研制进展及达到目标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