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7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305篇
测绘学   172篇
大气科学   286篇
地球物理   256篇
地质学   547篇
海洋学   246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44篇
自然地理   9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基于上扬子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典型钻孔剖面,通过对代表性样品TOC含量、矿物组成、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孔隙特征等测试分析,对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有机质特征、沉积环境以及孔隙发育机制开展了系统研究,为黔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气的勘探提供参考。黔北地区牛蹄塘组中、下段发育富有机质页岩,TOC含量平均值为2.53%,TOC含量大于2.0%的富有机质页岩累积厚度约80 m。对氧化-还原环境敏感参数U/Th、Mo/Al和U/Al的研究表明,富有机质页岩形成于强还原性的沉积环境。牛蹄塘组中段富含黏土矿物的中等TOC含量页岩段较底部贫黏土矿物的高TOC含量页岩段孔体积和孔比表面积更高,有机质孔发育更好,可能与剖面下段排烃效率较高有关。富含黏土矿物的中等TOC含量页岩黏土矿物粒间孔较为发育,为生烃期原油或者运移沥青提供了一定的储集空间,并在更高热演化条件下二次裂解成气产生有机质孔。牛蹄塘组中段中等TOC含量页岩段较底部的高TOC含量页岩段为更有利的页岩气富集层段。  相似文献   
922.
为加强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地区的震情保障工作,2019—2020年,依托原有地电台网,建设平谷、通州、阳原、大同、代县、临汾、宝昌、和林格尔等8个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站(点),目前均运行良好,与同台地表大极距地电观测相比,观测数据精度提高。选取2021年9—11月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站数据记录,就相对均方差、日精度、月精度、月离散度、变化幅度等指标,分析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数据质量。结果表明,8个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站(点)运行稳定,观测数据精度较高,具备一定映震效能,可为冬奥会举办区域及周边地区的震情跟踪有效服务。  相似文献   
923.
基于全国地震地下流体台网数据库,分析了2022年1月8日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 MS6.9地震引起的地下流体井水位、水温同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引起的水位同震响应观测井数量远大于水温;水位同震响应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均优先于水温,水温同震响应是水位同震响应的次生变化。对比门源2022年1月8日 MS6.9和2016年1月21日 MS6.4地震,发现地震能量不同是造成两次地震同震响应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24.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西段莺歌海组沉积演化及储层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育于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陵水凹陷、松南低凸起的中央峡谷西段,早期充填了厚达700 m的深海重力流沉积.基于两口钻井和两块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内中央峡谷早期的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地震剖面波组特征和对比井震资料,将峡谷充填划分为5个沉积期次;在井震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反射特征、地震切片及属性分析,识别出四种主要的沉积类型:水道复合体、水道-天然堤、浊积席状砂、块体流.沉积期次1主要为水道复合体,沉积期次2和3主要为水道-天然堤,沉积期次4主要为块体流和水道-天然堤,沉积期次5主要为块体流和浊积席状砂.峡谷DS1~DS3主要受轴向物源控制,以浊流沉积为主,富砂;DS4~DS5逐渐受北部陆坡物源控制,以块体流沉积为主,富泥.浊流沉积是峡谷内优良的储集体,普遍发育于峡谷充填下部,与上部块体流沉积可以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25.
为丰富和深入理解渤海海域大油田的形成特征,以QHD32-6大油田为例,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分析了研究区生烃史、断裂活动史、馆陶组砂体特征,最后系统全面论述了"网毯式油气成藏"、"新构造运动"的最终决定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QHD32-6油田油气主要来源于渤中深洼沙三段烃源岩和沙三与沙一二段混源岩,西次洼的沙三和沙一二段烃源岩也有一定的贡献,但是渤中深洼和西次洼源岩的成藏过程不同。2馆陶组砂体不仅是油气的侧向运移通道,也是油气临时存储的场所。"网毯式油气成藏"加之"新构造运动"的最终决定作用,促使QHD32-6大油田的形成。3新近系优势运移路径控制了大油田形成的最终位置。QHD32-6构造是渤中深洼和西次洼生成油气的主要聚集方向。  相似文献   
926.
采用地形图和MSS/TM,SPOT5卫星遥感数据,提取城市建成区范围,计算多种城市扩展指数,研究分析了1976~2010年上虞城市用地扩展情况。研究发现,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上虞城市用地扩展面积和强度在最初爆发性增长后,保持高位稳定。城市紧凑度指数持续降低,城市分形维度在大幅下降后保持稳定,城市发展日益复杂化,边缘日益曲折、破碎化。今后市政规划建设应着力发展建设城市用地边缘离散曲折之处,提高城市紧凑度,降低分形维度,从而提高城市区域市政服务职能效率。  相似文献   
927.
华南地区位于东亚壳体东南缘,包括东南地洼区和江南地洼区两个典型的华夏型地洼区,该区多阶段的复杂构造–岩浆演化形成了大量的花岗岩及断裂构造,并导致大量多因复成热液铀矿床的形成。这些花岗岩体、断裂构造及铀矿床的空间分布均具有分形特征。东南地洼区断裂构造的分维值为1.6800,明显大于江南地洼区的1.5939,显示前者更有利于热液铀成矿作用的发生。花岗岩体空间分布盒维数D总体上随其规模增大而增大,较大的周长–面积分形维数DPA会导致盒维数D增大,显示其构造–岩浆活动的复杂性增强。其中燕山晚期、燕山早期和印支期较大的D和DPA显示其更有利于热液铀成矿的发生。华南地区热液铀矿床空间分布盒维数为1.0254,明显小于两个不同构造区断裂构造空间分布的分维值,表明华南地区铀矿床的发育程度低于断裂。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对断裂和成矿演化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其分维值随时间逐渐增大,到中晚期断裂分维值增高至超过临界值后才有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成矿分维值显著增大。多阶段复杂的构造–岩浆活动的分形演化导致了华南地区多因复成热液铀成矿的分形分布。  相似文献   
928.
本文在研究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与地质背景关系的基础上,指出:金质量分数变化规律主要地质因素是辽河群的盖县组、大石桥组以及中生代侵入岩的发育程度。应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数学方法,确定白云、猫岭、五龙及小佟家堡子等典型矿床中典型异常的元素组合类型:白云金矿床为Au-As-Sb,猫岭金矿床Au-As-Bi-Mo,五龙金矿床Au-As-Bi-W,小佟家堡子金床Au-As-Bi-Mo-Sb。在已圈定的金地球化学异常中,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优选出62处矿致异常,同时依据典型异常的元素组合类型,将矿致异常分成4种异常类型,分类结果为:白云式金地球化学异常4处,猫岭式金地球化学异常36处,五龙式金地球化学异常11处,小佟家堡子式金地球化学异常11处。  相似文献   
929.
珠江河口一维河网、三维河口湾水动力连接计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珠江河口一维河网和三维河口湾斜压模型的水动力连接计算进行了研究。通过一维河网求解公式递推出口门连接处水位、流量关系式,然后依据三维模型计算得到口门连接处流量值,根据口门连接处的水位及流量连接条件计算出口门连接处的水位值,以此水位作为边界条件分别计算一维河网和三维河口湾斜压模型,实现了一维和三维斜压模型的水动力连接计算。对模型的连接计算进行验证对比,结果基本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30.
针对广西晚二叠世聚煤盆地中锂、镓元素地球化学异常问题,选取扶绥和贤按两个典型晚二叠世煤田,通过系统取样测试,研究煤系中锂、镓丰度,并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分析煤中锂、镓的富集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锂和镓均有一定的工业前景,扶绥煤田锂和镓的平均丰度分别为83.5 μg/g和30.8 μg/g;贤按煤田锂、镓丰度分别为199.1 μg/g和33.4 μg/g。锂主要富集于合山组底部K1煤层、炭质泥岩及铝土岩段,而镓在合山组底部各岩性中的丰度并无明显差异。云开古陆及周边中酸性火山岩是锂、镓物质的基础来源,合山组底部高铝沉积岩系可能是合山组K1煤层中锂、镓的直接物源。镓元素在各岩体之间的迁移比较活跃,其物源区的含量水平起主导作用,而锂元素的富集除了受控于物源外,沉积环境及后期地质作用的影响更为明显。研究成果为广西煤系中锂、镓资源的勘查预测及其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