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1篇
  免费   272篇
  国内免费   256篇
测绘学   194篇
大气科学   173篇
地球物理   389篇
地质学   609篇
海洋学   17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61篇
自然地理   16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山西刁泉矿床是五台山-恒山矿集区内最为典型的斑岩-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然而人们对该矿床斑岩和矽卡岩型矿化之间的成因联系及其成矿流体演化的认识还存在较大的争论.利用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技术开展了对花岗斑岩和含矿矽卡岩中榍石的U-Pb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并测定了矿区侵入岩中锆石的U-Pb年龄.黑云母石英二长岩和花岗斑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其侵位时间分别为137.3±1.2 Ma和133.5±2.0 Ma,其中花岗斑岩的年龄与热液榍石的U-Pb年龄(133.6±2.2 Ma和132.8±2.5 Ma)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表明花岗斑岩与矽卡岩型铜银矿化关系密切.榍石中Sn元素的含量变化表明刁泉铜银多金属矿床成矿过程中氧逸度经历了一个升高的过程,然后又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982.
青藏高原暖湿化诱发的多年冻土和寒区工程水热变化是第三极冻土生态与地质演化问题的关注焦点。目前降雨影响下的多年冻土地表能量收支建模未考虑雨水温度的影响,忽略了降雨能量脉冲作用。在已有的冻土水热耦合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考虑雨水感热的地表能量平衡理论,完善了考虑降雨能量的冻土水热耦合模型,基于青藏高原北麓河现场监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分析了夏季降雨对地表能量平衡和活动层水热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考虑雨水感热的修正模型模拟土壤体积含水率、温度和热通量的平均偏差误差分别在±1.198%、±0.704℃和±1.66 W/m2之内,一致性指数分别大于0.877、0.929和0.937;优化后的模型提升了对地表吸放热状态的评估,能够较好地预测了雨后活动层水热的变化;夏季降雨增加地表蒸发潜热和雨水感热,降低地表净辐射、感热和土壤地表热通量使地面降温,降温效果与降雨强度正相关;同时受降雨时段影响,白天降雨事件的降温效果显著,雨水感热促进地表冷却,而夜间雨水短暂加热地表,蒸发潜热的显著作用使地表依旧持续降温。在地表温度梯度降低和雨水入渗的作用下,温度梯度水汽通量减少,液态水通量增加...  相似文献   
983.
中文地名识别是命名实体识别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也是提高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的关键。传统的地名识别主要基于词性或地名要素特征,特征类型有限。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特征的中文地名识别方法,挖掘中文地名在自然语言中的特点,设计了类型、路径、距离和数量四种句法特征,基于地名要素特征、词性特征、句法特征三种复合特征利用条件随机场模型实现了中文地名的训练和识别。通过实验对比复合特征在中文地名识别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复合特征能够有效提高中文地名识别的准确率和召回率,尤其是对于复杂地名的识别,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84.
伊晓东  吴学伟 《测绘工程》2007,16(4):10-13,17
近景摄影测量中,摄影方式、点的布设及数据的解析处理方法,对提高点的精度非常重要,而L-估计的理论是消除或减弱观测值粗差影响的有效方法,结合船闸变形的实践,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条件下,L-估计在提高影像数据解算质量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5.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神农架背斜周缘地区在下古生界发育多套富有机质页岩,此前属于调查空白区。本次通过前期野外地质调查,在神农架背斜北翼部署实施了鄂红地1井,在上奥陶—下志留统五峰—龙马溪组获得良好页岩气显示。通过现场钻探资料和测试分析数据,研究了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进行了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为鄂西北地区页岩气进一步调查部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86.
为探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沙木罗组地层中闪长玢岩脉的成因、构造环境及其对区域构造演化的指示,对其开展了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闪长玢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03.5±1.5)Ma,具准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特征,中等分异,稀土配分模式呈左陡右缓的右倾型,具中等负铕异常,相对富集不相容元素Rb、K、Th、Zr、Hf、U等,而亏损Ba、Nb、P、Ti高场强元素。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闪长玢岩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向北俯冲的大陆边缘弧,俯冲沉积物熔体交代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幔源岩浆,在密度差的作用下幔源岩浆向上运移,底侵下地壳,引发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并与之发生混合,形成了研究区闪长玢岩的母源岩浆;早白垩世晚期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仍向北俯冲于南羌塘之下。  相似文献   
987.
贺晓东 《测绘通报》2021,(9):157-159,164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对建筑立面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对采集的三维点云数据进行拼接、去噪、提取等操作可得到完整的建筑立面点云数据。本文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快速获取了建筑立面数据,得到高精度的三维点云,将三维点云数据导入CAD中进行绘制,可以将建筑立面各个附属物件的位置、尺寸勾画清楚,保证立面图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988.
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处于太平洋构造域与新特提斯构造域交汇处,地球动力学背景、构造演化历史复杂,对于盆地物源特征和物源区古气候演化方面研究比较薄弱。选取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A钻井岩心中的珠海组-韩江组砂泥岩样品,对其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样品呈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平坦的配分模式,有明显的负Eu异常特征,与花岗岩相似;Al_2O_3/TiO_2、F1-F2、La/Th-Hf和Co/Th-La/Sc判别图解表明源岩以长英质为主,并有镁铁质岩石的混入;Al_2O_3/TiO_2、Cr/Zr和Th/Sc值也体现出长英质成分为主的物源特征;(Fe_2O_3+MgO)-TiO_2、Th-Co-Zr/10和Th-Sc-Zr/10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大部分样品落在大陆岛弧和主动大陆边缘区域,综合研究表明源区岩石特征与中国东南沿海大面积发育的岩浆岩极为相似。化学蚀变指数(CIA)、化学风化指数(CIW)、斜长石蚀变指数(PIA)等指标以及Mg/Ca值,指示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物源区经历了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对应温暖湿润的古气候环境,且从早到晚气温降低、降水量减少。  相似文献   
989.
【研究目的】 岩土热物性是影响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价及利用的重要参数。【研究方法】 在北京平原区各冲洪积扇采集了695件第四系岩土样品进行热物性及土工参数测试,分析了热物性参数特征及其对浅层地热能开采的影响。【研究结果】 北京平原区第四系岩土热导率平均值为1.465~2.022 W/(m·K),热扩散率平均值为0.450×10-6~0.841×10-6 m2/s,比热容平均值为2.323~3.080 MJ/(m3·K),热导率(λ)与热扩散率(κ)值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相关方程为λ =1.6973κ + 0.6127。第四纪松散沉积物颗粒越细,热导率值越低;含水率0~5%范围内,热导率随含水率增加迅速增大,含水率5%~20%范围内,热导率增加变缓并趋于稳定,含水率20%~40%范围内,热导率随含水量增大而降低;在天然状态下,热导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孔隙比的增加而降低;样品温度在0~40 ℃范围内,热导率随温度升高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20 ℃时热导率最低。【结论】 第四系热物性参数随地质条件变化而变化,热物性参数大小会影响浅层地热能储存、采集和扩散能力,热导率、热扩散率及比热容越大,岩土蓄热和导热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990.
雷传扬  刘兆鑫  文辉  范敏  蒋华标  王波  马国玺  谢海洋  陶海江  郝金波 《地质论评》2022,68(3):2022062033-2022062033
三维地质模型可以直观的展现地下地质情况,对传统地矿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规划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三维模型的构建,笔者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和地质先验知识约束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以成都市为例,基于MapGIS10.0 软件三维地学建模模块,在DEM数据、数字地质图、综合地质剖面图、钻孔数据、物探解译数据、构造纲要图等多源数据,以及地质体展布形态、产状和厚度变化,断层性质、延伸方向、产状变化、对地质体的错切,褶皱类型、形态特征、两翼产状变化等地质先验知识的共同约束下,开展复杂地质条件下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研究。笔者等详细介绍了复杂地质体三维建模数据源的准备、建模流程与方法、模型的构建与可靠性分析。认为采用分块建模技术可有效降低复杂地质体三维模型构建的难度,提高建模效率,实现模型的无痕拼接,且易于后期模型的修改完善。本次基于多源数据和地质先验知识约束,采用分块建模技术首次构建了成都市三维地质模型。笔者等通过地质先验知识(地质规律)和静态数据(可视化和抽稀钻孔数据)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其中抽稀钻孔数据分析采用未参与建模的真实钻孔对三维地质模型中地质体埋深和分层厚度进行误差计算,获得地质体埋深误差均值为33.15 m,分层厚度误差均值21.37 m,认为模型的可靠性较高,可为成都市城市规划和重大工程选址提供重要的基础地质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