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3篇 |
免费 | 158篇 |
国内免费 | 9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6篇 |
大气科学 | 123篇 |
地球物理 | 164篇 |
地质学 | 367篇 |
海洋学 | 78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94篇 |
自然地理 | 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83篇 |
2013年 | 50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41篇 |
2009年 | 52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建立数字地籍测量野外数据采集编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在现有大比例地形图分类要素与代码的基础上进行扩充,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编码方案。 相似文献
72.
以地下流体数据跟踪分析产出事件为研究对象,总结数据跟踪分析工作现状,从观测系统故障、自然环境、场地环境、人为干扰、地球物理、不明原因事件6个方面,分析2019年地下流体数据跟踪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典型事件进行总结,为地震台站跟踪分析事件记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泥炭档案气候变化重建的定量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泥炭档案气候变化重建的定量模型*陶发祥洪业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李汉鼎冷雪天(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长春130024)关键词泥炭档案纤维素稳定同位素气候变化定量模型用泥炭档案定量重建大气CO2浓度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1],但... 相似文献
75.
本文在扼要阐明ME-5000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测仪器光功率和电功率等参数,探讨了对测频手段的要求,用最终确定的测频系统,高精度地实测了六台仪器的晶振频率和高频调制频率,列出了实测数据并作了必要的分析,最后作出了简明的提示、建议和结论。 相似文献
76.
77.
1988-2016年洞庭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其水文条件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维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水环境恶化日益威胁湖区水生态系统健康.然而,有关底栖动物水生态健康评价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物种群落结构方面,缺乏底栖动物群落功能对水污染响应的研究,尤其在较长时间尺度上.因而,本研究分析了19882016年近30 a来洞庭湖的水质和底栖动物群落数据,探寻底栖动物群落功能对水环境恶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洞庭湖水体总氮浓度是威胁底栖动物物种和功能群落变动的主要因素.此外,不断恶化的水环境驱动底栖动物物种和功能群落结构改变,表现为敏感水生昆虫的比例下降,寡毛类、小型软体动物比例的上升,并伴随着体长为1.00~1.99 cm、背扁型、侧扁型、不移动等功能性状类别比例的下降.同时,水环境恶化降低物种丰富度、功能丰富度和劳氏二次熵多样性.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水体氮营养盐、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共同驱动底栖动物物种群落结构的变异,而营养盐类与无/有机污染物决定着其功能群落结构的变异.鉴于洞庭湖水质不断恶化的状况,本研究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合理管控湖区周边废水直排入湖、取缔湖区内的非法采砂以及调控枯水季洞庭湖水位等.生物监测和评价方面,建议将底栖动物物种和功能群落一并纳入评价体系,且优先选用物种丰富度、功能丰富度和劳氏二次熵指数评估换水周期较短的大型浅水湖泊水质变化对底栖动物物种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综合应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恒速压汞、流体包裹体和X衍射等分析技术,对储层岩石学、孔喉结构和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储层致密化过程和物性演化。结果表明:平湖组储层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以细—中粒结构为主,分选性中到好;孔隙类型以溶蚀粒间孔为主,孔隙半径主要集中于130~190 μm,喉道半径主要集中于0.2~10 μm;埋藏压实是导致平湖组储层低渗-特低渗的主因,埋深、粒度及泥质决定了压实作用的强弱,而后期次生溶蚀及胶结作用的差异加剧了储层的非均值性。中成岩A期平湖组储层次生溶蚀规模受限于流体环境,细粒沉积不利于后期溶蚀是造成储层致密化的主因;进入中成岩B期,成岩环境呈碱性且逐渐封闭,大量含铁碳酸盐、呈丝状或弯曲片状伊利石等富集堵塞喉道,致使储层大规模致密。 相似文献
79.
80.
为了研究压裂曲线与储层污染程度的响应关系,以沁水盆地柿庄区块为例,在区块内选取储层敏感性强弱不同的井,通过比较各井压裂施工曲线中油压曲线到达破裂压力后下降行迹特征的差异,总结出油压曲线下降行迹与储层敏感性的响应规律。然后在同一区块内根据油压曲线下降行迹判定几口井的储层敏感性,根据储层渗透率损害比模型计算出几口井开发煤层段的储层渗透率损害比。结果发现,预测出的储层敏感性强井具有较高的储层渗透率损害比,储层受到严重污染;储层敏感性弱井储层受到轻度污染。研究表明油压曲线到达破裂压力点后的下降行迹能够反映储层污染程度,可以为后期工程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