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29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不对称双侧破裂过程的研究及其在海城地震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计算并分析了不对称双侧破裂方式的矩形断层辐射的 P 波远场位移谱, 提出研究不对称双侧破裂过程的初步方法, 并将它应用于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7.3级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海城地震的破裂方式是在震源地区北西西断层上发生的不对称双侧破裂过程, 断层总长度为54公里, 主破裂朝北西西方向, 破裂长度为38公里, 破裂速度为1.3公里/秒, 向南东东方向破裂的长度为16公里, 破裂速度亦为1.3公里/秒.进而求得海城地震的震源参数为:走向滑动平均错距117厘米;倾向滑动平均错距33厘米;地震矩5.2×1026 达因·厘米;应力降22巴;应变降3.3×10-5; 释放的总能量3.4×1022尔格.   相似文献   
172.
新丰江水库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其成因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东省新丰江水库蓄水后地震活动性有很大增高,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坝附近的深水峡谷区,形成一条北西方向的密集带,震源深度极浅,随后,在蓄水后约二年半于1962年3月19日发生了6.1级强地震。 根据水准测量与地震波波谱资料的分析确定了主震的断层参数;用P波初动振幅确定了主震前后18个月内150次小地震的断层面解,用平滑P波初动图案求得了2000余次小地震的发震应力方向;计算了水库荷载在库基岩体中产生的位移场和应力场;分析了主震及其几个大余震前的地震纵波与横波的速度比变化情况。 结合地震活动性和地质背景初步讨论了新丰江水库地震的诱发机制,认为:水的渗透作用是诱发这次地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3.
本文概述了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的历史发展,介绍了IUGG的近况。IUGG作为一个致力于研究地球及把研究所获得的知识应用于造福人类社会的科学组织,近年来在推动地球科学各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国际合作、关心与帮助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地球科学的发展以及探讨地球科学未来的发展趋向等方面,开展了许多活动,这些活动对于认识人类赖于生存的、不断变化的行星地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4.
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关于"十五"工作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科学经历近百年的发展,现已步入中年.文章介绍针对地震科学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IASPEI采取的措施和努力的方向,其中强调了宽频带数字地震观测在地震研究中的作用.这些背景值得我们在编制"十五"规划时借鉴.  相似文献   
175.
Introduction On January 10, 1998, at 11h50min Beijing Time (03h50min UTC), an earthquake of ML=6.2 occurred in the border region between the Zhangbei County and Shangyi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In total 87 events with ML3.0 were recorded by Beijing Telemetry Seismic Network (BTSN) before March of 1999. Before relocation the preliminary hypocenters determined by BTSN showed an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25 km long and 25 km wide without any predominate orientation. The epicentral a…  相似文献   
176.
利用从全球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资料中选择出的震中距小于90°且震相清晰的20个台站的长周期垂直分量P波震相, 通过反演得到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地震的震源时空破裂过程. 结果表明, 这次地震由三次子事件构成. 第一次子事件的破裂从震中位置(35.97°N, 90.59°E)开始并向东西两侧扩展, 向西以4.0 km/s的破裂速度扩展了140 km, 向东以 2.2 km/s的破裂速度扩展了80 km, 表现为以自东向西为主的不对称双侧破裂, 形成了约220 km长的断层. 在第一次子事件的破裂开始后大约52 s, 在震中以西约220 km的地方, 第二次子事件的破裂开始. 此时, 第一次事件没有结束, 但已进入愈合阶段. 第二次子事件的破裂向东西两侧扩展, 向西以2.2 km/s的破裂速度扩展了50 km, 向东以5.8 km/s的破裂速度扩展了70 km, 表现为以自西向东为主的不对称双侧破裂, 形成了约120 km长的断层. 在第二次子事件开始后大约 12 s, 第二次子事件的破裂与第一次子事件的破裂在震中以西约140 km处发生了聚合. 在第一次子事件的破裂开始后大约56 s, 在震中以东约220 km的地方, 第三次子事件开始. 此时, 第一次事件仍未结束, 但已进入愈合阶段的尾声. 第三次子事件的破裂向东西两侧扩展, 向西以4.0 km/s的破裂速度扩展了140 km, 向东以3.7 km/s的破裂速度扩展了130 km, 基本上是一次不对称双侧破裂, 形成了约270 km长的断层. 在第三次子事件开始后大约36 s, 第三次子事件的破裂与第一次子事件的破裂在震中以东约80 km处发生了聚合. 此后, 震源过程主要是第一次子事件与第三次子事件聚合后的断层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77.
应力降的标度性质与震源谱高频衰减常数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震源谱的高频衰减常数对于较大的地震接近于2,对于小地震接近于3,而对于大、小之间的地震则通常不是一个整数,并且随地震尺度而变化.我们把震源谱高频衰减常数及其随地震尺度的变化与应力降随地震尺度的变化联系起来,试图给出在地震记录的完整性和高频特性并不理想的情况下,间接地研究应力降标度性质的方法.对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部分余震的研究表明,就这些余震而言,小地震的应力降随地震尺度而增加、大地震的应力降保持不变的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观测得到的震源谱高频衰减常数及其随地震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8.
宋金  陈运泰  张勇 《地球物理学报》1954,63(9):3324-3337
2013年岷漳地震和2014年景谷地震两个地震的矩震级均为MW6.1,但相同等级烈度区域的面积差异显著,前者均明显大于后者.地面震动的强烈程度与震源破裂过程中辐射的地震波高频成分密切相关,作者系统地测定与研究了这两个地震的震源谱和反映其震源特征的能矩比等震源参量.结果表明,虽然岷漳地震和景谷地震释放的地震矩基本相同,分别为1.6×1018Nm和1.8×1018Nm,而且前者还比后者略小些,但其释放的地震波辐射能却差异显著,分别为1.3×1014J和0.6×1014J;因而前者的能矩比(8.1×10-5)是后者能矩比(3.3×10-5)的大约2.5倍.相应地,岷漳地震的视应力和应力降也都明显大于景谷地震的视应力和应力降.此外,这两个地震震源谱结果均显示出其高频趋势均按角频率ω的-2幂次衰减,符合"ω2模式";采用理论震源谱公式计算结果分别约占实际结果的54%和50%,两个地震的地震波辐射能解析解之间的差异依然约2.3倍.震源破裂特征的显著差异导致岷漳地震单位地震矩释放的地震波辐射能更多,即岷漳地震能矩比更大,是导致这两个矩震级均为MW6.1地震的地震烈度差异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9.
冯力理  陈运泰  雷军 《地震学报》2014,36(6):981-996
利用非洲台阵(Africa Array)最新的地震记录,通过测量远震SKS震相的分裂参数,详细分析了非洲中东部地区地球介质各向异性可能的成因,包括随应力场变化定向排布的裂隙和岩浆透镜体,以及橄榄石晶格的定向排布等. 结果表明,现今上地幔流动导致的橄榄石晶格定向排布是其各向异性的主要成因,该结果与250 km深度的地幔流动模型一致. 对于少数台站出现的异常结果,则尝试用D″各向异性和双层各向异性模型来解释,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D″各向异性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0.
郑建常  陈运泰 《地震学报》2012,34(2):171-190
本文基于Langston的震源机制分解方法以及Minson和Dreger修正后的近场位移的解析解表达式,给出了一种区域纯偏量矩张量的求解方法,方法使用基于Hilbert变换的波形包络作为增强约束.对该方法进行了数值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定位准确且速度结构已知的情况下,背景高斯噪声水平达30%时,该方法仍可以得到较稳定的解;使用0.01——0.1 Hz的中长周期频段进行反演,在随机震相到时误差最大plusmn;3 s的情况下,近90%的情况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解. 速度结构模型的干扰试验表明,平均模型接近真实地壳结构时,可以得到接近真实的解;模型与真实的地壳结构的误差在10%以内时,得到的解与真实解比较接近;误差接近20%时,矩张量解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地震的定位误差主要影响震源深度的判定,从而导致最终解中出现虚假的非双力偶成分,但在约束为偏量矩张量的情况下,反演得到的断层面参数与真实解偏差不大;在台站方位角覆盖较差(<60deg;)的情况下,使用平均模型仍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解.使用该方法研究了2010年10月24日河南周口太康MW4.7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显示矩张量解与初动符号解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