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59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长江洞锡多金属矿区是国土资源大调查过程中的新发现,它具有与新田岭、白腊水等特大型或超大型矿床类似的成矿特征,有寻找大型以上规模的锡铋矿床的前景.通过对该区原有资料的二次开发和地质矿产调查,对该区的成矿控矿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地质找矿工作亦有较为深刻的体会.认为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应加强综合研究,注意各类找矿信息,拓宽思想,扩大找矿领域,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可避免出现反复工作,重复投入的现象,充分发挥工程的有效性,降低勘查成本和勘查周期.  相似文献   
82.
本文介绍了几种应用于地震活动区一至数年内最大地震震级综合估计的统计方法与模糊数学方法。所用的统计方法包括分类概率预报方法、穿过理论方法和改进的极值理论方法。使用的模糊数学方法则有模糊聚类分析、模糊信息检索、地震活动平静异常的模糊识别与模糊自相似等方法。这些大都是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应用实例,文中给出了这几种方法对华北地区1989年最大地震震级的综合估计与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83.
华北地震区地震平静幕持续时间的变化及其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荣华 《地震研究》1994,17(4):407-412
本文研究了华北地震区地震平静幕持续时间的变化。发现在每个地震活动期里地震平静幕的持续时间以非线性方式衰减。笔者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拟合了这一非线性特点并用流变体模型对这个特点作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84.
研究地震发震时的地方平太阴时和地震断层走向两者之间的关系.共计算了24组53个地震的地方平太阴时.根据月亮在地球内任一点形成的起潮力是一个主要周期大约为12小时25分钟左右的周期性函数,月亮在地方平太阴时相隔180的两个位置上,对地球内任一点的起潮力基本上相同这一现象,计算了原地重复发生的两个地震1-2或1-2180的值.计算结果表明:① 如果同一地点的前后地震断层走向一致,则一般较小;如果断层走向不一致,则一般较大;② 不同地区的地震,即使断层走向相近,其地方平太阴时的分布也较分散,且不表现出有在月亮的上、下中天附近集中的倾向.这些结果说明:月亮固体潮对地震的触发作用和地震断层走向有关;在研究月亮固体潮与地震的关系时,不宜把不同地区的地震放在一起进行统计,必须考虑不同震源区孕震环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85.
对1998年3月19日新疆阿图什6.0级地震的预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九五”研究成果,根据较大地震发生时间间隔不断缩短,较大地震地方平太阴时夹角较小以及稍小地震的密集发生,对1998年3月19日新疆阿图什6.0级地震作出了较好的预报。  相似文献   
86.
介绍了2002年12月14日甘肃玉门5.9级地震发生后,笔在地震现场对这次地震震后趋势的判断工作和依据。讨论了地震现场震后趋势判断工作的特殊性、科学性和社会性结合问题.  相似文献   
87.
U^K37指标在南海末次盛冰期表层海水古温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8年6~9月采集于南海海域沉积岩芯中的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和SiO2、CaCO3地球化学地层序列,标定了南海的年代框架,并应用UK 37指标重建了南海南、北部末次盛冰期以来表层海水的古温度.结果显示:南海南部冰后期和末次盛冰期时UK 37海水表层估温分别为24.5~27.4℃和23.8~25.3℃,平均水温分别为26.3℃和24.3℃.南海北部冰后期和末次盛冰期时UK 37海水表层估温分别为23.3~26.9℃和22.2~23.8℃,平均水温分别为26.6℃和22.8℃.南海北部温差比南部大,也比同一纬度的其它观察点大得多,充分表明南海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开放性大洋,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边缘海对于冰期旋回的环境信号具有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88.
白令海和楚科奇海表层沉积中的有孔虫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通过对白令海和北冰洋楚科奇海39个表层沉积样品中有孔虫的定量分析,发现表层沉积中浮游有孔虫稀少可能与该区表层生产力低、碳酸盐溶解作用较强有关,而底栖有孔虫的分布则主要受表层初级生产力以及与水深相关的碳酸盐溶解作用和水团性质所控制,其中北冰洋楚科奇海陆架区有孔虫以Elphidium spp.组合和Nonionella robusta组合为主,丰度和分异度低,受北冰洋沿岸水团控制;白令海陆坡区有孔虫以Uvigerina peregrina-Globobulimina affinis组合为主,含N.robusta较多,丰度和分异度相对高,受太平洋中层和深层水团控制,但该区碳酸盐溶跃层和补偿深度(CCD)相对浅,约分别位于2000和3800m处.此外,白令海陆坡上部表层沉积中含有北冰洋陆坡区典型深水底栖有孔虫种Stetsonia arctica,说明白令海峡两侧的海区曾有深部水交流.  相似文献   
89.
浙江沿海地区第四纪海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荣华 《海洋学报》1992,14(3):76-85
通过4个钻孔岩心的有孔虫化石群分析,并结合古地磁和14C年代等资料,笔者发现浙江沿海平原有7个海侵层位,其中上部5个可与本地区前人研究的相对比,而下部2个海侵层在浙江沿岸地区尚属首次发现;第Ⅵ海侵层形成于气候温暖、水深20-30m的浅海环境;第Ⅶ海侵层形成于气候温和、水深<20m的近岸环境。文中对各海侵层的分布、形成时代和古环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0.
浙江沿岸晚第四纪地层中的有孔虫及海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浙江沿岸浅水区5个钻孔岩芯的底栖有孔虫分析,并结合~(14)C、孢粉和浅地层等分析资料,主要讨论该地区晚更新世末期40000年以来的沉积环境、海侵层厚度和海面变化过程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