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9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6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渐江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的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2.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的孢粉与陆缘植被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的孢粉分析,根据孢粉分布的规律,结合多元变量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法,将研究区划分为四个孢粉区:松-水龙骨科-里白、桫椤-凤尾蕨孢粉区,松-栎、栲-水龙骨科-凤尾蕨孢粉区,松-罗汉松、泪杉-水龙骨科-凤尾蕨孢粉区,松-草本植物花粉-桫椤、里白-水龙骨科孢粉区;深入探讨了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孢粉分布格局与陆缘植被的关系。  相似文献   
53.
This is a paper dealing mainly with the accumulation and biological cycle of calcium and magnesium elements of the artificial 20-years old Kandelia candel community in the Jiulongjiang River Estuary of Fujian Province, China.The result of measurements is that the quantities of the two elements in the standing crop are (kg·ha-1) 772.91 for Ca and 526.57 for Mg.In the biological cycle of the two elements, the annual uptakes are 174.86 for Ca and 89.30 for Mg (kg·ha-1); the amounts of Ca and Mg returned via litter fall are estimated to be (kg·ha-1·a-1) 103.28 for Ca and 40.42 for Mg; the annual retention are (kg·ha-1·a-1) 71.58 for Ca and 48.88 for Mg, respectively.The turnover periods of Ca and Mg are 8 and 13 year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54.
通过对东北太平洋胡安·德富卡隆起西翼沉积柱样中的碳酸盐含量和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测试以及浮游有孔虫丰度、溶解指数和粗组分的统计,发现在晚第四纪约65 ka以来碳酸盐含量变化幅度大(0 4%~77 2%),相差非常悬殊,但其变化未呈现出冰期时溶解作用减弱、间冰期时溶解作用强烈这样明显的旋回性。粗组分分析结果显示,地层中有明显的浊流沉积发育。另外,碳酸盐含量和浮游有孔虫丰度分析结果揭露了研究区的 CCD在3 500 m左右。研究认为,在约65 ka来水深浅于3 500 m的区域碳酸盐含量的无规律性变化应与浊流沉积影响有直接的关系,而水深深于3 500 m的区域碳酸盐含量主要受控于深海碳酸盐的溶解作用。  相似文献   
55.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对南海东北部海区 (12~ 2 2°N、116~ 12 2°E) 15 5个表层样品进行了超微化石分析。结果显示 ,各站位样品超微化石总丰度相差悬殊 ,最多可达 1198枚 ,最少则样品中未发现超微化石。在总共 15 5个样品中 ,总丰度大于30 0枚的为 49个 ,占 31.6 % ,30 0~ 1枚之间的为 5 9个 ,占 38.1% ,未发现超微化石的样品有 47个 ,占 30 .3%。同时 ,超微化石在平面分布上可分成 7个区。超微化石组合主要由 15属 2 2种组成 ,在大多数样品中都是以Florisphaera profunda占绝对优势 ,这与南海其它地区超微化石组合面貌有明显差别。还讨论了影响超微化石分布的可能因素 ,包括水深、陆源物质稀释、碳酸盐溶解作用、海水透明度及营养跃层深度等等 ,并据超微化石的分布推测研究区北部碳酸盐补偿深度在 34 0 0 m左右 ,而南部可能在 35 0 0 m以上 ,同时推测该区海水营养跃层可能普遍偏深。  相似文献   
56.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184柱状样的29个沉积样品的定量研究,揭示了生源和矿物碎屑各组分在柱状样中的垂向分布,显示了在海洋古环境研究中组分分析作为一种简单、快速的研究方法的潜力。研究区生源碎屑的分布明显受与水深相关的深海溶解作用所控制,水深3500~4000m的现代南海CCD以下,钙质生物的含量急剧减少,而硅质生物的含量急剧增加。火山玻璃在柱状样的分布位置与氧同位素分期的对比,显示出其可以成为地层对比和确定年龄的良好标志。  相似文献   
57.
根据1963年、1980年、1984年、1997年的历史地图和数字影像图以及2002年、2003年的现场岸滩地貌和岸线测量结果,分析了绣针河口附近岸滩现代岸线的变迁特征,并根据岸滩冲淤演化的特点,将岸滩分为5段,结果显示:东潘家村以北的沙丘海岸目前处于侵蚀后退状态,平均蚀退速率为6~8m/a;东潘家村至岚山头岸段为基岩海岸,除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外,岸滩变化是轻微的:1970年至1974年间低潮线后退40~100m,在岚山头岬角以西的王家庄沿岸,从1963年到1984年,海岸线后退了360~540m,岚山港建港以后,海岸遂稳定在现今人工海堤附近;绣针河口区河口海岸的动态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绣针河口至大新庄岸段主要为堆积性岸段;大新庄至韩口主要为侵蚀性岸段,自1963年至今一直处于侵蚀后退状态。修建人工堤坝和挖沙是研究区内人类活动对岸滩影响的主要形式,人工堤坝的修建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有利于海岸线的稳定,而挖沙将直接导致和加剧海岸的侵蚀。  相似文献   
58.
冲绳海槽南部两万年来的浮游有孔虫与古海洋学事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冲绳海槽南部92-255和92-170两柱状样岩心的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及其组合的变化、游浮与底栖有孔虫壳体δ18O测定和AMS14C测年资料,提供了末次冰期以来重要的古海洋学记录。浮游有孔虫的转换函数计算表明,海槽区末次冰期表层水温下降值及末次冰期的季节温差均比西太平洋开放海区相应纬度大,反映了边缘海对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气候变化的放大效应,冰期-冰后期的对比还体现在由浮游有孔虫属种组合所反映的水团和水体垂直结构的变化上;末次冰消期古温度变化及浮游有孔虫δ18O变化记录了一次短暂的气候回返(10170~9170aBP);详细的地层分析还揭示了中全新世的一次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低谷。  相似文献   
59.
引潮力与潮汐应力对强震触发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在构造应力水平达到岩石破裂临界值时引潮力、潮汐附加应力的动态变化与地震序列之间的关系,选用了中国大陆1970年以来7级以上地震序列资料,分析了引潮力水平分量动态变化与强震发震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前震、主震及余震序列发震时刻的引潮力存在优势方向,多数地震发震时刻与选取时段引潮力水平分量的方位角相位比平均值仅为35%;对于构造复杂地区,结果显示引潮力水平分量的方位角不仅存在一个优势方向,还明显存在其他优势方向,可能与发震构造有关.根据1966~1976年中国九大地震震源机制解计算潮汐正应力和滑动方向的剪应力及其变化率,结果显示多数地震发震时刻潮汐剪应力接近最大值.  相似文献   
60.
陈荣华  丁香 《地球物理学报》1996,39(Z1):224-230
研究了12次7级地震和44次6级地震震前震源区及其附近发生的显著地震地方平太阴时τ的分布规律.根据月亮在地球内任一点形成的起潮力是一个主要周期为12h25min左右的周期性函数及月亮在地方平太阴时相隔180°的两个位置上对地球内任一点起潮力基本相同这一现象,计算了大地震前两个显著地震地方平太阴时τ的夹角△τA以及两个显著地震地方平太阴时与主震地方平太阴时夹角的平均值△τB。计算结果表明,对大部分地震,△τA≤45°和△τB≤45°,说明显著地震和主震发生时,月亮差不多都在震源区的同一方位或与这一方位相隔180°的位置附近.用裂隙串通地震孕育模式对这一现象作了解释,认为显著地震和主震的地方平太阴时的分布都与主震断层走向有关.指出△τA≤45°这一现象可作为一种地震前兆用于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