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94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97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102篇
海洋学   30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41.
2009-2010年青藏高原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嘎  陈涛  周刊社  罗珍 《冰川冻土》2015,37(3):625-634
利用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中国气象局研制的多源土壤温湿度融合分析产品, 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 即春季土壤湿度最大, 夏季次之, 秋季最小; 土壤湿度呈现出浅层和深层低湿、中间层高湿的特点, 且土壤湿度由浅到深层变化幅度逐渐减小. 随着温度回升, 3-8月为土壤湿度增加时段, 湿度增加区域从藏东南向西北、塔里木盆地向藏东北扩展, 9月以后土壤湿度呈大范围减小. 随着季节变化, 浅层土壤湿度高湿度区域从南部向北部移动, 中间层土壤湿度的变化与浅层相反, 深层土壤湿度季节变化差异不大, 高湿度区域基本位于高原南部.  相似文献   
342.
2008-2012年拉萨地基与卫星臭氧总量观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涛  张勇  卓嘎  拉巴  余佥贤 《冰川冻土》2015,37(2):395-400
通过比较2008-2012年拉萨站地基观测臭氧总量与三种卫星反演产品, 评估地基和卫星观测臭氧总量数据的质量信息. 结果表明: 地基与卫星臭氧总量绝对差为-10~15 DU, 相对差为-4%~4%, 日尺度相对差呈随机分布特征; TOSOMI算法反演的SCIAMACHY臭氧总量更接近地基观测结果, DOAS算法反演OMI臭氧总量与地基观测结果差异最大. 地基与卫星臭氧总量标准差存在季节性变化, 夏季最大, 冬季最小; 云的影响会加剧地基与卫星臭氧总量差异, 以SCIAMACHY产品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43.
针对适应多样性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地图可视化,在分析了嵌入式环境下跨平台技术的基础上,基于中间件技术构建了跨平台的嵌入式地图可视化引擎EMD_EN体系结构,提出了引擎中涉及的面向对象的消息传递机制、基于双缓冲机制的图形显示与控制、嵌入式地图符号库等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并给出了基于EMD_EN的跨平台应用软件的开发方法。本文设计的跨平台地图可视化引擎在工程实践中得到检验,应用表明该引擎能比较好的解决跨平台的数字地图显示问题。  相似文献   
344.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油气成藏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演化与成藏过程复杂。为深化对这种复杂性的认识,以给区域油气勘探和基础石油 地质研究提供参考信息,针对区域构造上存在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了不同区段油气成藏的特 征及其差异,包括烃源、储层、圈闭、输导、保存、成藏模式和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区段的油气藏分布层位和成藏 特征均不同,展示出油气成藏的差异性。其中,东段阜康断裂带主要是二叠系(包括侏罗系)的油气聚集于侏罗系储层中, 成藏主控因素是圈闭、保存条件和储层;中段山前冲断带主要是侏罗系和二叠系(包括白垩系)的油气聚集于古近系和白 垩系储层中,成藏主控因素是烃源岩、油源断裂和储层;西段四棵树凹陷地区主要是侏罗系(包括古近系)的油气聚集于 古近系-新近系和白垩系储层中,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是运移通道和储层条件。  相似文献   
345.
基于MODIS积雪产品的多种去云方法过程在西藏高原开展对比验证,并以漏测误差L(%)、多测误差M(%)、总体精度O(%)、积雪分类精度S(%)及kappa系数(Khat)作为验证精度评价指标;主要研究方法有上下午星结合去云法(方法Ⅰ)、连续三天结合去云法(方法Ⅱ)以及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Snowl去云法(方法Ⅲ).并采用高分辨率Landsat遥感数据对所得结果开展验证对比工作,为了使验证结果更具有代表性,选取了西藏高原典型的5个区域用于其验证范围.结果表明:方法Ⅰ和方法Ⅱ有较好的去云效果,适合于在西藏高原开展利用;方法Ⅲ在西藏高原没有起到特殊的去云作用,该方法的前提假设是在西藏高原需要考虑山地和高原作分析;通过三种方法去云之后在5个区域效果总体上表现为漏测误差和多测误差都有减少,总体精度和积雪分类精度分别在60%~98%及60%~95%之间,kappa系数在0.10~0.56间,一致性精度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346.
2014年9月12日至2014年10月31日,在浙江文成-泰顺交界的珊溪水库区域发生了最大震级M4.2地震。珊溪水库地区曾在2002、2006年分别发生过最大震级为ML3.9、ML4.6的地震序列,受这2次地震作用影响,震区房屋已经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2014年地震现场调查发现,震区震感明显,房屋受损现象较为普遍,震害具有叠加效应,出现了"小震致灾"的现象。另外,在震中附近的一些道路边坡上,地震还引发了规模较小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347.
准确提取频散曲线是瑞雷波勘探的重要环节,检验各种频散曲线求取方法的正确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基于频散曲线,选择抽样脉冲信号作为子波,推导出了合成单炮面波地震记录的理论公式,并利用该公式,针对不同弹性层状介质模型的频散曲线合成了面波地震记录。通过对其波场特征对比和频谱分析,同时采用频率-波数域法反求其频散曲线,结果与模型频散曲线几乎相同,从而充分验证了该面波合成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48.
主要介绍时序模式基本算法与原理,通过对地形变数据进行反正切矢量化,求出整时值(每小时记录一个数据)的反正切值。其后推算出每个月的反正切值,对其每个月的相似误差进行拟合与分析,得出偏离1.2倍中误差的月份。通过对大姚2次6级以上的地震对应性分析得出,震前1~5个月有明显的异常现象,以此说明该方法在地形变数据处理中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49.
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形貌学研究,首次发现湖南褐色天然金刚石中存在籽晶金刚石.该金刚石晶体呈菱形十二面体,其同步辐射X射线劳埃图上大部分斑点分别分布在5条主晶带上.经分析发现,该金刚石晶体首先由晶核发育成菱形十二面体金刚石籽晶,再由此籽晶生长成菱形十二面体金刚石晶体.该金刚石晶体中晶体缺陷很少,仅存在部分由塑性形变产生的应力场以及由籽晶生长界面产生的面缺陷,表明该金刚石晶体所处的生长环境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350.
定义了规划路径组分段模型和路径可用度指标,提出了基于概率模型方法的路径可用性度量模型。研究了常用的几种路径规划算法,提出了基于路径可用度指标的改进路径规划算法Mod—Dij,并与Dijkstra算法计算的路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Mod-Dij得出的路径可满足实用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