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8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10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现代黄河三角洲潮滩原状沉积物冲刷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海岸防护工程决策中,沉积物的抗冲能力成为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以2004年4月在黄河三角洲北部海岸高潮滩取得的一个30 m沉积物柱状样为例,在测定沉积物的结构、颗粒组成、密度、含水率等基础上,进行了分层沉积物的冲刷试验。结果表明,沉积物临界起动切应力与含水率、中值粒径成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与粘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同一类型沉积物的临界起动切应力与密度成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同时,近表层沉积物抗冲性最差,9.1~13.5 m深度存在抗冲性较强的沉积层。沉积物的颗粒组成、结构、密度、含水率等决定了冲刷率与剪应力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72.
利用2004年4月所采集的10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分析资料及实测水文数据,探讨了空间上黄河三角洲飞雁滩表层沉积物对潮流及波浪等水动力的响应过程,以及该区域表层沉积物的输移趋势和补给来源问题。结果表明:(1)该区潮流掀沙作用范围包括潮沟前部约8~12 m水深和1~5 m水深内水下潮沟区域,以及海堤前部1.7~17 m水深范围,而对于波浪动力作用,其掀沙范围除受沉积物空间分布格局控制外,还取决于其波能的大小和实际水深,且该区所能够承受最大波浪波高不超过3 m;(2)该区域沉积物补给来源主要为波浪动力尤其是大风浪引起的风暴潮所起动并导致其离岸输移的潮间带甚至潮上带较细颗粒泥沙;(3)总体上,除潮沟入口处外,该区域表层沉积物以离岸输移为主。  相似文献   
73.
根据清澜汐通道、泻湖及其沿岸的动力地貌特征,提出该潮汐通道的综合治理及其航道的合理开发4个方面的建议,即保持或扩大泻湖的纳潮量、稳固通道沙咀、稳定岸线以及合理利用通道的周边资源。  相似文献   
74.
河口海岸环境变异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河口海岸是地球四大圈层交汇,能流和物流的重要聚散地带,中国入海河流众多,河流挟带泥沙每年达20亿t,占全世界入海泥沙的10%,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人类对水资源的开以及跨流域调水都能影响流域来水来沙,地下水超采也可以使河口海岸沉降,这些都影响着河口海岸的环境,该区域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开发程度高,导致严重的环境变异,资源破坏,对区域持续发展造重大影响,特别是我国流域高强度开发对河口和邻近海域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因此,开展河口海岸环境变异的研究,为解决国家目标和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5.
邵超  戚洪帅  蔡锋  陈沈良 《海洋学报》2016,38(2):121-130
珊瑚礁海岸在我国热带地区广泛发育,海滩-珊瑚礁海岸的动力地貌过程是认识该类海岸的关键。本文基于对海南铜鼓岭-高隆湾岸段的台风"威马逊"前后跟踪观测,讨论了海滩风暴响应特征及其与珊瑚礁发育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该岸段海滩在"威马逊"风暴作用下响应最为剧烈的区带位于平均海平面(MSL)以上,表现为后滨冲越,以及岸线蚀退、滩肩变窄、滩面侵蚀等响应特征。海滩风暴响应特征与近岸珊瑚礁发育密切相关,在无珊瑚或珊瑚受损的岸段海滩响应剧烈,剖面平均变化率(MPC)为其他岸段的3~6倍,珊瑚礁通过消耗波能对相邻海滩提供良好保护。海滩-珊瑚礁系统对风暴的响应特征受控于珊瑚礁对海岸波浪的消耗能力和海滩固有的缓冲能力。基于本文研究结果,归纳出风暴极端动力条件下海滩-珊瑚礁海岸的4种风暴响应模式。  相似文献   
76.
近60 年黄河入海水沙多尺度变化及其对河口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锋  陈沈良  彭俊  陈广泉 《地理学报》2011,66(3):313-323
基于1950-2008 年利津站月均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时间序列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入海水沙多尺度变化,并结合不同年份的黄河口岸线和口门地形资料分析了水沙变化对河口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水沙具有3 个不同时间尺度的显著周期变化,其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关,不同尺度下的入海水沙丰枯变化不同;受流域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入海水沙长期呈减少趋势,并具有阶段变化的特征;入海水沙变化深刻影响着河口演变,不同时期行水河口的岸线延伸速率与河口来沙量有关,亿t 泥沙岸线延伸量与来沙系数显著相关,自1976 年清水沟流路入海以来,河口水下三角洲表现为淤积,淤积程度与入海水沙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7.
15万年左右黄河切穿三门峡后,建造了广阔的华北平原,并在其上频繁摆动入海,其中1 000年以来年均入海沙量高达11~12亿t。入海泥沙的大量沉降,形成了众多古黄河三角洲,现代黄河三角洲形成于1855年。根据黄河三角洲YDZ1孔沉积粒度的垂向变化,结合AMS14 C测年数据和历史资料,分析了末次冰盛期后黄河三角洲潮滩的沉积信息及其沉积环境演变。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潮滩沉积物类型主要有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粉砂和黏土质粉砂;从上而下各沉积层段之间的平均粒径Ф值和分选系数表现为减小—增加—减小的变化趋势,偏态和峰态表现为增加—减小—增加的变化趋势;沉积相序经历了泛滥平原相—河流相—三角洲前缘相—浅海相—潮坪相—河流相,这表明沉积动力环境表现为强(陆相)—弱(海相)—强(陆相)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78.
基于ArcGIS Online一体化云平台,将旅游海滩管理与web GIS相结合,并以海南省旅游海滩为例进行实现。本文设计了五大管理内容,包括浴场安全管理、海滩卫生管理、海滩空间管理、海滩生态管理和海滩动态管理,并阐述了旅游海滩管理云平台的设计和建设。该云平台借助信息化手段为海滩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并提供一种海滩信息存储与服务云端化的新思路,推动旅游海滩管理的数字化进程。  相似文献   
79.
数字海岸与海岸带综合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简要阐述海岸带综合管理和数字海岸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比较深入地分析了数字海岸带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三个基本途径,并指出了数字海岸在海岸带综合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0.
根据长江口南汇近岸水域17个站的水文泥沙同步观测资料,阐述了该水域近底层泥沙的流速、悬沙浓度的分布和变化。经无量纲潮流动力值的计算表明,研究区存在一个包络南汇边滩先向东南继而向南延伸的舌状高能量区,与高悬沙浓度分布区相一致。通过对悬沙运动和涨、落潮周期流向的分析,揭示了长江口向杭州湾底层泥沙输移的规律,其底层泥沙输移主要集中在低潮位时段,输移时间约占潮周期的36%,其中以南汇边滩向杭州湾输移的时间为最长,大、小潮都在5h以上,与其相关联,在芦潮港水域下层存在着一股东西向的高悬沙浓度的水体。据盐度、潮流、悬沙浓度等要素,并结合絮凝沉降分析得出,南汇边滩的沉积强度是潮滩>潮下带>深水区;边滩舌尖前缘水域的泥沙沉积时间与水体出现向东偏南或向西流的时间一致,这可视为近年来南汇水下沙嘴向东偏南伸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