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2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243篇
测绘学   94篇
大气科学   144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551篇
海洋学   154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178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运球过人、突破分球、跳投得分……掌声、欢呼声、加油声响彻球场……在悬挂着“完善体制,创造依法文明高效务实管理机制;提高素质,造就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管理队伍”巨型条幅的体育馆内,鸡西市国土资源系统第四届篮球赛正如火如茶地进行着.激烈、精彩的场面让人目不暇接、热血沸腾。  相似文献   
102.
实行24小时“全天候”工作制,随时为用地、用矿者服务,没有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能做到么?“花钱买意见”,只要与工作人员发生口角,即可获得“奖励”100元,没有一支作风过硬的队伍,敢这样做么?林甸县国土资源局正实实在在这样实践着——  相似文献   
103.
爆破根底会严重影响深孔台阶爆破效果及后续施工工序。结合台阶爆破岩体破坏特征及结构动力学理论,将多自由度体系结构动力法应用于台阶爆破的结构受力分析中,研究了岩体力学性能变化对台阶底部岩体破坏、根底形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当台阶中部岩体力学性能降低50%时,岩性软弱段会弱化上部荷载对底部岩体的破坏作用,使底部岩体剪力最大削弱7.8%、弯矩减小6.6%,受力减弱使得根底形成机率增加,并且这种弱化作用随着岩体力学性能的降低而显著增大;而当台阶底部岩体力学性能增强时,可小幅度增大底部岩体的内力,但因材料强度大幅提高,岩体破坏难度增大,从而较易形成爆破根底。进一步利用岩体结构破坏准则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台阶根底形成的影响机制,发现岩性分布不均及其引起的结构刚度、底部受力条件变化是导致根底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起爆点高度可以减小中部岩性软弱段对底部岩体的受力影响,采取增加底部岩体受力条件及减小底部岩体结构刚度的工程措施也能增加底部岩体破坏程度,避免爆破根底的形成,相关研究成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04.
孙伟  陈明  何江林  曹竣锋  王东 《沉积学报》2015,33(2):265-274
西藏羌塘盆地中生代发育广泛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前人对该区地层的对比研究多局限于古生物地层学,本文尝试通过锶同位素地层学方法对上侏罗-下白垩统索瓦组地层进行全球对比。根据锶同位素地层学的基本原理,本文在对样品进行显微组构分析、阴极发光分析、Ca、Si、Sr和Mn等元素含量分析及评估其对同期海水代表性和样品溶解过程合理性的基础上,测试了羌塘盆地半岛湖地区上侏罗-下白垩统锶同位素组成,并建立了相应的演化曲线,进行了全球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样品的锶同位素组成与前人已公布的同期海水锶同位素组成数据较为接近,其演化曲线与国际上已公布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有着较好的可对比性,晚侏罗-早白垩世时期全球海平面的变化和侵蚀作用的强弱是控制锶同位素演化曲线的主要因素。此外,通过对索瓦组海相碳酸盐锶同位素的研究,我们认为索瓦组的顶部可能延伸到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近而说明了羌塘盆地在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还存在大规模的海相地层。  相似文献   
105.
本文通过重新测制剖面和补充采样,系统检查和研究了崖脚剖面晚泥盆世晚期—晚石炭世早期牙形石生物地层。通过对在17个牙形石样品中获得的丰富的牙形石材料鉴定,厘定了一些重要牙形石分类。在此基础上,根据牙形石垂向分布特征,确定了带化石的层位。崖脚剖面五指山组上部和巴平组划分出7个牙形石带:五指山组上部为Palmatolepis graciliss辔moidalis带;巴平组下段分别为Siphonodella duplicate带,S.crenulata带,S.isosticha带,Scaliognathus preaanchoralis带和S.anchoralis带下部;巴平组上段为S.anchoralis带上部和Declinognathodas noduliferus noduliferus亚带;巴平组的牙形石带特征显示巴平组的地质时代为晚泥盆世—晚石炭世早期。巴平组地质时代的确定为不同相区层序地层划分,特别是对早石炭世斜坡相区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6.
半岛湖地区生物礁以发育灰岩为主,包括以造礁生物为主的骨架岩和非礁碳酸盐岩,针对生物礁相碳酸盐岩的显微组构分析和阴极发光分析,测得不同点礁各类礁相碳酸盐岩的常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组成,分别为:35件样品Mn,Sr,Fe元素平均质量分数为129×10-6,270×10-6和1 320×10-6,具有较低的Mn含量、较高的Sr含量、Fe含量,表明在成岩过程中海源流体发挥了主导作用,同时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大气淡水成岩流体的影响;碳同位素值变化不大且都为正值,变化区间为1.4‰~3.5‰,平均值为2.61‰;氧同位素值变化区间为-7.4‰~-2.7‰,平均值为-5.25‰,古海水盐度指数Z值变化较小,为126.6~132.7,平均值为130.5。结果表明,成岩流体盐度较高,溶蚀孔洞较为发育的颗粒灰岩和礁灰岩具有相对更低的δ18 O值,晚侏罗—早白垩世时期,羌塘盆地北部大量有机碳被高速埋藏是导致半岛湖地区礁相碳酸盐岩碳同位素值普遍偏高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7.
羌塘盆地羌资5井二叠系展金组烃源岩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人对羌塘盆地的烃源岩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中生界地表露头,少见古生界的。对羌资5井二叠系展金组烃源岩的钻井岩心研究表明,其有机碳含量高,平均值达到1.15%,属于好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主要为Ⅲ型,其次为Ⅱ2型;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海相低等水生生物,热演化已达到成熟阶段。烃源岩具较好的生气能力。认为井下烃源岩样品虽显示其处于有机质演化成熟阶段,但因受后期构造抬升的影响,推测二叠系深部未知的烃源岩可能尚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羌塘盆地二叠系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油气勘探可向深部古生界开展。  相似文献   
108.
利用2011年各月的MODIS数据,反演得到青岛地区地表温度数据和植被覆盖数据,对其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的分布状况及相互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实验表明,青岛市存在热岛效应,且热岛效应夏秋季节在市区表现较为明显,在夏秋季节内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此外,还对比了青岛市与上海市的城市热岛效应的不同,对青岛市热岛效应非一致性作出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9.
从鉴别陆块(地块)、结合带边界断裂入手,将滇西北大地构造划分为10个二级单元。根据地质体属性及重要断裂,在二级单元内划分出25个三级大地构造单元。结合西藏、滇西南部地区资料,归并为3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二级大地构造单元自西向东为:独龙江弧盆系、丙中洛地块、莫得结合带、崇山地块、澜沧江火山弧、兰坪地块、云岭陆缘弧、金沙江结合带、香格里拉地块、甘孜-理塘弧盆系。分界断裂自西向东为:高黎贡山断裂、棒当断裂、福贡断裂、碧罗雪山断裂、吉岔断裂、德钦-雪龙山断裂、羊拉-东竹林断裂、金沙江断裂、香格里拉断裂、三江口断裂。该划分方案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滇西北区域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对前人划分方案进行了有依据的修改调整,二级、三级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尺度统一,厘定了各级大地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  相似文献   
110.
肖现  王迎春  陈明轩  高峰 《气象学报》2013,71(5):797-816
利用三维数值云模式和雷达资料四维变分(4DVar)同化技术,通过对4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进行快速更新同化和云尺度模拟,初步分析了2009年8月1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短生命史、突发性增强风暴的低层动力和热力影响机制。此次风暴过程处于弱天气尺度背景和弱层结背景下,冷池和低层环境风场相互作用是造成山上对流风暴增强传播下山的关键机制,而风暴的短生命史和平原地区上空弱风垂直切变环境有关:在对流风暴产生的初期,由于平原地区局地热力、动力场分布的差异,在平原地区西部近地面形成冷池结构,而冷池的“障碍物”作用进而阻碍环境风场的传播。在此机制下,导致在冷池东南边缘附近形成辐合中心、较强的低层水平风垂直切变和全螺旋度大值中心,有助于风暴传播下山。在风暴临近山边阶段,平原地区原有冷池的“绕流”等机制仍然有助于形成有利于主体风暴传播下山增强的近地面辐合中心、强低层水平风垂直切变和全螺旋度大值中心等环境。此外,随着山上风暴降水产生若干冷池,由于风暴形成的阵风锋抬升作用以及新生冷池与老冷池的逐渐发展并相互靠近,使冷池之间暖空气不断抬升,在冷池之间低层形成较强的辐合中心、全螺旋度大值中心。并且,由于冷池边缘的热力场分布不均匀,同样在冷池边缘形成较大扰动气压和扰动温度,增大了垂直加速度,在冷池之间中高层形成上升气流区,这些机制使北部风暴重新增强和新生风暴产生的同时,最终也导致这些风暴互相靠近,合并组织成带状回波。风暴在平原传播阶段,带状回波产生的冷池进一步增强,并明显扩展。低层风场指示冷池出流(阵风锋)更加强烈且存在明显的“前冲”特征,显现出部分飑线系统特征。但是,由于此时平原地区处于弱风垂直切变环境,此时冷池强于低层风垂直切变,即冷池产生的负涡度大于低层风垂直切变产生的正涡度,因此,冷池前沿的上升气流向后倾斜并导致阵风锋逐渐离开主体风暴,不利于沿着出流边界形成新的对流单体,从而不利于维持对流风暴系统的发展传播。随后,阵风锋和前方东南气流交汇,形成新的孤立单体。并且,基于模拟结果计算了与对流系统发展密切相关的全螺旋度、风垂直切变。结果显示,风垂直切变(尤其是0—3 km)和全螺旋度与风暴发生和传播位置及强度相关性较高,反映出模拟量对带状回波风暴过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