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22篇
地球物理   120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以地球介质参数尾波Q(-1)作为响应,给出了加卸载响应比Y(Q-1)的计算公式。利用美国南加州地区频率分别为1.5Hz,3.0Hz,6.0Hz,12.0Hz,24.0Hz等5个频段的尾波Q数据,研究了美国北岭地震(199年1月17日,Mw6.7)前后的加卸载响应比Y(Q-1)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除频率为12.0Hz这一频段外,其它频段的加卸载响应比Y(Q-1)在震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频率为24.0Hz的Y(Q-1)在1993年明显升高。震后各频段的Y(Q-1)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92.
利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1994年底对中国大一年左右尺度的地震趋势预测,总体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1995年还发展了基于高响应比区向未来震中延迁移、全聚的规律对地震的时空强参数进行预测的方法。并据此对云南孟连地震作了中期预测,该次地震的时空强参数都在预测范围内。  相似文献   
93.
一个新的中矩期地震预报指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学忠  丁鉴海 《地震》1998,18(2):127-133
通过对强震前数年一定震级档次内的地震活动进行分析,提出一个刻划地震孕育过程进入中短期阶段的指标-Cr值。它可以反映岩石本构关系曲线峰值点附近的状态。在对7次7级左右强震进行震例研究表明,震前Cr值出现明显高值异常。Cr值达最高值的时间超前地震发生1 ̄3a,多数是在1a左右,这对中短期地震预报有意义。  相似文献   
94.
远处的地震可能影响区域地震两位著名的科学家报告了距南加州几百甚至几千公里远的地震活动或缺乏地震活动会影响绍斯兰地区后继地震发生的证据。前任白宫科学顾问和国家科学院主任普雷斯(FrankPress)及加州理工学院的地质学教授艾伦(ClarenceAll...  相似文献   
95.
张北6.2级地震测震学指标短临判定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瑾平  陈学忠 《地震》1999,19(2):161-167
在对地震学前兆认识的基础上,总结了张北6.2级地震前作出短临判定的可能依据,分析考虑了由场及源、由中国向短临过渡的认识思路。在短临三要素判定中强 空区、条带、平静、震群和中等地震活动及测震学指标异常在时间上的相依性和物理上的关联性。并且对华北近几年发生的5次6级地震的测震学前兆作比较,表明无论是地震活动性或指标参数寂均有共性,但程度各有不同。还非线性理论中的尺度依赖性原理提出一各一范围中的强震进行  相似文献   
96.
利用芦山7.0级地震震中周边台站(CD2、 MEK、 GZA、 MDS、 HSH、 JJS、 XJI、 DFU、 EMS、 JYA、 YGD)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4月20日记录到的近震资料, 采用单台波速比以及单台P波视速度、 S波视速度计算方法进行了波速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自2010年底左右开始, 震中附近区域的CD2、 MEK、 GZA、 MDS、 HSH、 JJS台站同步出现了长达两年明显的P波视速度和S波视速度低值异常现象, 且异常现象都集中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 单台波速比也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 故多个台站同步出现长时间、 明显的单台视速度低值异常现象, 并且集中在某一断裂带附近时, 则有可能是大震孕育的先兆。  相似文献   
97.
Source spectra,corner frequency and zero frequency amplitudes in near-source conditions were measured using waveform data from 989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s larger than ML2.0 observed by the Beijing Digital Telemetry Seismic Network in the Capital Circle Region of China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from January 2002 to June 2006 by the Brune model.Relevant formulas that were used for the calculation of dynamic source parameters include rupture radius,seismic moment,seismic energy,stress drop,and apparent stress.Scaling rel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se dynamic parameters before the MS5.1 Wenan earthquake in Hebei Province that occurred on July 20,2006 were analyzed.Results show that apparent stress,stress drop,and the ratio of seismic energy to the rupture radius had relatively high values in some areas before the Wenan earthquake.These high-value concentration area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seismic zone.As is seen from the time curves,parameters,such as apparent stress,stress drop,and ratio of seismic energy to rupture radius underwent significant ascending processes before the Wenan earthquake,but the variation in the corner frequency showed a descending trend.This result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enhancement of stres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seismic zone before the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98.
李艳娥  陈学忠  付虹 《地震》2012,(1):28-39
本文根据在近震源条件下,利用Brune模式,由昆明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观测到的波形资料,测定了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期间滇西南地区98次ML≥2.5地震的震源动力学参数,分析了在2007年6月3日云南泞洱MS6.4地震前视应力和拐角频率的时空变化特征。泞洱MS6.4地震前,较高视应力(2.5×105 Pa以上)主要分布在红河断裂与无量山断裂之间,较低视应力(2.5×105 Pa以下)在空间的分布则显得较为分散、随机。较低的拐角频率(1.5Hz以下)集中分布在泞洱地震震中东北部的红河断裂与无量山断裂之间,随着频率的增大,分布范围逐渐向西南扩展,直到整个区域,较高的拐角频率(3.5Hz以上)则集中分布在泞洱地震震中西南部的区域内。从视应力和拐角频率的时间变化曲线看,泞洱MS6.4地震前滇西南地区视应力表现出了明显的升高变化过程;含ML3.6以上地震的拐角频率随时间的变化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复杂过程,ML<3.6地震的拐角频率呈趋势下降过程。  相似文献   
99.
通过对2003年1月1日—2013年4月1日芦山地震前震源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分析,发现不同阶段的震源机制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强震孕育过程中构造应力场随时间的变化。震源区中小地震的P轴方位角C_V值在芦山M7.0地震发生前有一个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只是相比于汶川8.0级地震前C_V值的下降-上升过程经历了更长的时间,这表明四川芦山M7.0地震的孕育经历了长时间的应力积累,与许多研究结果相一致。2007年1月1日—2014年4月1日C_V值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特征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有显著的增强与减弱过程,对于发震地点可能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0.
通过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与地球自转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地震成因观点,认为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地球岩石圈由大小不同、质量不同的块体组成。比如,大洋块体薄、质量轻,大陆块体厚、质量重。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时,就会造成这些块体运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运动可能使块体之间发生“追尾”撞击或摩擦,从而引起地震。地震能量来自于块体间撞击或摩擦时损失的动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