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21篇
地球物理   123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31.
云南普洱地区6级以上地震前的Y值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学忠  宋治平 《地震研究》1996,19(4):352-356
本利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研究了云南省普洱地区ML6.0级以上地震前的加卸载响应比随时间的变化,计算了这个地区近期的加卸载响应比,结果显示,普洱地区6级以上地震前Y值出现明显异常,近期的Y值显异常,表明该地区或在以其为中心方圆100-200公里的区域内在1995年或稍长时间内发生6.0级以上的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32.
利用甘肃省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波形资料,计算甘肃东南地区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422个ML≥2.0地震的视应力,得到了视应力的空间分布图像和视应力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地震前后视应力时空演化特征,结果如下:(1)岷县MS6.6级地震发生前,ML?4.0级地震在震中区没有出现视应力高值分布,而ML≥4.0级地震的视应力在震中区出现了视应力高值分布图像。(2)震中附近地区视应力地震前出现上升过程,震后这个上升过程仍在继续,这个地区未来强震危险性仍然存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3.
印尼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再次发生大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05年3月29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发生8.5级大地震。先前在这个地区曾于2004年12月26日发生了8.7级地震。本文就有关这两次地震作一些讨论,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山东地区地震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使用山东地区中小地震的地震数字波形资料, 基于Brune圆盘模型得到了2001年1月至2011年7月206个ML≥2.0地震的辐射能量、 地震矩、 视应力等震源动力学参数。 震源参数标度关系分析结果显示, 视应力呈现随地震矩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但在视应力较低的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ML≤2.8震级段, 视应力和地震矩之间没有趋势性关系。 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山东地区2004年至2007年应力水平明显升高, 视应力高值主要集中于安丘—昌邑、 莒县—郯城、 聊城—兰考断裂、 胶东半岛等地区, 2009年后处于应力较低水平, 但2011年3月开始有升高现象, 值得继续关注。  相似文献   
35.
印度半岛上科依纳—瓦尔纳地区的地震被认为是由水库引发的。但是,通过对可用地震资料的分析表明,该地区持续高发的地震活动还有可能受到断层带的几何形态及其通过应力传递的相互作用的影响。从地震分布及其震源机制推断的这些明显的断层带的取向表明,在一个断层带内发生的地震事件会增加另一个断层带上的静应力,使该地区频繁而且连续地发生地震。本文的结果表明,虽然水库作用的效应确实会促使断层滑动,但是应力触发机制似乎是持续高发地震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它会使一些稳定的断层变得不稳定,这与我们所推断的运动方式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6.
利用1900—2017年间中国大陆地区64次MS≥7.0地震资料,根据太阳黑子11年周期变化计算了它们的相位角,分析了它们的相位角分布,利用统计检验方法对它们与太阳黑子11年周期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是:中国大陆地区MS≥7.0地震中约66%发生在太阳黑子11年周期变化的谷值点前2年—后3年的时段内,在α=0.00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2019年底太阳黑子11年周期变化将达谷值点,因此,2018—2022年为中国大陆地区MS7.0地震易发时段。   相似文献   
37.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 2005年1-12月, 全球共发生MS7级以上地震16次, 低于1900年以来19次的年平均水平. 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地震带、东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图1). 在时间上分布相对均匀, 除2月份和4月份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外, 其它月份都有7级以上地震发生. 引人注目的是, 在苏门答腊地区发生了7次7级以上地震, 并且在印度板块的西触角处于10月8日发生了7.8级地震. 2005年1-12月, 全球7级以上地震释放的地震能量为5.29×1017 N·m, 处于自1900年以来的平均值3.853×1017 N·m之上.  相似文献   
38.
陈学忠  李艳娥 《地震》2013,33(1):40-46
利用中国大陆1930年以来的5级以上地震目录,以年为单位统计7级以上地震,只要某年发生了7级以上地震就视为"有震年",不区分该年发生了多少次7级以上地震,若某年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就视为"无震年"。分析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与"有震年"或"无震年"之间的关系,利用χ2检验方法对其显著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①当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30时,其后第6年为"无震年",这个关系在2%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②当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24时,其后第6年或第9年为"无震年",这个关系分别在10%和2%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③当N<10时,其后第6年为"有震年",这个关系在2%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39.
李艳娥  邢成起  陈学忠 《地震》2020,(1):112-127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发生MS7.0地震,引起了专家们对其附近地区未来强震危险性的关注。根据弹性半空间位错理论,利用通过远场地震波形资料和InSAR资料联合反演得到的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震源断层面上的位错分布,计算了九寨沟MS7.0地震在附近断裂带上产生的剪切应力、正应力和库仑破裂应力。不同深度的水平面上剪切应力、正应力和库仑破裂应力的分布显示, 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对其震中附近的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北段、东门沟断裂和虎牙断裂北段等的影响明显,对其他断裂带的影响不甚明显。随着深度的增加,影响似有减弱的趋势。本文还给出了剪切应力、正应力和库仑破裂应力在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北段、东门沟断裂和虎牙断裂北段断层面上的分布,计算了断层面上不同深度区域内剪切应力、正应力和库仑破裂应力平均值。据此分析表明, 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可能使塔藏断裂、东门沟断裂、岷江断裂北段发震时间推迟,使虎牙断裂带北段断层面变得容易错动,其发震的危险性可能会增加。  相似文献   
40.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与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祥云  陈学忠  李艳娥 《地震》2010,30(1):50-60
采用区域和远台Pn或Pg初至波初动符号, 利用下半球等面积投影, 求解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和截止到2008年12月10日发生的部分4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 汶川8.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为: 节面Ⅰ的走向为5°, 倾角为48°, 滑动角为39°; 节面Ⅱ的走向为247°, 倾角为62°, 滑动角为131°。 P轴方位角为309°, 仰角为8°, T轴方位角为208°, 仰角为54°, B轴方位角为44°, 仰角为35°。 结合地质构造和余震空间分布, 可以确定节面Ⅱ为发震断层面。 根据震源机制解, 引发本次地震的断层活动主要表现为逆冲, 主破裂面为S67°W与该地震所在断层的走向基本一致(断裂总体走向N45°E)[1]; 主压应力轴P轴为N51°W, 主压应力轴P轴方位与该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 根据余震震源机制解结果,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发生的余震与北段发生的余震的震源机制都具有优势分布, 且两者差异明显。 早期发生在南段的余震的破裂是以逆倾滑动为主, 兼有走向滑动;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余震向北段迁移, 在龙门山构造的北段地震震源的破裂方式以走向滑动为主, 兼有一定的逆倾滑动; 龙门构造带南段震源应力场受主震应力场的控制, 而龙门构造带北段震源应力场不仅受区域应力场的影响, 还受主震应力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