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185篇
地球物理   39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For showing the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in and near China as well as all over the world, two epicentral maps for the earthquakes occurred last year are published annually in the 6-th issue  相似文献   
22.
根据环境应力场寻找中国大陆地区的潜在震源区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培善  白彤霞 《地震学报》1995,17(3):294-304
地壳介质是一种里面存在着许多裂纹的非完整介质.断裂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介质的强度远低于完整介质的强度.笔者认为,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中裂纹在合适的条件下由稳态扩展逐渐发展到失稳扩展的结果,地震破裂即为断裂力学所阐明的低应力快速破裂现象. 快速破裂的出现必需要有局部应力和应变的高度集中.根据Knott(1973)对裂纹尖端进行的弹塑性应力分析表明,裂纹尖端的应力状态对裂纹的扩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应力集中,在裂纹尖端必然形成一个塑性区.塑性区中的位移已不是弹性位移,而是塑性位移.=a20/2y,这里,0是作用剪应力,它相当于地震发生时的初始应力或构造应力,a是裂纹半长,是刚性模量,y是介质剪切屈服强度.而地震位错恰恰是发生在形成塑性区的裂纹末端.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假定,设位错D(1,t)为文中的公式(5),地震最大位移为Dmax=L20/4g,式中,L是断层长度.若刚性模量取上地壳的数值,=33 GPa,介质剪切屈服强度y取实验室给出的平均值y=30 MPa,那么,根据Dmax和L的观测值,利用此公式就可以估计大震的构造剪应力值.计算结果表明,全球的大震构造剪应力值大多数在5——20 MPa 之间,有地区差异,平均为10 MPa. 笔者在进一步研究了震源谱的性质后,又导出了体波震级mb对0和地震矩M0的依赖关系(即文中的公式(11)),此公式提供了直接利用地震观测资料大量计算构造剪应力值的可能性.我们认为,构造剪应力场是控制地震发生的主要因素,出现高应力值地震的地区是容易发生强震(MS6.0)的地区,即地震危险区.我们对1987年以来全国所有mb3.8的地震计算了它们的剪应力值,据此,划出了我国大陆地区强震危险区并给出了震级范围. 1992年4月——1994年1月31日,中国大陆地区共发生9次MS6.0的地震,其中8次均落在我们事先划定的危险区内,只有1次在危险区外.实践证明,这种新方法作为中期强震预报,是一种有效的预报手段,有着良好的物理基础和令人鼓舞的发展前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3.
地震定量和震源参数测定,在 IUGG 大会里被编在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IASPEI)大组中的 S_2小组。S_2组中,共有20篇论文在大会上宣读,有38篇论文以张贴的形式展出,既宣读又张贴者占4篇。这样共接纳了54篇论文。数量还是相当多的。说明有较多的人在这个领域工作。笔者参加了这个组的讨论。地震定量和震源参数测定的早期工作,大多数是地震定位和震级测定,进而用测得的地震参数联系地质构造、板块构造、发震构造来  相似文献   
24.
根据现今地震学的发展情况,为适应现代地震观测的需要,国家地震局组织了有关人员,对“地震台站观测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进行了修定。修改了其中过时的和有错误的内容,又增补了一些新内容。为了使有关人员更清楚地了解修改部分的内容,更好地贯彻实施新“规  相似文献   
25.
Catalogueofearthquakes(March-May,1995)Pei-ShanCHEN(陈培善)(InstituteofGeophysics,StateSeismologicalBureau,Beijing100081,China)Il...  相似文献   
26.
利用区域地震台微震仪的的资料,测得海城地震部分前震和余震的区域剪切应力值τ_o 和介质品质因数 Q。结果表明,海城地震是在低应力背景下发生的,没有显示出主震前后τ_o 值有明显的变化。本区 Q 值为250,而本溪震群及和顺震群处 Q 值则约为100。并讨论了微震仪脉冲响应的近似计算,以及震级标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本文分析了震级混乱的主要原因是震级没有一个绝对标度论述了建立地震震级绝对标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捉出一种建立震级绝对标度的办法:即利用地震矩张量M_(αβ)的第二坐标不变量I_2的绝对值开根(|I_2|)~(1/2)=M_0。这样建立的绝对标度有以下优点1、物理意义清楚,本质上反映了破裂的规模,在位错情形M_0=G△uS,2、不依赖于观测地区,仪器、和台基,它是一个绝对的力学量。3、不存在饱和问题,对极大的地震和极小地震甚至岩石样品中的微破裂都有定义。4、对深震亦有定义。5、由于它是一个绝对力学量,所以可以把全世界测定的震级统一起来,并且可以检验各家测定震级的优劣。6、若用M_w=2/3logM_0-10.7作为震级系统的定义,则这样定义的矩震级系统能和过去使用的Ms和M_L衔接起来,因此也便于使用过去的资料:  相似文献   
28.
文章评述了目前测定震级工作中存在的三方面问题:台网内各台测出的震级不一致,台网间测定的震级有很大的系统差和各种震级之间的换算十分混乱;讨论了震级的物理基础及其统一的途径,并认为建立一个震级的绝对标度是解决震级混乱状况的根本途径;最后提出了用震源参考球上平均位移谱的高度来计量震级的设想。  相似文献   
29.
Illustration All the data in this catalog are chosen from the ″Preliminary Seismological Report of Chi-nese Seismic Stations″ (Its abbreviation is ″Monthly Report″). The catalog includes the events of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