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194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122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针对1∶50 000数据库更新工程中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几何纠正的情况进行总结,在充分利用缺少控制卫星影像几何纠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生产实验,提出常用传感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工程生产中的控制点数量和分布要求。对同轨同时相影像拼接后纠正和多源卫星影像联合区域网平差进行研究实验,并在控制困难区域的正射影像生产中进行验证应用。本文研究内容可用于指导同等精度要求的卫星正射影像工程生产。  相似文献   
502.
温带干旱地区近地层空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定我国温带干旱地区的四种植被类型:典型草原(内蒙古)、荒漠草原(宁夏)、榆树林(宁夏)和油松林(宁夏)为观测样地,观测研究了近地层空气CO2浓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干旱地区近地层空气CO2年平均浓度为323.49±21.36×10-6,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本底数据,其平衡受当地植被覆盖程度和种类控制.(2)近地层空气CO2浓度随植被类型不同存在差异,灌草丛生的榆树林最低297.92±15.56×10-6,裸露的荒漠草原最高331.82±19.17×10-6,植被的种类控制着地表面空气CO2浓度的大小,灌木杂草有利于吸收近地层空气的CO2,裸露的地表不利于CO2浓度的吸收和调节,植被在空气组成平衡过程中,起着"汇"的作用,尽管干旱地区植被稀少.(3)干旱地区近地层空气CO2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11月份浓度最高336.54±27.12×10-6,7月份最低305.05±15.45 × 10-6;呈"S"型曲线变化趋势,这种季节变化十分有利于调节地表空气CO2的浓度.(4)干旱地区近地层空气CO2浓度存在日变化,变化范围261.0×10-6~384.0×10-6,均值为323.5×10-6.一天中,平均CO2浓度最低时间在下午的16:00时,最高时间是在半夜0:00时.变化趋势呈"沟谷"状,两头高,中间低.(5)在人烟稀少的温带干旱地区,植被、土壤和气候相互作用,调节和控制差近地层空气CO2的浓度变化.  相似文献   
503.
全球30m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Globe Land30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国家863重点项目支持下,我国成功研制出全球30 m地表覆盖数据产品Globe Land30。该成果包括2000基准年和2010基准年两期,有耕地、森林、草地、灌木地、湿地、水体、苔原、人造地表、裸地和冰雪十大类型,第三方评价总体精度为83.50%。2014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将其赠送给联合国使用,是中国向联合国提供的首个全球地理信息产品。该成果成为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科学数据,目前已有近120个国家的用户下载使用,推动了国际对地观测与地理信息的开放共享,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本文主要介绍了Globe Land30产品的技术创新、精度评价与成果应用。  相似文献   
504.
基于30 m地表覆盖数据产品完成湿地精细化分类,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较高分辨率及较详尽全球湿地数据的应用需求。本文在深入分析湿地分类体系与细化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以湿地细化类别的定义、多元知识的分层分类、亚类数据精细化提取为主线的总体研究思路,制定了基于先验知识的对象系统筛选、基于森林数据的同位像元提取、基于最佳阈值的极大似然掩膜的主体分类方法,并应用于数据生产实践获得8个亚类信息。该方法克服了常规手段普遍存在的周期长、效率低等弊端,实现了全球较高分辨率湿地亚类数据的快速精确制图,总体分类精度达82.6%,对地理世情及其他地表覆盖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05.
张艳霞  陈军  江小均 《地质论评》2017,63(2):458-470
蜥脚类恐龙是中生代时期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作为广泛分布于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种进化十分成功的恐龙,蜥脚类足迹也是分布较广,从早侏罗世到晚白垩世的地层中都有发现。诸城地区南部皇龙沟莱阳群、北部张祝河湾及棠棣戈庄大盛群中发现了三处早白垩世时期数量不等的恐龙足迹化石,这三处化石点都发现了蜥脚类的恐龙足迹化石。诸城地区三处的蜥脚类恐龙足迹之间有什么异同呢?这些足迹的造迹者都属于同一种蜥脚类恐龙吗?本文在大量的数据统计基础上,根据前后足的面积比对蜥脚类足迹进行了初步分类,推测早白垩世早期的皇龙沟及早白垩世晚期的棠棣戈庄都至少生活有两种不同的蜥脚类恐龙,证实了蜥脚类群居生活的特性。对三处不同时期蜥脚类恐龙体型的对比总结出蜥脚类体型趋小化的演化趋势,并分析认为环境的变化是演化的动力机制。对白垩纪恐龙物种的更替,古环境变化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06.
塔里木盆地大型碳酸盐岩台地形成与构造演化过程中,发育了台缘礁、台内滩与深层白云岩等巨厚的碳酸盐岩建造,经过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种类繁多、规模巨大的岩溶缝洞系统,是台盆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基于野外露头与井下地质、岩样分析、地球物理预测及岩溶地质刻画,静态特征与生产动态等多学科动静态一体化研究,阐明了洞穴、溶蚀孔洞、裂缝等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及大型岩溶缝洞系统的形成机理;创建了与不整合暴露、断裂破碎相关的岩溶叠合复合发育模式;揭示了不整合面相关岩溶横向广泛分布、断层相关岩溶纵向局部拓展及其三维展布规律;提出叠合复合岩溶缝洞系统是油气复式成藏的关键,亦是复式油气聚集区立体勘探开发的基础,叠合复合岩溶模式的建立有效指导了塔中隆起碳酸盐岩凝析气田的重大发现与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507.
目前,随着城市构筑物的三维建模逐渐成为热点,空间实体的三维描述成为关键基础问题之一,国内外大量专家学者对其在三维空间的特征及其各种关系,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描述。本体论主要研究物体的本质属性,存在方式以及如何被剖分、在一定的空间如何分布等。本文结合本体论的理论,分析了城市构筑物的描述层次及几何定义,提出了基于本体论的三维描述框架,并设计实现了原型系统,为空间实体的真三维建模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08.
介绍了矿产资源规划中期评估的意义和要求,分析了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及其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联系,着重对《江苏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剖析,并对下一步的矿产资源规划工作提出了建议。认为该《规划》在江苏省得到较好的实施,并取得明显的实施效果,对推进江苏省生态矿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09.
分别采用时间序列中的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模型和指数平滑模型Holt-Winters的加法模型,对IGS站发布的广西地区16个格网点进行短期的电子含量TEC预报。并利用组合权重的方法对两种模型组合进行TEC短期预报。分析比较不同季节各个模型的预测效果,以及电子含量的变化与太阳黑子数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在各个季节都优于两种单一模型,不同季节,太阳黑子数的含量和电离层电子含量预测的精度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10.
泥堡金矿床是黔西南近些年发现的大型金矿床之一,前人对金的富集规律及成矿过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从金的三维富集规律方面探讨金的成矿模式尚未研究。本文利用3Dmine软件对泥堡金矿床的地层、断层和矿体进行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结果显示,矿体呈顺层状和沿断层产状产出,Au主要富集层位为上二叠 统龙潭组二段和一段(P3l2、P3l1),赋存位置为构造蚀变体(Sbt)、F1断层内、F1断层两侧、背斜轴面附近、背斜轴面与断层F1之间,背斜轴面倾向一侧的背斜翼部,且Au含量具有斑块状分布和带状连续分布特点,表现出Au在局部斑块处含量高,并向四周持续递减。据此,本文结合Au的物质来源、流体来源、以及矿床中的地层岩性、断层和背斜组合等特征,获取了矿床形成的流体流向路径,提出了“S型”和“断层+背斜轴面”的成矿模式,这对于泥堡金矿床及类似的矿床开展下一步找矿和成矿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