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148篇
海洋学   45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围绕着全域旅游气象服务的需求,研究和设计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入技术的全域旅游气象服务系统模型,并根据该模型,融合海南省当地的气象、地理、旅游、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源数据,在微信上开发了"站点式景区道路天气导航地图"。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业务运行,该系统能够提供比较准确的"衣、食、住、行、娱"综合旅游信息,为游客的出游提供趋利避害的参考,提升了海南全域旅游气象服务能力。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相似文献   
232.
为了建立长江中游不同成因的沉积物磁组构识别标志,讨论磁组构参数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对采自长江中游风成沉积与现代不同沉积环境下的水成沉积物进行了磁组构参数测试和对比。结果表明:①风成沉积的κ、P、F、L值均明显低于水成沉积的相应值,但q值却比水成沉积的偏大,反映风成沉积物的分选较水成沉积物的要差;②在磁组构参数FL关系图上,风成沉积数据点多集中于坐标原点附近,指示沉积动力相对比较弱的沉积环境,而水成沉积数据点却主要分布于F轴附近,反映水成沉积物的F较L发育;③风成沉积的磁化率最大主轴偏角的方向比较分散,但总体方向仍与形成风尘砂的风向一致,并且长轴的倾角较大(22°~24°),短轴的倾角较小(45°~51°),而水成沉积的磁化率最大主轴偏角的方向比较稳定,指示了来水方向,并且长轴的倾角一般小于10°,短轴的倾角大于80°;④风成沉积的T值介于-1~1之间,而水成沉积的T值却主要以大于1的为主。上述特点可作为长江中游风成与水成沉积物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233.
夏季消融期祁连山“七一”冰川反照率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2006年夏季"七一"冰川自动气象站和光谱仪的反照率资料, 分析了夏季"七一"冰川反照率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夏季"七一"冰川反照率的日际变化受气温影响明显, 冰川上、下部位反照率差值动态变化并具有一定的日变化特征. 冰川表层积雪随着变质作用的增强, 其光谱反射率不断下降, 其中紫外和红橙光波段反照率降幅较大(尤其是紫外波段), 在紫蓝波段降幅相对较小. 晴天时, 雪面上紫外及可见光波段反照率日变化幅度要比在冰面上的变幅大, 日变化曲线在雪面时也不对称. 冰面上各波段反照率日变化较平缓, 曲线则都比较对称. 无论在雪面还是冰面, 近红外波段反照率日变化曲线均比较对称. 冰川上全波段反照率的日变化曲线形式趋同于可见光波段反照率的日变化曲线. 同时, 文中还初步分析了反照率和积雪密度, 积雪污化浓度之间的关系, 以及反照率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4.
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耶和龙冰川表层雪化学组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9月底, 在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耶和龙冰川随海拔变化采集89个雪样, 分析了微粒和主要可溶无机离子(Na , K , Mg2 , Ca2 , NH 4, Cl-, NO-3, SO2-4)浓度以及δ18 O, 研究了各种物理化学指标在冰川中的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大多数样品中主要阴、 阳离子当量摩尔浓度顺序为: NO-3>SO2-4>Cl-;Ca2 >NH 4>Na >Mg2 >K , 碳酸盐类物质是化学离子主要来源. 各种主要可溶离子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过程. 但由于融化再凝结过程, 不是所有离子在污化层浓度最大. 在所采样区域的表层雪中化学离子没有明显变化趋势, 指示局地物质的输入有限. 受降水量效应影响, 暖季δ18 O值低, 冷季高. 样品中, 9种离子被分为: 1)Ca2 , Mg2 和HCO-3~CO2-3;2)NH 4, SO2-4和Cl-;3)NO-3;4)Na , K 四个群组.  相似文献   
235.
柴达木盆地灌丛沙丘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柴达木盆地灌丛沙丘剖面风沙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及其相关特征参数、分布模式和(La/Yb)N-REE(稀土元素)物源特征。结果表明:灌丛沙丘剖面风沙沉积物中REE值100.52~163.47 μg·g-1,接近于新疆灰钙土,而略低于中国黄土;LREE(轻稀土元素)值87.80~144.65 μg·g-1,占总量86.62%~90.53%,决定了稀土总量的变化。总体表现为LREE相对富集,而HREE(重稀土元素)丰度相对较低,分馏特征基本相似,呈斜"L"型缓右倾斜,Eu大致呈现中度负异常的分配模式,而Ce未表现出明显异常,且更多地反映了其物源特性。其物源主要由东昆仑北麓冲积扇碎屑沉积物质经过风化、搬运、沉积而成,而并非来自于干旱期的湖底剥蚀物。总体而言,灌丛沙丘沉积过程稀土元素分异特征反映了灌丛沙丘发育时期柴达木盆地总体处于干燥的气候环境,化学风化作用弱,植被发育相对较差,成壤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36.
关于我国北方干旱化及其转折性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过去半个世纪,中国经历了北方的"西湿东干"和东部的"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格局。近十几年来,这种降水长期变化的分布格局是维持还是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基于年降水观测数据、自矫正的帕尔默干旱指数scPDSI、地表湿润指数SWI及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卫星数据反演的陆地水储量(TWS)对中国区域干旱化问题进行了再分析。结果表明,近16年(2001~2016年),中国东部地区(100°E以东)"南涝北旱"的格局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长江上中游及江淮流域已转为显著的干旱化趋势,而华北地区的降水已转为增加趋势,东部"南旱北涝"的格局基本形成;北方过去的"西湿东干"也转变为"西干东湿"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然,中国区域的降水格局在2001年后发生了明显的年代尺度转折性变化,两种常用干旱指数scPDSI和SWI的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但GRACE的陆地水储量(TWS)的分析却显示,最近16年来,中国东部"南涝北旱"的格局仍未发生变化,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干旱化的时段,且有加剧的趋势,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37.
本文从电梯的构成、布局位置等方面分析了雷击对电梯造成损害的原因,研究了电梯遭雷击的损坏形式包括直接雷击、闪电电涌侵入、雷击电磁脉冲和反击,针对性地提出了直击雷防护、等电位连接、屏蔽、限制过电压、定时开展防雷检测等措施,为使用单位采取电梯雷电防护措施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38.
内蒙锡林浩特石灰窑铌钽矿床是我国最近发现的一处大型稀有金属矿床.通过详细分析该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其成因,主要获得如下认识:1)该矿床矿石属于碱性花岗岩系列;2)矿石中的铌钽矿物主要包括铌锰矿、铌钽铁矿、铌钽锰矿、锡锰钽矿和细晶石;3)该矿床可能是前期花岗岩岩浆结晶和后期热液交代综合作用的产物,热液交代是铌钽铷主要成矿阶段;4)从铌钽铷矿化成因和富集规律可知,金属矿化与钠长石化、云英岩化密切相关,且矿体赋存于蚀变花岗岩中,分布上严格受北东向构造的控制,因此,钠长石化、云英岩化的花岗岩是寻找上述稀有金属的直接找矿标志,同时石灰窑燕山早期花岗岩出露地段很可能是寻找稀有金属矿的有希望地区;5)围绕石灰窑花岗岩主岩体周围寻找晚期侵位的钠长石化花岗岩小岩体的隆起和浅部部位,是寻找钽铌铷矿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39.
对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附近PRD05孔(113°11′ 02″E,22°31′24″N)的岩性和介形类的高分辨率分析表明,受海平面变化和河流作用的影响,研究区晚第四纪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26600\{a BP\}以前为河流环境,底部为河道沙砾沉积,随后水动力条件减弱,发育河漫滩沉积。26600—13400\{a BP\} 前期发育泛滥平原相沉积,后期受末次冰期的影响,本区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泛滥平原相沉积的上部风化成杂色黏土。珠江口地区冰后期海侵应开始于约13400\{a BP\}。13400—9000\{a BP\}为海侵初期,本区形成沼泽相沉积。9000—4850\{a BP\}为全新世大海侵时期,本区为持续的河口海湾环境,发育以海相—半咸水型为主的介形类动物群,发生了3次小规模的海平面波动,导致水体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介形类动物群的组成和丰度。最大海侵发生于7500—7140\{a BP\}之间,PRD05孔主要介形类属种的丰度在这一阶段达到全新世最大值。4850\{a BP\}以来为持续海退期,河流作用增强,本区逐渐转变为上三角洲平原环境。  相似文献   
240.
近几年来,多个大型油气发现使得毛塞几比盆地成为国际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基于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系统开展了沉积相以及沉积模式研究、储层物性分析、烃源岩评价以及成藏体系分析工作。研究结果表明:①盆地中南部外陆架广泛发育多期强制海退三角洲沉积体系,受基准面旋回控制,强制海退三角洲顶积层遭受剥蚀,砂体被搬运到三角洲前部,形成强制海退砂,砂体在陆架边缘附近广泛分布;陆坡类型控制了深水扇差异分布模式,南部断控型陆坡控制了深水扇的分布,深水扇主体发育在陆坡坡脚,距离陆架边缘较近,北部平缓型陆坡下重力流搬运较远,深水扇主体远离陆架边缘,据此建立了南部断控型陆坡控砂模式和北部缓坡型陆坡富砂模式。②外陆架强制海退三角洲和北部缓坡型深水扇储层条件好,测试产能高,受胶结作用和滑塌碎屑影响,南部陡坡型深水扇储层物性差。③油源对比表明,油气主要来自下白垩统阿普第阶-阿尔比阶与上白垩统赛诺曼阶-土伦阶海相烃源岩,阿普第阶-阿尔比阶烃源岩以Ⅱ2型干酪根为主,主要生气;赛诺曼阶-土伦阶海相烃源岩以Ⅰ型干酪根为主,主要生油。④研究区发育3套有利成藏体系,分别为阿尔比阶陆架边缘成藏体系、阿尔比阶-土伦阶陆坡坡脚成藏体系以及赛诺曼阶陆坡远端成藏体系,其中陆架边缘成藏体系与陆坡远端成藏体系勘探潜力更大,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