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8篇
  2024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福建梅仙铅锌(银)矿床位于闽中裂谷带,是一大型多金属VMS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在详细野外地质考察基础上,通过对梅仙铅锌(银)矿区花岗斑岩2个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确定其为燕山期花岗斑岩((148.9±1.4)Ma,(152.0±2.1) Ma)。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花岗斑岩具有高硅、富钾、中等含量的铝和全碱以及弱过铝质等特征。其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普遍向右缓倾,且重稀土元素分配曲线比较平坦,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强场元素,不具明显的Nb、Ta亏损,是产于碰撞后构造背景之下的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其母岩浆形成后发生了角闪石、黑云母和斜长石等矿物高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梅仙矿区花岗斑岩在空间上与铅锌硫化物矿体和赋矿层位关系密切,岩浆富含挥发分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分异程度高,表明该燕山中期岩浆活动有利于矿区矽卡岩化成矿作用,并可对早期层控块状硫化物矿体进行强烈的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22.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   总被引:85,自引:8,他引:77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是由韧性剪切叠覆构造岩片组成,具NWW-SEE向剪切矢量及SEE向NWW的剪切指向,与折返构造伴随的高压和超高压退变质反应过程与石英从高温—中温—低温的组构模式吻合。150~100Ma期间的伸展事件包含了北界韧性伸展转换性剪切带及莱阳盆地的形成、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北部花岗岩侵位、折返面理弯曲形成背形构造及伴随的韧—脆性正滑构造。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表明,240~220Ma扬子板块巨量物质往北深俯冲于北中国板块之下,220~200Ma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整体快速折返,折返板片中保存的自上而下变质岩石单元序列与剪切叠覆构造岩片的物质组成序列基本一致。提出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折返板片呈上拱的舌形体,变形分解表明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板片是在“挤出”机制下折返及受后期伸展事件的改造。  相似文献   
23.
武夷山成矿带发育多期海相火山成矿建造,是近些年矿产勘查的重要对象。基于该成矿带龙岩地区晚石炭世经畲组铅锌矿化角砾岩层的宏观地质特征,对其中硅质岩进行了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铅锌来源与富集机制等问题。研究发现,硅质岩SiO_2和Al_2O_3呈负相关,Fe_2O_3/FeO大多数1,并具有Eu正异常特征,说明硅质岩为热水沉积成因。硅质岩Al_2O_3/(Al_2O_3+TFe_2O_3)值为0.73~0.80(平均值为0.77)、Al_2O_3/(Al_2O_3+TFe_2O_3+MnO)值为0.60~0.65(平均值为0.62),LaN/CeN为0.86~2.49(平均值为1.52),表明硅质岩形成时受到了陆源物质影响。龙岩地区晚石炭世经畲组铅锌矿化角砾岩层是海底热水喷口塌陷作用的产物,对指导该区铅锌矿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
The Mazhuangshan area lies in northeast to Aqikekuduke,where are distributed in-termediate-acid rocks,which were formed in the Middle-Late Carboniferous epoch.The magmatic rocks are peraluminous and belong to calcareous series.All values of ACNK(1.03-2.12),ANK(1.67-2.93),SI(4.1-33),δ(0.71-4.82),La/∑REE(0.09-0.26) ∑LREE/∑HREE(1.76-11.01),(La/Sm)N(1.60-6.35),(Sm/Nd)N(0.33-0.58),(La/Yb)N(4.7-12.1),LaN/Lux(5.9-11.8),(Ce/Yb)N(3.14-6.64),δEu(0.38-1.06),RbN/SrN(41-120)and Sr(0.02-0.2)demonstrate they vary with D_I(45-90).S-B diagram also shows that the lithophile elements are abundant in acidic magmatic rocks,Moreover,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rimitive magma originated from a subduction zone at the continental edge,and underwent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and contamination,then generated the magmatic rocks,The multi-cation index(R:3055-3993,R2:286-438) shows that the primitive magma originated from the mantle,All these conclusions are beneficial for exploring gold deposits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25.
26.
福建紫金山及其外围地区分布的浅成-超浅成斑岩体与成矿关切密切.紫金山外围东留花岗斑岩体位于福建省武平县境内,花岗斑岩体内外接触带普遍发育强烈的矿化蚀变带.通过对东留花岗斑岩体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东留花岗斑岩体具有过铝质A型花岗岩的特征:富硅、钾、铁,贫钙、钠、镁,A/CNK值大于1.1,分异指数高,富集HFSE、Ga、LREE、Y(Ce),亏损Ba、Sr、P、Ti,具有强烈的铕负异常.东留花岗斑岩体作为矿化蚀变岩石的母岩,可能为矿化作用提供热源和成矿物质,具有寻找锡多金属矿的前景.  相似文献   
27.
武夷山成矿带桃溪环形构造区典型矿床成矿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武夷山成矿带发育大量的环形构造,桃溪环形构造位于成矿带南部。沿环形构造周边分布大量的大中型铜多金属矿,紫金山铜金矿、岩背锡矿和红山铜矿是其代表。这些矿床成矿年龄集中于125~90 Ma,与桃溪环形带上大多数矿床一样表现为斑岩型-岩浆热液型铜多金属矿成矿特征。紫金山、岩背和红山矿床的成矿斑岩体成岩年龄94~133 Ma,多为燕山期复式杂岩体中晚期,是中生代晚期壳幔作用的产物。桃溪环形构造是构造作用和岩浆作用的结果,并导致了与构造和岩浆相关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28.
南苏鲁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CCSD-MH及地表的榴辉岩Sm—Nd同位素年龄测试结果显示,每件样品中全岩(Wr)与石榴石(Grt)和绿辉石(Omp)点均在一条直线上。除样品B210R186以外,其余5件榴辉岩均给出十分相近的Sm—Nd等时线年龄,位于202.6-219Ma之间,这与榴辉岩围岩——片麻岩锆石边缘记录的近等温减压退变质年龄(200-220Ma)十分接近,表明测试的榴辉岩中石榴石的Sm—Nd同位素体系有可能在近等温减压退变质时重置,并在向角闪岩相退变质过渡时封闭。因此,笔者测定的202.6-219Ma的Sm-Nd全岩-矿物等时线年龄,应代表了南苏鲁榴辉岩在构造折返过程中近等温减压阶段的退变质年龄,而不能代表苏鲁地体的超高压变质年龄。  相似文献   
29.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使用石油大学研制的岩心地面伽马测量仪对主孔2000m岩心进行了连续测量,并记录峰、谷的伽马值及其对应的岩性、构造和矿化等特征。通过系统测量,建立了主孔2000m自然伽马值剖面,发现榴辉岩具有较低的伽马值,并从榴辉岩→角闪岩→花岗片麻岩,伽马值逐渐增大。伽马值与变质岩的岩性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并从放射性元素U、Th和K含量的角度来看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变化规律,探讨这些元素变化的成因,指出变质基(中)性岩原岩反映的岩浆岩成因,不同于变质泥质沉积岩;岩石高Th/U比值与岩石曾经经历了近地表环境有关。主孔深变质岩自然伽马测量的系统研究对主孔岩心深度归位、探讨岩石成因和区域岩石圈热状态和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从填制火山岩相-构造图着手,在宏观了解矿化地质特征及与火山机构的关系后,进行了成矿元素、稀土元素、铅同位素和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流体包裹体等方面的研究,继而探讨了矿床成因。矿体的形成同火山机构相关,至少存在两大成矿期,以隐爆角砾岩型为富矿体。并为今后进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