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三江平原水环境中可溶性铁的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2007年共6次采集了三江平原主要河流和水田集中分布区的地下水水样,分析可溶性铁含量。结果显示:地下水中Fe2 含量普遍高于Fe3 ;可溶性铁含量变化于0.03~21.00 mg/L,平均为5.48 mg/L,最大值出现在夏汛期。江河水中可溶性铁的主要形态是Fe3 ;可溶性铁含量的变化范围是0.04~2.05 mg/L,平均为0.42 mg/L,峰值也出现在夏汛期;沼泽性河流中可溶性铁含量高于非沼泽性河流。松花江可溶性铁输出通量为240×105kg/a,黑龙江为200×105kg/a,乌苏里江为70×105kg/a。  相似文献   
12.
冷季不同植物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工程实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以亚热带地区福建省永春县农村生活污水作为处理对象,选取10种湿地植物,构建具有不同植物类型的表面流人工湿地的实例工程,比较不同植物配置人工湿地的处理能力,以及湿地植物的生物量和植物体内氮、磷累积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水龙和美人蕉人工湿地具有较高的铵态氮去除能力,去除率可分别达到76.7%和87.7%;两者同时也对总氮表现出较好的去除效果,尤其是美人蕉人工湿地在冬季节对总氮的去除率可维持在80.3%以上;2014年初冬季节实验结果表明,水龙还具有一定的总磷去除能力,去除率可达到69.0%.水龙和美人蕉具有较大的生物量,其单位面积干重可分别达到0.46和0.30 kg/m~2,又能较好地积累氮、磷元素,其体内氮含量可分别达到6.43和4.60 g/m~2,磷含量可分别达到0.50和1.01 g/m~2.综上所述,种植水龙和美人蕉的人工湿地总体处理效果较好,同时又能更多地积累氮、磷元素,且具有更大的生物量,可选为相对适宜用于处理生活污水的适合亚热带地区应用的人工湿地植物.  相似文献   
13.
I.INTRODUCTIONMostvolcanoesaredistributedinnortheastofChina.Thevolcaniceruptionscanchangethegeneralmorphologicconfigurationof...  相似文献   
14.
边玉  阎百兴  欧洋 《湿地科学》2014,(2):235-242
总结已有的人工湿地微生物研究发现,数量、活性和多样性是辨识人工湿地微生物特征的关键指标。以识别这3类指标的研究方法为依据,对相关研究方法/技术进行分类,全面介绍这些方法/技术的基本原理,比较这些方法/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认为未来人工湿地微生物研究方法/技术的发展重点是对现有方法/技术的提升与改进、多种方法/技术的有机结合和新方法/技术的研发。  相似文献   
15.
东北低山丘陵区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高强度的农业垦殖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侵蚀沟危害日益加剧。选择东辽河上游106.5 km2的区域为研究区,基于分辨率2 m的遥感影像,在GIS人工预判读侵蚀沟的基础上,野外实地验证并测量了研究区内长度≥50 m、且深度≥0.5 m的侵蚀沟的几何参数与经纬度;基于DEM获取了侵蚀沟所在坡面的坡度、坡向和高程等空间信息;分析了研究区侵蚀沟的基本特征与时空演化趋势,探讨了坡度和坡向对侵蚀沟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目前研究区已形成侵蚀沟322条,分布密度为3.0条/km2,沟壑密度为0.8 km/km2,割裂度为1.4%,侵蚀沟发展速度快,沟蚀强度已达强烈程度,应引起足够重视。② 侵蚀沟主要分布在6°~9°的坡耕地上,坡度对沟蚀的影响明显,坡耕地高强度垦殖是沟蚀加剧的主要驱动力;③ 阳坡(S、E)上侵蚀沟分布相对较多,而阴坡(N)上侵蚀沟分布最少,坡向对沟蚀也有一定影响。研究成果为认识东北低山丘陵区侵蚀沟发生与演化提供了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北平原及毗邻地区古水文网变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东北平原及毗邻地区黑龙江中游的第四纪水文网变迁与时代。首次完整、系统提出下松花江溯源侵蚀切穿佳~依分水岭,袭夺了上松花江、牡丹江形成松花江的袭夺水系。黑龙江中游由于三江平原平均每年以1~6 mm速度下沉,下黑龙江溯源侵蚀,切穿了中俄境内的小兴安岭,形成萝北—嘉荫峡谷,袭夺了上黑龙江、结雅河和布列亚河,形成黑龙江袭夺水系。根据依兰达连河煤矿钻孔岩芯岩相分析,发现在古近纪和新近纪时在达连河—祥顺地区有一古大湖,上松花江和牡丹江流向该大湖,沉积了厚700~1000多米的湖河相碎屑岩含煤地层。后因伊通—依兰裂谷上升,下松花江溯源侵蚀,袭夺了流向该大湖的上松花江和牡丹江。所以松花江和牡丹江从来没有向西流向松嫩平原。松花江和黑龙江袭夺水系的形成时期是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此后,松辽平原偏西区域从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末形成古大湖,周围河流流向该大湖,呈向心状水系,从松辽平原湖相黏土层分布和古地磁测年确定,至中更新世末该古大湖衰亡。晚更新世以来松辽平原进入河流发展时期,松辽分水岭缓慢上升,并不断北移。黄、渤海在20年内下沉了60 mm,辽河溯源侵蚀,袭夺了东、西辽河。从此形成了辽河与松花江水系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7.
三江平原农田排水沟渠铁的输出及形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莉霞  阎百兴  潘晓峰  祝惠 《地理研究》2011,30(10):1818-1824
农田沟渠系统的输出将直接影响水体的生态环境安全。在大面积湿地农田化的三江平原,沟渠排水是铁输入河流的源和主要通道,也是北太平洋西北部okhotsk海铁输入的重要来源。以农田沟渠水体中铁为研究对象,采用切向超滤技术分离铁的形态,研究沟渠系统中可溶态铁的形态和迁移特征,探讨湿地开发后沟渠向河流输出铁的特征。通过对2005年...  相似文献   
18.
基于SWAT模型的三江平原沼泽性河流的径流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江平原位于中国东北部,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水资源的变化影响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应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模拟挠力河上游流域径流变化特征,为研究沼泽性河流水文变化特征提供有效的方法。根据水文相似性原理和参数移植法把校准的模型应用于七星河流域,进行无资料流域的径流模拟,年径流模拟校准期和验证期的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相关系数R2、相对误差PBIAS值分别为0.84、0.94、-5.70和0.91、0.93、-6.46,表明SWAT模型可以应用到七星河流域。  相似文献   
19.
松嫩平原西部盐沼湿地水环境化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邓伟  何岩  宋新山  阎百兴 《地理研究》2000,19(2):113-119
松嫩平原西部盐沼湿地水环境碱化程度高,水中的pH值普遍高于8.0,多数为苏打钠型水。在对本区盐沼基本水环境化学特征阐述的基础上,通过对水化学的基本变量CO32-、HCO32-、Cl-、Ca2+、Mg2+、SO42-、Na+和派生变量(Cl-+SO42-)/HCO32-及Na+/(Ca2+ Mg2+)等的相关分析,得出各水化学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以pH值为分类基础得到了判别函数和判别区域图,对区域盐沼湿地水环境化学特征的研究方法作出了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三江平原沼泽生态系统中露水凝结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三江平原露日季节变化的分析及对毛果苔草沼泽群落中露水的实地观测,探讨了年露日的出现规律及露水凝结量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三江平原露水出现频率较高的季节是夏秋季(6~9月),近12年来露日在66~108d/a,平均为95.42d/a;每年露水的凝结存在两个明显的峰值,分别是6月(或7月)、9月;露水量随高度的变化明显,植物冠层高度处的露水凝结量较多;由于沼泽植物茂密,叶面积较大,加之地面粗糙,单位土地面积上在植物及地面实际凝结的露水量远高于相同面积下较光滑的收集器测得的露水量。用杨木棒测得的毛果苔草地表面的露水量为2.83mm/a,折算成单位土地面积上地表面和植物叶片实际凝结的露水量为20.68mm/a,占同期降水量的5.05%。露水是影响水量平衡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