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95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328篇
海洋学   97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81.
782.
本研究报道了在福建省晋江和厦门近海采集到的新记录种——中国鱚,将其分布区向南延伸至福建省沿海,并对采集到的中国鱚进行形态特征的重新描述,及扩增其DNA条形码.中国鱚的主要鉴别特征为:第一背鳍鳍膜具不规则的、呈弥散状的黑色斑点,由前往后逐渐稀疏;第二背鳍沿鳍条具3~4行规则的黑色斑点;侧线上鳞数为6~7;脊椎骨数为37~39.结合Gen Bank中鱚属鱼类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采集到的中国鱚与中国鱚模式种聚类到一起,并与其余种类明显分开,在遗传距离和氨基酸水平上与其他种类产生了明显地分化,进一步证明了DNA条形码能高效快速的鉴别鱚属鱼类.本研究为鱚属鱼类分类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调查发现中国鱚主要分布在有大量淡水注入的河口区,南至韩国光阳沿海,北至中国福建省沿海,数量较少并不能形成渔汛.  相似文献   
783.
有些海洋硅藻在不良的环境下会形成休眠孢子,这种过程与环境中的氮、磷浓度密切相关。本文研究了培养基中不同氮、磷浓度下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休眠孢子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氮浓度在27μmol/L以下时即可形成休眠孢子,且培养基中氮初始浓度越低,休眠孢子出现得越早;单因子变量为磷浓度时,各组均在第3天形成休眠孢子,且培养基中磷浓度变化不大,其中磷浓度较高(50μmol/L)时,培养基中休眠孢子的密度和形成率均明显高于磷浓度较低的培养基(20μmol/L和10μmol/L)。低氮高磷(氮:20μmol/L,磷:50μmol/L)组休眠孢子密度和形成率在四组中最高,说明布氏双尾藻休眠孢子的形成受氮、磷两种因子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784.
西沙海槽盆地是南海北部陆坡西段的一个勘探程度较低的大型新生代深水沉积盆地。基于新采集的高精度多道地震资料并结合周边地区地质特征对盆地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在研究区内识别出8个地震反射界面,结合地震剖面振幅旋回性变化,将研究区新生代地层划分了3个超层序和8个层序,并进一步论述了各层序的顶底接触关系、地震反射特征、地层厚度、层速度及砂岩含量等。在层序格架内识别出5类典型的地震相:平行-亚平行相、楔状发散相、前积相、杂乱相及水道充填相。在地震相划分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层序沉积特征和沉积发育史的分析,认为始新世研究区呈现出陆相湖盆沉积体系特征;渐新世,盆地遭受海侵,研究区接受滨海相和浅海相沉积;早中新世,盆地中部沉积大规模半深海相沉积;中中新世末海平面出现下降,陆坡半深海环境的范围有所减小,西沙海槽浊积水道的雏形形成;晚中新世之后,研究区进入稳定的区域沉降阶段,主要发育了一套半深海-深海相泥岩沉积。此外,由研究区南北缘隆起区提供物源在层序内部还发育有近岸水下扇、三角洲、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由地形高差控制作用在陡坡带或断层下降盘还形成了斜坡扇、浊积体。  相似文献   
785.
岩基后成矿作用:来自小兴安岭鹿鸣超大型钼矿的证据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小兴安岭鹿鸣钼矿是新近发现的斑岩型超大型钼矿.尽管近年有一些新年龄和新资料发表,但是关于矿区的成岩、成矿事件的时代和成因仍有很大争议.本文采用LA ICP-MS锆石U-Pb、辉钼矿Re-Os以及黑云母40Ar-39Ar等测年方法分别对矿区的花岗斑岩、辉钼矿、以及二长花岗岩(下文称鹿鸣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开展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矿区花岗斑岩形成于174.0±2Ma(MSWD=3.2);辉钼矿等时线年龄为177.8±2.3Ma(MSWD=0.078),辉钼矿模式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77.5±1.2Ma(MSWD=0.058).黑云母40Ar-39Ar 900~1400℃坪年龄为175.9±1.1Ma,表明鹿鸣花岗岩形成于约176Ma(之前).因此结合野外、岩相学、前人结果等,认为鹿鸣花岗岩岩基成岩在前(>176Ma),花岗斑岩成岩在后(约174Ma左右),成矿应当在花岗斑岩成岩近同时或稍后,为早侏罗世末期.花岗斑岩含有浸染状硫化物,表明花岗斑岩体是致矿侵入体,鹿鸣(二长)花岗岩岩基仅仅是钼矿的围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尤其是MgO含量较高,高Sr低Y等特征,以及构造环境判别显示鹿鸣花岗岩岩基和花岗斑岩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火山弧环境.在早侏罗世早-中期,该区在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海和东部的饶河、伊佐那崎洋联合汇聚下形成俯冲带之上的加厚地壳,此时与地幔楔发生过反应的幔源岩浆底侵产生广泛的壳幔相互作用,形成鹿鸣花岗岩的岩基.随后加厚下地壳拆沉导致鹿鸣花岗岩岩基快速隆升,在地壳浅部,与来自于深部的花岗斑岩岩浆(+钼矿和深部流体)相遇,后者侵入到鹿鸣花岗岩岩基中,形成了斑岩及辉钼矿矿床.据此,提出鹿鸣钼矿属于岩基后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786.
页岩气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页岩气作为一种自生自储的非常规天然气,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可能具有与常规天然气不同的特征。综述了页岩气碳同位素特征和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包括高成熟页岩中存在天然气的甲烷碳同位素组成(δ13C1)大于乙烷碳同位素组成(δ13C2)的"反序"现象及其成因;在页岩气生产或现场解吸过程中,δ13C1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变重现象和页岩气稳定碳同位素参数在判别页岩气成因类型、预测页岩气的产能以及吸附气与游离气相对含量和判断页岩储集物性等方面的应用。认为进一步开展页岩气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碳同位素变化与吸附气和游离气相对含量的关系和开采或现场解吸过程中同位素变重程度与页岩储集物性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建立起相应的预测模型,对有效指导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87.
经过60年的油气调查与勘探,随着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的勘探程度不断提高,油气发现难度逐渐加大,海洋油气勘探新领域的开拓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的调查与勘探发现,中国海域前新生代盆地残留地层具有如下特征:①厚度大,一般为4000~6000 m,最大厚度超过9000 m;②分布广,有渤海、北黄海、南黄海、东海-南海北部和南海南部...  相似文献   
788.
 地形湿度指数可定量模拟流域内土壤水分的干湿状况,是静态土壤含水量的最常用指标,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但是,由于DEM本身的结构特点,其提取的地形湿度指数具有尺度依赖性。本文主要探讨因DEM水平分辨率不同而导致的DEM栅格单元异质性,对地形湿度指数提取的影响。以厦门市地貌类型比较复杂的西源溪流域为实验区,使用1 ∶1万等高线生成的2.5m和20m分辨率DEM数据,分别提取地形湿度指数并计算栅格单元地形异质性指数,分析DEM栅格单元异质性指数与地形湿度指数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基于高程标准差、地势起伏度、景观破碎度和多样性的栅格单元异质性指数与地形湿度指数偏差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这4个异质性指数对地形湿度指数差值的对数回归模拟效果良好且显著有效。这对低分辨率DEM提取地形湿度指数的误差纠正,以及描述区域土壤含水量等地形湿度指数的应用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89.
科学家公认“生命宜居带”是恒星周围的一个区域,其中液态水必须能够在一个类地行星的表面存在数十亿年之久;这个区域是环形的,它的内边界应该是行星围绕其母恒星运转而又不会使行星海洋的水散失到空间的最近一条轨道;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恶性发展的温室效应将占支配地位,结果使得海洋水蒸发殆尽(例如金星正是此种情况)。  相似文献   
790.
2011年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索尔·珀尔马特、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布赖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以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方面的卓越研究成果——发现宇宙加速膨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