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4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17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云开隆起区剪切带阵列及其与金矿成矿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开隆起区经历了自晋宁期以来的多次塑性-半塑性再造和脆性改造,在其边缘和内部发育了一系列具不同流变学性质的剪切带,构成了有规律的剪切带阵列。按剪切带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流变学属性等,概略划分为韧性剪切带阵列和脆性剪切带阵列,并分析由边缘剪切带系统和内部剪切带系统所组成。较详细地叙述了各剪切带阵列和系统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流变学特征,探讨了剪切带阵列与金矿成矿关系,并结合成矿动力学背景分析,指出云开隆起区  相似文献   
52.
应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锆石Hf同位素、微量元素以及锆石Ti含量温度计方法, 对浙西南华夏地块基性-超基性变质岩进行了研究. 由锆石U-Pb定年获得了该地区变质基底岩石的形成年龄和变质年龄. 原岩形成时的岩浆结晶锆石的U-Pb年龄约为1.85 Ga, e Hf(t)主要集中在-7~-3, 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2.9~3.4 Ga, 指示源区物质可能由太古代地壳物质重熔再循环所形成. 变质新生锆石的U-Pb年龄为260~230 Ma, Ti含量温度计显示其变质结晶温度为610~720℃, 与岩相学观察到的事实一致, 证明华夏地块在印支期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为华南二叠-三叠纪期间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时间约束. 该变质作用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华南板块之下导致的地壳变形加厚有关. 印支期变质事件的认识对理解华南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在内蒙古林西县西拉木伦断裂带内发育规模较大的中性岩墙群, 岩墙多呈NE3°~5°近直立侵入.对岩石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32.2±2.2Ma, 岩石侵位于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具有高钾钙碱性系列-钾玄岩系列的过渡特征, 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 岩浆源区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 是早期俯冲洋壳遭受幔源岩浆底侵作用的结果.岩墙的产状受左旋剪切机制控制, 该机制可能主要与太平洋板块相对亚洲板块的向北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54.
流体一超镁铁质岩相互作用与硬玉岩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敏  向华  钟增球  周汉文 《地球科学》2011,36(3):511-520
俯冲带中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以及流体循环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硬玉岩(翡翠)作为高档宝玉石材料,其成因一直备受关注.硬玉岩产于与俯冲带有关的蛇纹石化超镁铁质岩中,是俯冲带中流体与超镁铁岩相互作用的特殊产物.岩石组合、岩相学、显微结构及矿物化学特征表明:橄榄岩与流体的作用可以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蛇纹石化→(绿泥石、...  相似文献   
55.
黔东南新元古代岩浆岩单颗粒锆石 U- 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对黔东南地区摩天岭花岗岩、下江群基性火山岩及加榜基性侵入岩进行了精确的锆石 U- Pb法定年,年龄结果分别为 (825.0± 2.4) Ma, (815.8± 4.9) Ma和 (788.4± 2.6) Ma,形成时代均为新元古代中期.下江群的沉积上限应不晚于 788 Ma.下江群地层在所研究基性火山岩下厚度仅数百米,在其上厚度达数千米至近万米,可以推测下江群开始接受沉积的年代应接近于 815 Ma.在 815~ 788 Ma较短时间内沉积地层之厚,可见当时地壳上升和剥蚀速度都较快.前人的研究发现,扬子地块周缘和内部都存在着与摩天岭花岗岩年代相近的花岗岩体,以及扬子地块周缘和华夏地块都存在与下江群基性火山岩年代相近的包括双峰式在内的火山岩.另外,桂北黔东南和湖北黄陵地区新元古代的花岗岩和基性侵入岩在时代和地球化学特征上比较相近.认为桂北黔东南的新元古代岩浆岩的形成与地幔柱导致的 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  相似文献   
56.
豫西秦岭群变质岩岩相学特征及早期地壳演化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豫西秦岭群是东秦岭褶皱带的核心岩系,具角闪岩相变质并有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空间上呈透镜状构造域,其内部可识别三期变形,韧性强应变带十分发育。变质岩系内主体岩石显示为成熟度不高的陆源碎屑沉积,是活动带沉积的特点,变质泥砂岩沉积的稀土组成及微量元素显示为后太古沉积的特征,而区内广泛分布的变质基性岩墙群,可代表早期的地壳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57.
内蒙古林西县双井片岩北缘混合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内蒙古林西地区双井片岩北缘混合岩中的浅色体和暗色体锆石在阴极发光下均可观察到再生长边.浅色体中锆石的自形和生长环带显示其岩浆结晶锆石特征.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其核部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70.2 Ma±1.4 Ma,边部年龄在250 Ma±3 Ma~266 Ma±3 Ma之间.暗色体中存在碎屑锆石和岩浆锆石,且显示不同程度的重结晶.碎屑锆石中除一颗锆石核部给出了3 377 Ma±7 Ma的207Pb/206Pb年龄外,其余变化于2 190 Ma±8 Ma~1 804 Ma±25 Ma;岩浆锆石核部和边部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62.6 Ma±2.2 Ma和248.3 Ma±3.4 Ma;发生明显重结晶作用的锆石拟合的不一致线与谐和线的上、下交点年龄分别为2 112 Ma±350 Ma和256 Ma±17 Ma,与碎屑锆石和岩浆锆石的年龄分别对应.推测双井地区可能存在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在270.2 Ma±1.4 Ma发生岩浆活动,导致结晶基底的重熔以及混合岩化,随着岩浆的上升,温度和压力都不断降低,重熔的暗色体中在262.6 Ma±2.2 Ma结晶大量的锆石,由于岩浆的持续活动,这些先期结晶的锆石又受到不同程度的熔蚀并重结晶.暗色体被岩浆注入以后共同经历了一次热事件改造,形成了今天看到的双井地区混合岩的面貌.  相似文献   
58.
豫西秦岭造山带核部韧性剪切带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钟增球  游振东 《地质学报》1990,64(2):121-130,T001
秦岭造山带核部在加里东—印支期韧性、脆韧性再造阶段,形成了一系列推覆型和走滑型韧性剪切带及有关的韧性剪切变质岩石,包括构造混杂岩及糜棱岩等。对它们的岩相学、成分变异特点及形成条件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秦岭造山带核部的变质变形史,进而探讨其演化过程中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59.
大别—苏鲁区残余超高压构造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索书田  钟增球 《地球科学》2000,25(6):557-563
根据构造学及岩石学研究并结合已有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地质意义分析证明, 现在观察到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区域构造框架, 主要是在三叠纪中朝与扬子克拉通碰撞期后(200~170 Ma) 伸展体制和角闪岩相条件下形成的. 残余的同碰撞及超高压构造只保留在较大的榴辉岩及其他超高压变质岩体内部. 以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岗和何家湾、安徽省岳西县碧溪岭及江苏省东海等地区的榴辉岩为例, 分析描述了具弱面理的块状榴辉岩、超高压剪切带和A型褶皱等残余超高压构造. 强调指出, 只是这些早期的构造记录才反映大陆碰撞阶段的构造环境及相对运动学特征. 据此提出一个运动学模型, 表示三叠纪(240~210 Ma) 扬子克拉通向北俯冲于中朝克拉通之下并与其发生斜向碰撞的动力学格局.   相似文献   
60.
变形岩石显微构造研究的一些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变形岩石显微构造研究的成果.文中介绍了TulliS等人对大理岩、灰岩及石英岩所作的简单剪切变形实验及Simpson等对剪切带中天然变形岩石显微构造演化的观察结果,概括了韧性变形中动态重结晶的三种主要形式.文中还介绍了应用显微构造判别剪切指向、推断变形岩石的应变方式、应变大小、应变路径以及估计变形条件等的准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