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4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17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桐柏-大别造山带中,面理化(含榴)花岗岩作为榴辉岩的重要围岩之一,仅分布在高压变质单元和超高压变质单元中.对高压变质单元中面理化(含榴)花岗岩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这类岩石 SiO2 71.96%~ 77.99%, K2O Na2O 7.59%~8.66%, Al2O3 11.15%~14.50%, CaO 0.10%~0.91%, MgO0.04%~0.73%,Sr 27.3~269 μ g/g,A/CNK 0.97~1.10.相对于 S型和 I型花岗岩,面理化(含榴)花岗岩具有某些 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岩石明显富硅、富碱质和富高场强元素(如 Zr、Hf、Nb、Ta、Y等),贫 Ca、Mg、Al、Sr等元素,高 Ga/Al比值;在稀土元素特征方面,大部分样品具有明显的 Eu负异常(Eu/Eu0.06~0.60),(La/Yb)N 2.34~7.87.在岩石成因类型元素判别图解上,面理化(含榴)花岗岩主要落于 A型花岗岩区;构造判别图解和构造学、岩石学特征表明该类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的构造环境.因此,高压变质单元面理化(含榴)花岗岩总体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属于 A型花岗岩类,形成于岩石圈伸展的碰撞后构造环境,与大别山超高压 /高压变质岩的折返过程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2.
粤西云开前寒武纪基底的麻粒岩、紫苏花岗闪长岩和紫苏闪长岩的放射性元素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K/Rb比值分别为117~202,94~129,78~89,Th/U比值分别为15~30,11~20,25~78,U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5×10-6~0.99×10-6,1.25×10-6~1.69×10-6,1.65×10-6~5.37×10-6.这种分布规律反映了在低XH2O、高CO2流体参与下麻粒岩的熔融、紫苏花岗质岩浆形成、难熔铁镁相和副矿物相富集的过程  相似文献   
53.
云开隆起区基底具双层结构特点,深层次基底包括早—中元古代中深变质岩系和由其重熔而成的混合岩及花岗岩,其中的钾长球斑花岗岩具岩浆成因特征,结晶年龄为390—510Ma。云开隆起区基底形成之后,经历了自晋宁期以来的长期而复杂的变质变形演化历史,于加里东期形成的变质核杂岩或穹隆构造,奠定了云开隆起区的基本结构格局。  相似文献   
54.
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高压变质岩的原位或外来成因是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研究证明,现今所见的在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和高压单元中所保留的榴辉岩和其他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岩石仅占5%~10%,它们不是构造  相似文献   
55.
黔东南新元古代岩浆岩单颗粒锆石 U- 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对黔东南地区摩天岭花岗岩、下江群基性火山岩及加榜基性侵入岩进行了精确的锆石 U- Pb法定年,年龄结果分别为 (825.0± 2.4) Ma, (815.8± 4.9) Ma和 (788.4± 2.6) Ma,形成时代均为新元古代中期.下江群的沉积上限应不晚于 788 Ma.下江群地层在所研究基性火山岩下厚度仅数百米,在其上厚度达数千米至近万米,可以推测下江群开始接受沉积的年代应接近于 815 Ma.在 815~ 788 Ma较短时间内沉积地层之厚,可见当时地壳上升和剥蚀速度都较快.前人的研究发现,扬子地块周缘和内部都存在着与摩天岭花岗岩年代相近的花岗岩体,以及扬子地块周缘和华夏地块都存在与下江群基性火山岩年代相近的包括双峰式在内的火山岩.另外,桂北黔东南和湖北黄陵地区新元古代的花岗岩和基性侵入岩在时代和地球化学特征上比较相近.认为桂北黔东南的新元古代岩浆岩的形成与地幔柱导致的 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  相似文献   
56.
大别-苏鲁区超高压变质岩的多期构造变质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别-苏鲁地区超高压(UHP)变质岩的详细构造和岩石学研究揭示了其复杂的构造变质演化历史。除前超高压事件外,至少可识别出5个相继发育的构造变质事件或阶段(D_1-D_5)。D_1和 D_2同超高压事件与三叠纪(250~230Ma)中朝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间的大陆深俯冲及碰撞有关,而超高压后的 D_3和 D_4韧性变形及其伴生的减压部分熔融作用和退变质作用事件,则是超高压岩石向中上地壳折返过程中(230~140Ma)发生的。碰撞后形成的 D_4构造,主导了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区域尺度的构造格架。第5阶段的构造以摩擦或摩擦-粘性过渡性变形机制为主,并伴随有大规模的未变形的花岗质岩体就位,该期构造热事控制了现今大别-苏鲁地区的地貌学特征。新的构造和岩石学资料并结合可利用的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资料,提出一个涉及中朝与扬子克拉通间三叠纪大陆深俯冲、碰撞及相继超高压变质岩石向地表的多期折返构造变质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57.
云开隆起区剪切带阵列及其与金矿成矿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开隆起区经历了自晋宁期以来的多次塑性-半塑性再造和脆性改造,在其边缘和内部发育了一系列具不同流变学性质的剪切带,构成了有规律的剪切带阵列。按剪切带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流变学属性等,概略划分为韧性剪切带阵列和脆性剪切带阵列,并分析由边缘剪切带系统和内部剪切带系统所组成。较详细地叙述了各剪切带阵列和系统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流变学特征,探讨了剪切带阵列与金矿成矿关系,并结合成矿动力学背景分析,指出云开隆起区  相似文献   
58.
豫西秦岭造山带核部韧性剪切带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钟增球  游振东 《地质学报》1990,64(2):121-130,T001
秦岭造山带核部在加里东—印支期韧性、脆韧性再造阶段,形成了一系列推覆型和走滑型韧性剪切带及有关的韧性剪切变质岩石,包括构造混杂岩及糜棱岩等。对它们的岩相学、成分变异特点及形成条件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秦岭造山带核部的变质变形史,进而探讨其演化过程中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59.
变形岩石显微构造研究的一些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变形岩石显微构造研究的成果.文中介绍了TulliS等人对大理岩、灰岩及石英岩所作的简单剪切变形实验及Simpson等对剪切带中天然变形岩石显微构造演化的观察结果,概括了韧性变形中动态重结晶的三种主要形式.文中还介绍了应用显微构造判别剪切指向、推断变形岩石的应变方式、应变大小、应变路径以及估计变形条件等的准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60.
豫西秦岭群变质岩岩相学特征及早期地壳演化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豫西秦岭群是东秦岭褶皱带的核心岩系,具角闪岩相变质并有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空间上呈透镜状构造域,其内部可识别三期变形,韧性强应变带十分发育。变质岩系内主体岩石显示为成熟度不高的陆源碎屑沉积,是活动带沉积的特点,变质泥砂岩沉积的稀土组成及微量元素显示为后太古沉积的特征,而区内广泛分布的变质基性岩墙群,可代表早期的地壳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